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唤醒”学生发展
2016-12-22杨庆华邓玲
●杨庆华 邓玲
以文化“唤醒”学生发展
●杨庆华 邓玲
班级作为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在班集体里,学生们在感情上互相交流,在行为上、思想上互相影响,学生不仅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班级文化的受惠者。
实现班级成员的主动健康发展,需要班主任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并借力班级文化唤醒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链接,在规则中“唤醒”正能量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着一整套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只有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下,才能更好地唤醒蕴藏在孩子们心中的“正能量”,强化“法治”观念。
设立班规班训,班级有共同目标。班规的制定和完善需要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这样的班规才可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才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同时,制定相应的操行评分细则,依据班规进行有效约束。例如,全班学生可根据“学生守则”或“学校一日常规”要求,把自己认可的班级制度写出来作为“提案”,然后由班主任或班干部汇总,最后对收集的意见进行集体表决,如果哪条措施或建议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就把它作为班级制度确定下来,这样的班级制度自然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遵守。每个班的班训和班级公约各不相同,每个规则制定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规则的过程。一张张班级名片,表达了大家对规则的敬畏,也是班级制度文化的生动体现。例如,宜都市清江小学每个班都有各自的班级名片,名片的内容包括:特色班名、班训、班级公约、班主任寄语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由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经过集体讨论确定的。
设立岗位职责,人人有自主精神。以“班级小岗位制”为载体,创新班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设置小岗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立岗位,让“小岗位”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亮化”小岗位。包括岗位名称和岗位职责,例如节能小卫士、黑板美容师、眼操小医生等。自选小岗位,遵循“自主性”原则,明确岗位职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换小岗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小岗位的轮换和岗位设置的调整,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班级学生在多重合作中提升沟通协调能力。
完善评价机制,个个有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用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让所有学生人人有发展目标、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不断追求新进步。例如,宜都市清江小学拟定并实施“三好十星”学生评优表彰办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杠杆作用,采取多角色、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创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和育人网络。
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平台,在共建中“唤醒”凝聚力
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营造有文化的班级环境,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命的活力,绽放生命的魅力。
让墙壁说话。学生不仅是班级美的欣赏者,更是班级美的创造者。让每一面由师生携手精心装扮的墙体,真正成为“无声的导师”。
例如,荣誉墙张贴班级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的荣誉,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许愿墙写下每个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愿望和心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展示墙展示班级活动剪影、学生日记佳作,或者展出学生获奖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场所除了课堂,还有走廊,班主任可充分利用空间,在教室内和走道的墙壁上开辟一块“文化墙”,利用这个阵地,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
让角落启智。小角落可以做大文章,在教室里建立起“班级角落文化”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
设立图书角。图书角由学习委员专门管理,负责图书捐献、外借登记、图书整理的工作。每当课间或自修课时,学生们就可以向“图书角”管理人员借阅图书。
建立生态角。在教室里设立生物角,不仅能美化教室环境,让学生在课间观赏这些生物,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例如,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发现它们的生长规律。
开辟讨论角。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是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例如,教师节前夕,班主任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了一个“讨论区”,同学们围绕“你认为怎样的教师节礼物是最好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设立制作角。把学生的美术作品、科技小制作摆放在上面,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变化,摆放的作品也不断的增加和更新,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和点滴进步,既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意识。
设立学习成果展示角。长期展示学生书写规范、正确率高、卷面整洁的优秀作业,优秀原创日记和作文等优秀学习成果,引导同学们形成“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内涵,在活动中“唤醒”内驱力
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还表现在精神层面。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成员之间的信任感、每位同学在班级中的存在感,是班级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以集体活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体验、自我感悟、合作互动中,不断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文化,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向上生长的渴求。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中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坚持学生自主主持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等,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阶段性班级工作、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为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注意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例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可以组织主题为“啄木鸟在行动——向陋习告别”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可以先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呈现同学们身边的种种陋习,再让学生联系本校、本班和自己的实际,说说身边人或自己有没有这些陋习,最后展开讨论,谈谈如何帮助人们改掉陋习并付诸行动。
开展文体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或学习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跑步、踢毽子、跳绳比赛等。此外,班主任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体操比赛、田径运动会、诗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走上街头开展阳光志愿者文明劝导活动,到德育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等。
(作者单位: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室)
(责任编辑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