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课三问: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的实践探索
2016-12-22唐隽菁
唐隽菁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因此,提升儿童的公民素养是课程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每课三问。
一问:是否能引发独立思考?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也以其独特的方式体验生活。这是他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鼓励并倡导儿童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互通有无》(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一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初步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执教时都努力凸显古往今来的“互通有无”使中国经济实力得以快速提升。然而,这应该只是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各国经济往来更趋频繁,相互依存度逐步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居高不下的经济纠纷。据此,我们从一张统计图表入手。
生1:我不太明白什么是“反倾销调查”?
师:要理解“反倾销调查”,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倾销”。(出示简介,学生阅读)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2:倾销就是低价销售,让本地的商品卖不出去。
师:你们能看出互通有无与这张统计图表之间的关系吗?
生3:随着出口量增大,我国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也在增加。
生4: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市场越开放,矛盾纠纷也越多。
生5:这是其他国家在欺负我们,我们中国又不是没有生产能力。我们可以不进口其他国家的商品,也可以不把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生6: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刚才说的,叫闭关锁国。历史上,我们可是吃过大亏的。
师:我们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那么,我们怎么能因为开放后一些产业会受到冲击就因噎废食呢?
生7:大家听过“多米诺骨牌”现象吧。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外的订单减少了,我国很多企业就没办法生存了,很多人失业。为了保护我们的产业,我认为不能完全开放。
生8: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相互依存,但不能完全依赖。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加入其中,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相互依存而不是完全依赖。
从更深的层面来讲,独立思考就是一种洞察力思维。遇到问题时,既不能依赖他人获取答案,也不能仅从已有知识、认识,甚至是偏见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因此,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具有洞察力就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
二问:是否维护了公共利益?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的利益取决于社会共同体中其他人的幸福安康。因此,关注公共利益是课程的重中之重。研究历史,是让孩子认识维护公共利益价值的极佳途径。
抓住“背景”“结果”,我们以纵览式的方式走进了鸦片战争。
面对这场战争,孩子们不禁疑惑:“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请孩子们到战争的结果中去找寻答案。所谓结果,即《南京条约》。书中以表格的方式给出了一些条款,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的思路清晰了,观点鲜明了:出口洋纱洋布、偷运鸦片;让中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商关税,都是为了英国自己的利益,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孩子们感慨这可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果说之前我们只是在故纸堆里徜徉的话,下面就要站得高一些,跳出来了。我鼓励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结果分析(图略)。“请大家看这张思维导图,你们有没有发现其中有些部分似曾相识?有没有让你联想到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我给孩子们3分钟时间思考,独立书写。
有的孩子找到了吸毒的源头,有的孩子关注了销售策略,以后面对“免费”、高额利息的诱惑,是不是会更加慎重与理性?有的孩子关注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行为:“我们向各国出售商品,有的也是在消化过剩的产能。”说得是不是很有道理?
师:“时至今日,战争依然时有发生,依旧是一些国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你们怎么看?”
孩子们忧国忧民,慷慨陈词:
“作为国家领导人,一定不能逞一时之快,轻率地发动战争。”
“就说困扰欧洲各国的难民问题吧,不就是战争引发的吗?战争,对于发动战争的国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可以说,战争没有赢家。”
“只有维护了公共利益,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如果那些发动战争的人能够理解这一点,我想,战争也许就不会爆发了。”
……
历史是从时间的角度探索以往发生事件的原因及其影响,我们引导儿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概念,将历史与现实整合,探寻因果关系,推论他人选择,思考各个团体付出的代价及获得的利益。进而认识到,他们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抉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前人都经历过了。 当“未来公民”的智力和道德都获得发展,并能很快承担起公民职责时,公众利益就能得以维护。
三问:是否运用于公民行动?
当我们具有公共生活品格与公共精神,能以正确方式和高度责任感主动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就是合格公民。这一理想的实现,必须依托公民行动。而公民行动就在我们身边。
为了不让地沟油重返餐桌,我和孩子们一起查找现有法律,分析利弊(内容略)。
“看来,现有法律法规都有不足之处,我们能不能依据这些不足,利用他们的优点来提出我们的方案呢?”孩子们四人小组讨论后,我请每组的4号发言:“上街调查,一旦发现就立即上报卫生局。”“调查到地沟油的源头,直接把源头切掉。”“让每个生产油的人都去某个地方检查是不是地沟油。”“抓住卖地沟油人的同伙,不要有漏网之鱼。”“要开饭馆的人让政府检查是否是地沟油。”“成立地下监视队,发现后,报警把他们抓住,坐牢。”
孩子们的想法非常朴实,他们关注了“源头”“同伙”和负责机构。遗憾的是,这样的方案比现有政策更有效吗?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我开始引导:“你们听说过牛顿吗?”酷爱读书的他们自然大声回答:“认识!”“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马上就有人接了上来:“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方案呢?能不能根据现有政策的优缺点提出我们的方案呢?”聪明的孩子们一点就透:“我们可以把其他国家好的政策拿过来。”“不太好的方案我们把它补充完整。”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继续讨论。孩子们借鉴英国的政策提出以下方案:“政府补贴肥皂生产商用钱、用物回收地沟油,将其制成肥皂。”“政府补贴炼油厂鼓励他们用钱、用物回收地沟油,将其制成生物柴油。”“在小区、餐饮一条街设立地沟油回收桶,便于统一回收利用。”通过举手投票表决,3个方案均高票通过。
针对以上方案,也有孩子提出异议:“这样人们不就都用回收的地沟油去换钱了吗?”“生产厂家是不是会亏本呢?”……有不同的声音,就有了思维的碰撞,也就有了真正的对话。孩子们一起分析:“卖地沟油的人不就是为了钱吗?既然现在有地方出钱买地沟油,而且又不违法,他们一定会很高兴。”“这样做,地沟油就不太可能会回到我们的餐桌,我们的身体就健康了。地沟油又能废物利用,多好。”“回收地沟油的人、生产厂家、我们都得利,一举多得。”
渡边淳一先生写了一本书——《钝感力》。这个时髦的词可以转换为另一个更普通的词“耐挫力”。讨论,被否决,再提出,再讨论,再否决……坦然面对挫折,继续前行。我们的公民行动,不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吗?只有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才能抖擞精神再次前行,只有心胸宽广的孩子才能快速放下,兼听则明,只有具有钝感力的孩子才能越挫越勇,坚持到底。很高兴,在课堂上,我看到了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8)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