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力量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田径专选班学生为例

2016-12-22迟兴学王林昆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髋关节实验组角度

迟兴学,王林昆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浙江省杭州千岛湖建兰中学,浙江 杭州 311700)

运动训练学

核心力量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田径专选班学生为例

迟兴学1,王林昆2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浙江省杭州千岛湖建兰中学,浙江 杭州 31170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影像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与验证核心力量训练是否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有积极的作用。研究结论:1)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增大了实验组运动员起跳腿着地缓冲阶段髋关节的角度,使实验组运动员在跳高起跳缓冲阶段可以保持更好的身体姿势;2)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减少了实验组运动员跳高起跳阶段蹬伸的时间,使实验组运动员起跳更加积极。建议:1)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与训练中不要忽视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2)应进一步选择高等级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核心力量;背越式跳高;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诸多学者和教练员通过探索不同的训练手段及训练理论来寻找背越式跳高的突破口。核心稳定力量理论被引入训练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练员的认可,但由于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其对运动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姜宏斌指出,“核心力量训练在其功效、使用范畴及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处于理论描述与释义阶段,定量实证分析匮乏,导致核心力量训练专项性不足及泛化,训练实效性及转化率较低[1];魏小芳指出,“国内竞技体育界至今对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角色定位、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停留在定性释义阶段,缺乏有效实证分析”[2]。由此看来,目前国内运动训练领域对核心力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核心力量训练对田径跳高项目的重要性,特别是跳高起跳相关的训练方法、手段的设计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研究以核心力量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与验证核心力量训练是否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有积极的作用,以期为提高我国跳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核心稳定力量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以“核心力量”+“跳高”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询与核心、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核心稳定力量测量与评价办法、背越式跳高力量训练以及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评价方法等相关的期刊10余篇及著作5部,分析总结相关的资料,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先后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3名运动生物力学领域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授进行实地访谈,访谈内容主要为实验设计、核心稳定力量训练、跳高起跳效果评价、三维影像拍摄、录像解析、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以期完善与修正研究思路,明确测量与评价办法。

1.2.3 实验法

1.2.3.1 实验对象 研究选取东北师范大学2012级田径专选班的18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运动等级为三级,训练年限为1~3年。

1.2.3.2 实验分组 将18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均为9名实验对象(表1)。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数据采集。采集数据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8周的背越式跳高教学;同时,每节课后对实验组增加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对照组不进行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实验后,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数据采集。

表1 实验对象分组情况统计

1.2.3.3 实验处理与控制 严格按照背越式跳高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在每次课后,实验组增加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并且严格按照核心稳定力量训练计划进行。实验中,实验监控由研究团队进行,确保核心稳定力量训练计划得以完整地实施。

1.2.3.4 实验实施 实施时间为2015年11月12日至2016年1月7日,共计8周。具体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方案见表2。

1.2.3.5 核心稳定力量的测量 核心稳定力量的测量方法选用韩春远等提出的8级俯桥测试方法[3],在测试过程中严格按照测试方法及动作标准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和评分。测试完成后,按照评分标准对实验对象核心稳定力量进行分数计算,得出数值。

1.2.4 影像测量法前测为2015年11月10日,后测为

2016年1月8日;测试地点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田径馆跳高场地;使用仪器为高速摄像机(50帧/s)、摄像机支架、3D框架、钢尺和体重计;拍摄完成后,将视频导入运动学分析软件爱丽尔中,将获取数据指标保存在Excel表中进行统计分析。

1.2.5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 2013、SPSS 17.0对实验前测及后测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分析与讨论

2.1 实验组实验前后起跳缓冲阶段关节角度分析起跳缓冲阶段是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重心由水平移动转化为垂直移动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动作质量及肌肉控制能力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重心移动速度的转化率,决定了运动员是否能获得更大的腾起初速度[4]。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运动员承受了相当大的地面反作用力,脊柱因为缓冲而受到较大的扭转和压缩等作用,此时脊柱周围的核心肌群承担着分散脊柱压力的责任,其力量的大小决定了脊柱的变形程度。从外在表现来看,为髋关节屈曲程度的大小。

