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的大学生手机成瘾成因探析

2016-12-21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胜任动机子女

孟 昕

(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的大学生手机成瘾成因探析

孟 昕

(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趋严重并屡禁不止。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从胜任、自主、归属三大心理需求能否满足出发,联系大学生日常生活环境,探索了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原因,为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了理论模型和可行对策。

大学生手机成瘾;自我决定理论;基本心理需求

一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

手机成瘾又被称为手机依赖、手机问题使用等,目前对手机成瘾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刘红等人(2005)将手机成瘾界定为在无明显物质成瘾的前提下,由于某种动机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痴迷状态[1];韩登亮等人(2005)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国外部分学者将手机成瘾定义为一种人机交互的技术成瘾[2]。结合前人研究,本文将手机成瘾定义为:一种持续使用手机的行为状态,并伴随强烈的需求感和依赖感。

笔者对本校330名学生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进行测量,手机成瘾者比例高达13%,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吻合[3]。手机成瘾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身体健康损害、人际关系淡化、经济压力增加等。大学生为过度使用手机付出了大量的社会成本(成绩下降、老师责备和父母训斥)和经济成本(手机更新换代的费用、手机话费的增加),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仍沉溺于手机。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采取了强制措施,如使用手机袋、设置无手机场所等,但收效甚微。因此,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干预或有效地预防大学生手机成瘾,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层面来着手,探究该导致该现象出现的成因。

二 自我决定理论与手机成瘾

任何行为都不是偶然的,都受到动机的驱使。自我决定理论是研究动机行为的理论,与以往的动机理论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看成一个由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体,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不同程度将动机划分为不同的状态。自我动机肯定了内部动机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动机的内化有赖于环境能否满足个体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胜任、自主和归属。

胜任是指个体在从事各种任务的时候需要体会胜任感,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任务;自主是指个体在从事各项活动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归属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和认同,得到群体的接纳。这三大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动机的内化,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助于个体幸福感的提高;若三大心理需求不能满足,个体会出现消极的行为和情绪,类似于刻板行为模式,保证个体在非支持的环境中免受威胁[4]。

有研究认为大学生手机成瘾是因为大学生感觉手机有趣,促进了动机的内化,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自发性和不可控性。笔者认为通过手机使用而达成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一种替代满足,或者说是虚假满足。研究显示:在非成瘾的状况下,个体使用网络通常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成瘾的状况下个体更多体会到的是消极的情感[5]。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手机成瘾,手机成瘾者在使用手机时基本心理需求得到了虚假的满足,但这种满足仅仅是保护个体免受侵害,在此过程中个体体会到的是外界的责备和内心的愧疚,可见通过手机的使用达成的心理满足,无法提供个体内化以及发展的动力,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干预,需要从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入手分析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探索阻碍大学生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因素,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三 自我决定理论背景下的手机成瘾环境因素分析

自我决定理论揭示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根本原因: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手机世界,以免受到外界的侵害。本文将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入手,分析阻碍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因素,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家庭是每个个体出生成长的地方,家庭环境对每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大学生群体大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其主要学习生活场所是大学校园,从学校环境分析大学生基本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有利于探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根本原因;再次,大学生个体作为社会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社会环境中他人的看法、社会舆论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根据自我决定理论,ABC代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分别为:胜任、自主和需求;1,2,3分别代表大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由A、B、C和1、2、3组合而成的9组代码如下表[6]:

表1 基本心理需求与环境组合代码表

(一)胜任与三大环境

1.胜任·学校: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也涵盖了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学习在生活中的比重下降,大学生从学习中得到的胜任感减少,一部分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只关注成绩,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发展,不符合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难免产生心理落差,体会不到胜任感。

2.胜任·家庭:大学生大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挫。有的父母怕子女吃苦、不能经受挫折,把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替子女包办所有, 长此以往,这部分大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体会不到胜任感。

3.胜任·社会: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负面评价较多,特别是90后大学生被贴上了“眼高手低”、“不能担当”的标签,这些负面评价和标签否定了大学生群体的能力,使大学生群体体会不到胜任感。另外一些人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的弱点,进行欺诈等不法活动,大学生会感觉无法应付,体会不到胜任感。

(二)自主与三大环境

1.自主·学校:大学阶段“学什么”、“怎么学”大都可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但一部分大学生还停留在高中强制学习模式下,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比较迷茫,无从选择。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独立、自主,但学校活动中群体活动较多,需要服从群体决策,选择性较小,限制了大学生自己做主的意愿。

2.自主·家庭: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逐步独立的发展阶段,自主意识更强。有些父母大包大揽为子女决定一切,这部分大学生群体缺少自主的权利,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

3.自主·社会:大部分大学生经济未独立要依靠父母,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选择余地较小。此外就业难是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选择空间小,大部分大学生只能先就业再择业。

(三)归属与三大环境

1.归属·学校:大学生在社交对象上有更多的选择权,有部分学生由于自己的性格原因不愿意或者不能交到朋友。同时,课内课外学生与老师联系较少,师生关系相对淡薄。一部分大学生会感觉自己既不被其他同学接受,也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2.归属·家庭: 大学生崇尚个性,追求时尚、刺激,抵制一成不变,与父母的观念时有冲突。若父母拒绝改变,一味地指责、批评,容易与子女之间形成隔阂,造成家庭关系疏离。

3.归属·社会:正如上文所说,社会中对大学生的负面评价较多,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被其他社会群体认可。

四 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对策

(一) 胜任的满足

家庭是每个个体出生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父母应采取肯定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从小培养子女的自信心,因材施教引导子女发挥长处发展特长,促进大学生子女胜任感的满足。学校是大学生群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层面上要多给大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失败和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么看待挫折和失败。对此学校可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延长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败,更好发展自我。此外政府执法部门应加大力度查处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的不法分子,严惩不贷,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自主的满足

在自主满足方面,家庭教育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多采用支持型教养方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适时放手让子女做决定,此外学校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优势展现特长。针对大学生就业,政府应采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帮助大学生学以致用,报效社会。

(三)归属的满足

首先家长需要多与子女沟通,建立平等、互相尊重、彼此关爱的家庭关系,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其次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与人交往的机会和平台,推行倡导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校园文化。再次大学生个体作为独立的社会人存在,其他社会成员要肯定大学生的成长,摒弃有色眼镜。

大学生手机成瘾是个人行为,但这种个人行为的产生与大学生手机所处环境是否能满足其三大心理需求有密切的关系。要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行动,以满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求,有效地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

[1]刘红,王红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6).

[2]刘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王惠玲.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刘儒德,沈彩霞,徐乐,等.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1).

[5]刘靖东,钟伯光,姒刚彦.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10).

[6]李治德.自我决定理论模式:青少年网瘾行为的解读[J].探索,2005,(2).

(责任编校:余中华)

Cause Analysi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for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Model

MENG Xin

(Schoo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00, China)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issue for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daily life environments of undergraduates, we start with the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s’ psychological satisfaction situations of the three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demands: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affiliation, and try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n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vided so as to better prevent and intervene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satisfaction

2016-08-17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研究”,编号:2015SJD735;盐城工学院高教研究校级课题“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编号:2015YGJ011。

孟昕(1983—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

B844.2

A

1008-4681(2016)06-0129-03

猜你喜欢

胜任动机子女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