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当15分钟上帝
2016-12-20李松蔚
李松蔚
编辑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
明星出轨,全民热议。我从做自媒体的朋友那学到一个词,“蹭热点”。意思是说,多发跟出轨有关的文章,关注度高、流量大。一个人的私德,立刻成为公共话题,陷入舆情的汪洋大海。但大家都在蹭热点,读者很快会审美疲劳,那就要绞尽脑汁,挖掘新的角度。
最简单的角度是替这件事里的某个角色主持公道,帮他想办法或者找理由,或者寄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通通说一遍。如果都说过了,还可以批评蹭热点,呼吁大家口下留情,划清界限,别人的家事与你无关。批评蹭热点,实则还是在蹭热点,只不过格调更高一些。批评完了,前面发言的人还可以反驳回去……角度无穷无尽。
我一开始对蹭热点的文章厌烦,到后来,对批评蹭热点的文章也有些厌烦,感觉像是几个嗓门特别大的人,好发议论。芝麻绿豆大的事,动辄吵来吵去,一个说:“这样不对!”另一个说:“你有什么权利说人家不对?”第一个又说:“我说我的,你有什么权利管我?”另一个说:“我难道没有说话的权利?”……如此吵嚷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观众跟在后面划分阵营,争得面红耳赤。我有点好奇:人们为什么对他人的家事抱有那么大的热情?
有人怒斥:“我们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言下之意,追着你骂,权当毁灭我们爱情理想的精神赔偿。
有人说,如果是普通人,他们的家事我不感兴趣,但你们是名人,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你做错事,恐怕带坏社会风气。意思是,不骂死你,只怕人人都会争相效仿。
这些说法,看上去把名人的私德和普通人的切身利益联系到了一起,但委实有点荒唐。一个普通人的婚姻幸不幸福,跟他听说了多少“名人出轨”的轶事哪能扯上关系。一个普通人决定出轨,再无耻也不至于自辩说,原因只是在新闻中看到偶像出轨,见贤思齐——那真是太拙劣的借口。
说出“我们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句话的前提,首先是“我们对爱情的信仰建立在你身上”,同样基于一个不存在的联系。表面上强调名人很重要,实际上它强调的是,我们自己很脆弱,你的一言一行,要为我的感受负责。
你像上帝一样,砸碎了我对爱情的理想。
我像上帝一样,要求你为此补偿。
安迪·沃霍尔说,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名人。我说,每个人都能当15分钟上帝。明星与我们,明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却在“热点”发生的那个瞬间,像上帝一样掌握了对彼此的支配权。好像谁真有权力主宰别人的生活。
自然,当大多数人一窝蜂地炮轰名人时,又会有人提出批评意见,认为民众无权要求名人按照我们的期待去生活。这一次,形势看似逆转了,然而它使用了同样的逻辑。普通人变成不讲理的破坏者,名人深受其害。
“你们有什么权利提这种要求!”批评者感叹。反对者使用同样的逻辑:“你们也无权要求我们按照你们的期待保持冷静!”
但批评者以及他们的反对者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提要求的权利,正如他们自身也正在提要求一样。只要这些要求都停留在口头表达,就是被允许的。它们被表达出来,自然就免不了被批判、被无视。事实是,所有人都会提要求,但谁也无权真正要求一个人怎么样——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这件事上,并不需要有任何人出来主持公道。
站得远一些,就会从这些吵吵嚷嚷的声音里,听出一点讽刺感。人与人隔得那么远,彼此却不遗余力敲打着键盘:“你没有权利这么说!”仿佛自己就是主持公道的裁判,转眼又说:“你们这种想法很害人!”似乎又把别人捧为上帝。其实,谁也不能单方面伤害谁,也无法单方面命令谁、限制谁,无论出轨还是怒斥,再或是反对怒斥的怒斥,每个人不过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发出一点微不足道的声音。幻想这个声音主宰一切,也许是因为我们太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