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念”与煤炭前景
2016-12-22本刊评论员
文/本刊评论员
“五大理念”与煤炭前景
文/本刊评论员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理念”,是我党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经验,总揽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深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是“十三五”时期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管方向的东西。理念不清,方向则不明,举事创业就容易陷入盲区,办事效率就低下,就会贻害事业大局。
五大发展理念,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科学严谨,既是对传统发展的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予以提升拓展。对照五大发展理念来审视煤炭行业的过去和当下困难处境,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和警醒。当然,对于煤炭未来的发展,也廓清了思路,树立了航标。
——关于“创新”
创新历来关乎发展大局,新形势下更是如此。
《建议》指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煤炭行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成绩,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同时,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理念不牢、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问题,仍然是煤炭行业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三期叠加”和“四期并存”的新的发展阶段,煤炭行业要深入研究和把握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着力解决创新不足、不力、不强的问题,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促进行业提质增效。
“煤炭人最大的问题是理念的守旧”。一位老煤炭人曾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长久以来,煤炭行业在“挖煤卖煤”“增产扩能”“一煤独大”的陈旧思维框框里打转,导致陷入今天的被动困难局面。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就难以打开发展新局面,就不能提升发展新境界。创新首先要推动理念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推动能源革命的新形势下,煤炭行业依靠数量、速度、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结束,依靠上项目、铺摊子、扩大规模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煤炭行业要勇于打破旧的思维框架和经营方式,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推动行业发展由依靠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从高强度资源投入型、劳动密集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人才技术密集型和两化深度融合型转变,以理念创新引领煤炭工业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旧的体制机制仍是煤炭行业发展的极大制约力量,亟需推动体制创新。
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区域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基本完成,但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在煤炭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煤炭与电力、煤炭与制造、煤炭与信息、煤炭与新能源等行业间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理顺;推动煤炭供给革命,促进行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还面临产业融合、技术、人才等诸多体制阻障;淘汰过剩产能,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市场,需要科学、合理、公平,可操作性强的体制机制作支撑。煤炭行业要想健康发展,亟需破除坚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科技是发展的助推器和动力源。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煤炭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水平与煤炭第一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科技创新力不强仍是一大短板。
未来,煤炭行业要高举科技创新旗帜不动摇,密切跟踪世界煤炭科技发展前沿,深入研究我国煤炭科技需求,探索我国煤炭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开展前瞻性、示范性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突破制约煤炭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产业化示范,推广先进技术,促进科技与煤炭发展的深度融合,持续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煤炭生产与消费大国向煤炭科技创新强国迈进。
——关于“协调”
协调才能稳健,协调方可持续。增强协调性才能使行业经济行稳致远。
经过“黄金十年”跃进式发展,我国煤炭产业的规模与“体量”已经很大,但“体大”不等于“质优”,“规模”也不同于“效益”。多年来依靠铺摊子、上项目、高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导致煤炭行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
增强协调性才能有效化解矛盾,拓展发展空间,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对于煤炭行业而言,增强协调性,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开发布局,推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供需平衡。
要进一步优化开发布局,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开发布局思路,研究不同矿区资源的最佳开发规模和最优利用途径,尽快形成煤炭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推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重点是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联合,支持优势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为重点,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促进煤炭资源深加工转化和全产业链整体升级,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催生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煤炭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供需平衡,是煤炭行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2006年以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27万亿元,目前全国煤矿产能超过40亿吨,还有在建产能10亿吨以上,煤炭库存已连续40多个月超过3亿吨。这也是当前煤炭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为了严格控制煤炭总量,切实化解过剩产能,去年以来,发改委等部门相继下发了相关文件,部分煤炭企业也做出了减产承诺。但时至今日,煤炭过剩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今后,煤炭行业要按照国家能源局提出的“东部不新建、中部建一退一、西部建设配套项目”的“十三五”煤矿开发布局原则,严格煤矿项目核准,从源头上控制煤炭总量无序增长。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按照国家发改委总量控制要求,落实煤炭产量控制目标,严格按照煤矿公示产能和承诺事项组织生产,做到没有市场不生产、不安全不生产,不违法违规建设、不超能力生产,维护市场供需平衡。
同时,要深入探索原国有煤矿关闭退出的基本条件、退出模式,研究探索老矿区、老企业有序退出的支持政策,尽快建立煤矿关闭退出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原国有煤矿退出难的问题。
——关于“绿色”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议》强调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煤炭行业任重道远。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能源革命的客观要求,传统粗放式发展的煤炭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煤炭行业亟需转变发展思维,开拓新的发展途径。
