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猛增亟待医疗“供给侧改革”
2016-12-22王保真
需求猛增亟待医疗“供给侧改革”
王保真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
相对“需求侧”而言,“供给侧”改革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的制度规划和经济结构长期调整战略。其出发点就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调整结构、提高效率、削减过剩的低端产品,增加短缺的、中高端的供给,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
目前,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表明医疗领域也有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革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健康,医疗需求猛增,潜力巨大,而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严重“短缺”,医疗康复护理等也是“短板”,不仅供给大大滞后于人群的需求,动员社会资源增加供给的能力也极其低下。猛增的医疗需求与严重“短缺”的供给极度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侧的数量规模赶不上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迅猛增长;二是其结构也难以满足人群多样化的需求。
首先,医疗服务“软”产品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与私人消费领域之一。从消费看,医疗服务兼有生存、发展与享受资料的多重性质,它不单是生存资料,已成为城乡居民延年益寿、健康幸福的发展与享受资料了。随着收入的增加,其消费支出必然增长,消费的形式也呈现层次分明、多样化格局。
其次,从需求的诸多新变化看。人们渴望战胜疾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吃药、打针、手术等,还要求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行为方式,消除致病因素,尽力预防发病。这对预防康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目标。人们还渴望从医院那里得到安全感、可信任感、亲切感,渴望收费合理、透明等等。
再次,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亿人, 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亿人。他们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增长特别快。独生子女与青少年数量也十分庞大;实施“二孩”生育政策后,新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大中城市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此外还有8300万残疾人和2.7亿慢性病人的巨大康复需求,这对原本就“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总量,以及婴幼儿、康复、护理等服务方式与能力是严峻挑战。
最后,从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看。经济社会转型的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使民众不但面临着病毒性肝炎、结核等重大传染病的威胁,同时又受年均15%以上增速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威胁,向医疗服务提供发出新的信号,昭示着新的投资需求。同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医疗服务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医改的不断深化也对公立医院规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疗卫生势必成为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公共与私人投资领域之一。
另外,包含医疗在内的健康服务市场,是当今世界潜力巨大、链条特长的产业。一旦转化成现实的市场,不仅直接促进与扩大服务的消费与投资,同时也带动与之相关的药品生产、卫生材料、器械设备、水电煤气、病房建筑等企业的生产;也会促使医疗设备器械维修、与医院患者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以及医技、医护、体检、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等要素与资金市场的发展,将促进相关产品及服务业经济增长。
当下,制约医疗供给增加的瓶颈,首先是理念陈旧,也有体制牵绊,还有管理与实施的障碍等诸多复杂因素。破处陈旧理念,冲破体制与管理障碍,及时捕捉医疗保健、少儿与老年医疗护理康复需求的变化;瞄准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适时调整供给结构,转变服务方式,拓宽范围与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供给在内容、项目、方式方法与发展上的创新,是当前医疗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