一个哇啦哇啦的女孩
2016-12-22张玉石
张玉石
一、案例描述
小兔,初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上课时发言积极;为人热情,说话直接,时常对同学指手画脚,给人一种颐指气使的强势感,但她却自我感觉良好,浑然不觉自己的言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私底下,已经有好几位同学向我反映了小兔的“罪行”,期望我能“主持公道”。
据我所知,小学老师很喜欢小兔——上课积极发言,课后又能帮老师做事,什么活交给她都能妥妥帖帖,让老师省心不少。但我却隐隐担忧未来她会不会因为这种个性而吃闷亏。教育不仅仅是我教她这三年的事,我想要帮助她更好地完善人格,为她的终生幸福奠基。
二、辅导过程
第一步,诊断问题原因:小兔不经意得罪人的个性特征是一种习得性的心理行为问题,而不是品德行为问题。这种个性行为的形成有先天气质类型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后天影响的结果。
第二步,确定辅导策略:学生个性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因此,要改变小兔的个性行为习惯,就需要运用心理辅导的“助人自助”(只有自己能够应对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方法来帮助她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进而达到自我改变。
基于此,我决定采用五个策略来帮助小兔。
(一)“美文共情”感悟法
这天晚修后,她又在办公室里大声讲话,打扰了还在加班的其他老师。我把她叫到跟前说:“小兔,我给你看一个好东西。”
说罢我拉了把椅子让她坐下,然后把手机递给她说:“看看这篇文章。”屏幕上打开着的是我为她收藏已久的文章——《别让你的音量暴露了你的修养》以及《没有人会为你的直白买单》。对于这种自我感觉良好而口才又极佳的孩子来说,你说的道理她自认为都懂,你说一句她有十句等着你,直截了当的沟通不是良策,所以我尝试请美文“替我说话”。
她坐在椅子上专注地看着,我则“专心”地批改作业。
(二)“积极心理暗示”引导法
几分钟过后,她把手机还给了我。
“有什么想说的吗?”我问她。
小兔马上就领悟了我的用意。她红着眼说:“我现在觉得自己好蠢,平时太张扬,有时候还很自负,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
“以前为什么感觉挺好?”我继续问。
“我妈、舅妈都是这样讲话的,家里人没觉察到有什么问题;小学老师很宠我,鼓励我这样管我们班同学。”原来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了——家庭教育的忽视,小学老师的纵容。
“那过去你有没有对同学说过什么伤害性的话?”我问她。
“我都不记得了。”她的这个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她是那么单纯的一个孩子,自然不会意识到自己语言的攻击性。
对于小兔这种无故意伤害动机的孩子,批评显然不是好的办法,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善意关注,温馨提醒,友好建议。于是,我拿出班级的花名册,引导她反思自己可能给谁带来了伤害。
最后,她终于想起了四件事:一是某同学大声问问题时,她斜着眼鄙视她;二是她总嘲笑好朋友小佳长得黑;三是她在一个同学面前炫耀妈妈给自己过生日,而这个孩子因为妈妈太忙没陪她过生日,以致伤心地哭了;四是,嘲笑同学婷婷脚臭,做作业慢,数学不好。
(三)“自己人效应”接纳法
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于是我对小兔说:“我和你一样是性格直爽的人,都会在无意间伤害到别人。我今天找你谈话不是想批评你,而是想把我走过的弯路告诉你,不想让你因为不会说话而得罪人,不停地给自己树敌……我们要做一个有实力却低调的人。”这正是运用了“自己人效应”。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和自己一样的人!因为喜欢,所以接纳。听了我的话后,小兔郑重地朝我点了点头。
(四)“情景心理”还原法
我问小兔:“刚才那四件事,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她一一说了自己的做法,我则针对她说的每一种做法进行了指导。
我问她:“对于这些人,你打算怎么弥补?”
她诚恳地回答说:“我要让自己沉下来,用实际行动改变同学们对我的看法。”
随后,我们一起商量了弥补的办法:写信向婷婷同学道歉、亲手做美食给小佳同学……
(五)“心理闹铃”自我提醒法
对于像小兔这样的心理行为问题,最需要的是时刻提醒,而别的同学不懂怎么善意提醒,也不一定能随时随地关注到她的言行,所以我运用心理自我警醒的机制,建议小兔在课桌上贴上警示语,在口袋里装上警示卡,上面写上“我的音量大了吗?”“我的表达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吗?”“我的行为给别人添麻烦了吗?”等等,如此不断进行自我提醒和纠正,提升被人接纳和悦纳他人的情商。
对于带有遗传性又形成多年的性格问题,作为老师能够改变的可能性很小,但我还是愿意尽力一试,从改变小兔在公众场合说话的音量这样的小事做起,从教会她看到别人的优点做起,从改变说话的思维习惯做起。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
广东佛山 528244)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