表3数据显示,实验后,起跳脚着地瞬间,髋关节角度较实验前差异显著(P=0.039<0.05),而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髋关节角度与实验前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8<0.01),说明髋关节角度在实验后比实验前有明显的提升,而在起跳缓冲过程中,髋关节缓冲角度与实验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4<0.01)。而在这一过程中,起跳脚着地瞬间和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膝关节角度,以及膝关节缓冲角度较实验前P值分别为0.138、0.06和0.508,均大于0.05,说明实验前后起跳缓冲阶段膝关节角度大小与起跳缓冲不具有相关性。

表2 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方案

6 瑞士球俯撑抬右腿 同上周瑞士球俯撑抬左手 同上周瑞士球俯撑抬右手 同瑞士球抬左手,将左手换成右手瑞士球抬左手及右腿 在瑞士球俯撑的基础上,同时抬起左手及右腿7 瑞士球俯撑抬右手 同瑞士球抬左手,将左手换成右手瑞士球抬左手及右腿 在瑞士球俯撑的基础上,同时抬起左手及右腿瑞士球抬右手及左腿 在瑞士球俯撑的基础上,同时抬起右手及左腿瑞士球背桥按照图示进行动作练习。每个动作持续时间为15~90s,每次练习3组以上,组间歇时间为60s左右按照图示进行动作练习。每个动作持续时间为15~90s,每次练习3组以上,组间歇时间为60s左右8 瑞士球抬右手及左腿 在瑞士球俯撑的基础上,同时抬起右手及左腿瑞士球背桥按照图示进行动作练习。每个动作持续 时间为15~90s,每次练习3组以上,组间歇时间为60s左右瑞士球背桥抬左腿 .瑞士球背桥抬右腿 同上,抬起右腿

表3 实验前后起跳缓冲阶段关节角度 /°

核心肌群在起跳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核心肌群参与运动的动作形式主要由髋关节反映,此指标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其应当在一定的范围内为最佳。在起跳腿着地瞬间,髋关节角度能显示出起跳姿势的正确与否,其中,髋关节角度过大,说明其起跳腿前伸过远,会使其过分制动,造成极大的能量损失;髋关节角度过小,则说明其髋部前送不积极。有研究表明,起跳腿着地瞬间,髋关节最佳角度应为150~160°[5]。从实验前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对象表现出髋关节前伸不充分、坐着跳的迹象。许多研究表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这一过程中的髋关节缓冲角度均不足10°[6-7]。这说明在实验前测时,实验对象的核心区力量相对较弱,对髋关节的控制能力较差,使得髋关节屈曲较大,影响起跳。

实验后,实验组运动员能较好地控制髋关节的运动。在缓冲阶段,人体要承受地面施加的地面对身体的反作用力,这个力会使脊柱变形、弯曲,甚至会使脊柱受伤,这时,膝关节弯曲缓冲就会使脊柱承受的压力变小,但膝关节的缓冲程度也会较大,导致膝关节角度过小,不利于起跳。通过对膝关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实验前,实验对象的膝关节缓冲后角度为131.98°,而实验后为137.02°,可见实验前后角度大小存在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核心稳定性较弱,需要靠膝关节缓冲来减小地面反作用力对脊柱的压力。

实验后,膝关节缓冲角度的均值为20.2°,与实验前

19.42°的均值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从均值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运动员的膝关节缓冲角度较实验前大0.78°,说明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提升了运动员的抗冲击能力,但由于实验组运动员水平较低,助跑与起跳的衔接能力相对较弱,其转化水平速度的能力也较弱,其垂直速度的获得更多地是靠下肢蹬伸的力量。

2.2 实验组实验前后起跳蹬伸阶段关节角度分析蹬伸是指在起跳腿支撑后,下肢各关节积极伸展,同时配合上下肢的摆动动作,在对地面施加力的作用后,获得地面给予的反作用力,直至起跳腿离开地面[8]。而背越式跳高的蹬伸过程不仅要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改变重心的运动轨迹,同时还要将背越式跳高助跑过程产生的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使人体腾起更高的高度,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不仅要改变重心的运动轨迹还要维持重心的稳定,使能量更合理地进行转变。而且,蹬伸阶段是下肢对地面施加作用力的阶段,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会对人体产生反作用力。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区就承担着传递反作用力推动人体运动的职责。众所周知,刚体对力量传递的效果好于软的物体,由此,核心稳定力量的增大会使核心的“刚性”增加,更有利于力量的传递。