要大力推进绿色开采,由传统的煤炭生产向煤炭生产服务型转变。要从煤矿井下生产源头转变观念,树立生产服务型理念,推动煤炭充填开采、保水开采、“三下”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发展,建设生态矿山,鼓励原煤全部入选,实现煤炭行业由生产、销售原煤向商品煤、洁净煤转变,向社会提供清洁的煤炭产品。要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促进采煤、采气一体化,低阶煤提质、分级分质,煤矸石、矿井水等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煤炭是个宝,关键要用好。要促进煤炭消费方式转变,提高清洁高效利用水平。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型燃煤电厂进行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粉尘浓度的排放值均优于燃气机组污染物排放限值,实现了超低排放。此外,经过多年技术示范与推广,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技术具有节能效果好、系统热效率高、污染排放低、操控简单等突出特点,系统热效率比普通燃煤锅炉提高20多个百分点,发展前景广阔。
“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推广应用高效煤粉型锅炉、水煤浆、民用型煤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提高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同时,要把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作为重点任务之一,继续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提升煤炭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系统能耗、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关于“开放”
开放才有生机和活力,封闭只能导致僵化和窒息。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这样告诫全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30多年来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党中央适时作出新的开放发展战略部署。《建议》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煤炭行业积极实施开放战略,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培育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升了开放合作水平,实现了合作共赢。
然而,在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全球煤炭市场联系愈加紧密的新形势下,煤炭行业必须要进一步丰富开放发展的内涵,拓展开放的路径和领域,开拓开放新局面,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煤炭行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特别是要深入发掘和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培育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全面提高煤炭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煤炭行业而言,“开放”的另一个要义是加强与其他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在这方面,煤炭行业已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实效明显。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为煤炭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装机总规模约1.3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1%左右,占全国火电装机的1/7强。在此进程中,一批大型煤炭企业组建了研究机构,并与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共同开展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
“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把握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等实施的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推进煤炭与电力、煤炭与制造、煤炭与信息、煤炭与新能源等行业间的一体化发展,拓展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催生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于“共享”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包容、公平和普惠。《建议》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作为基础能源产业的从业者,长期以来,煤炭工人在苦,脏,累,险的环境中工作,他们深明大义,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建国以来,煤炭行业生产的600多亿吨煤炭,犹如一股源源不断的血脉,滋养和支撑着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繁荣发展。煤矿工人本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在社会建设中应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尊严。
随着此轮煤市低迷的持续蔓延,煤炭企业陷入大范围亏损境地,特别是在雾霾天气频发、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语境之下,去煤化之声不绝于耳,煤炭人的生存环境日益窘迫。据调研,目前煤矿职工收入下降、拖欠工资增加现象已很突出,有的企业还大量拖欠应缴纳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费用。这些问题如继续蔓延,企业职工队伍建设、矿区社会稳定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坚持共享发展,首先要确保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是煤炭行业的生命线,也是煤矿员工的最大福祉。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煤炭企业越要坚守安全发展底线。要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煤矿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职业病预防和临床研究,推动煤炭职业病预防、诊疗和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推动煤矿安全由大幅降低安全事故向提高职业健康水平转变。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在当前困难的形势下,煤炭企业要更加注重关注矿区民生,关心困难职工,把民生的底兜好,把关爱的网织密,让员工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和出路,以此来维护矿区社会稳定,凝聚共克艰难的力量。
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煤炭企业要加大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力度,强化全员教育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员工素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保障体系,让每位员工都拥有人生出彩和实现梦想的机会,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发展环境。
同时,全社会和各级政府都要关心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过去社会上关心煤炭行业就三件事,煤多煤少、价高价低、伤亡情况,这是很不够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指出,全社会要按照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更多关注煤矿职工生活、关注矿区社会稳定、关注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煤矿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面临发展阶段变化、模式变化、动力转换、目标调整和环境约束强化的新形势、新变化。煤炭行业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切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力开拓,才能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走出发展困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厉克 庞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