由表4数据可知,实验后,虽然髋关节在蹬离地面时的角度与实验前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蹬伸角度与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膝关节在起跳腿蹬离地面时的角度和蹬伸角度与实验前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起跳蹬伸阶段,髋关节在起跳蹬离地面时的角度在实验前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是由于其较容易受到实验对象训练水平、发力方式、技术动作等因素的影响[9]。并且由于实验后,起跳蹬伸角度均值为29.24°,与实验前

34.3°的均值相比角度较小,上身更挺直,留给髋关节伸展的角度并不大。因此,髋关节在蹬伸的过程中角度变化较实验前明显变小。这也能够从侧面证明,核心稳定力量增大了运动员起跳蹬伸的积极性。

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起跳缓冲阶段关节角度

分析从表5数据可以看出,在起跳脚着地时,实验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缓冲过程中,无论是髋关节起跳腿最大缓冲角度还是膝关节起跳腿最大缓冲角度,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

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其在起跳脚着地瞬间,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水平没有明显差异,说明2组运动员水平相近,助跑方式等没有明显差别。在起跳腿最大缓冲时,实验组运动员髋关节和膝关节明显要比对照组运动员有更大的角度,可以说明相比对照组运动员,实验组运动员能更好地维持身体平衡,拥有更好的控制身体的能力。实验后,实验组运动员髋关节缓冲角度也明显小于对照组运动员,可以看出,实验组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拥有更合理的起跳姿势。这也说明,核心稳定力量训练能够强化核心部位深层次小肌群的力量保证运动员核心的稳定,从而更好地完成起跳缓冲技术。

表4 实验组实验前后起跳蹬伸阶段关节角度 /°

表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起跳缓冲阶段关节角度 /°

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起跳蹬伸阶段关节角度分析相关学者对高水平运动员蹬伸阶段各关节角度进行分析后得出,蹬伸结束时,运动员的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接近180°为最佳[10]。表6数据显示,在蹬伸阶段,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运动员起跳腿蹬离地面时的角度更为接近180°,说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尽管不是十分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蹬伸角度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的起跳技术水平相近,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技术动作,但蹬伸角度进一步变小,说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实验组运动员的蹬伸幅度。

表6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起跳蹬伸阶段关节角度 /°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1)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增大了实验组运动员起跳腿着地缓冲阶段髋关节的角度,使实验组运动员在跳高起跳缓冲阶段可以保持更好的身体姿势。

2)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减少了实验组运动员跳高起跳阶段蹬伸的时间,使实验组运动员起跳更加积极。

3.2 建议1)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与训练中不要忽视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

2)选择高等级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以排除偶然因素影响。

[1] 姜宏斌.人体运动核心区域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及理论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0(3):257-263.

[2] 魏小芳,刘勰,姜宏斌.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探析——科学训练方法新视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7(8):47-51.

[3] 韩春远,王卫星.核心力量训练与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1):74-82.

[4] 宋广林,闫之朴.对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5,12(6):115-118.

[5] Bergmark A.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J].A-cta Orthop Scand,1989,36(12):20-24.

[6] Behm, DG,Drinkwater, EJ.The use of instability to train the core musculature[J].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physiologie appliquee nutrition et metabolisme,2010,13(8):28-32.

[7] Akuthota V,Nadler S F.Core strengthening[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3):86-92.

[8] 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18-220.

[9] 王卫星,蔡有志.体能-力量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7.

[10] Lawrence W Judge. Developing Speed Strength:In-Season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Collegiate Thrower[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2007,29(5):42-54.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Core Strength on Fosbury Style High Jump Take-off——Taking Students Majoring in Track and Field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I Xing-xue1, WANG Lin-kun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2.Hangzhou Jianlan Middle School, Hangzhou 311700, Zhejiang China)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experimental method, image measurement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tc. image measurement method, investigate and verify whether the core strength training for fosbury style high jump takeoff effect have a positive ef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tability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cre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hlete’s takeoff leg touchdown buffer stage of hip joint Angle, to kee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hletes in the high jump takeoff buffer stage better posture. 2) Stable core strength training to reduc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hletes jumping takeoff stage stretching in tim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hletes jump more active. Suggestion: 1) In fosbury style high jump, teaching and training athletes should not ignore the core strength training. 2) We should further choose high level athletes as experimental object, enlarge the sample size is studied, to eliminate accidental factors.

core strength; fosbury style high jump; take off

G823.1

A

1004 - 7662(2016 )10- 0062- 06

2016-06-12

迟兴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髋关节实验组角度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角度不同
人啊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