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16-12-20铁军白海艳刘瑞祥
铁军,白海艳,刘瑞祥
(长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山西长治046011)
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铁军,白海艳,刘瑞祥
(长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山西长治046011)
文章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凸显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方面,阐述了长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近几年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地方院校
自1906年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实施以来,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林林总总的合作教育模式中,美、英、德合作教育模式是国际认可的较为成功的模式[1,2]。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虽然开展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对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目标的明确,以及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决策的部署,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索适应本校和本地区发展的合作教育模式[2-6]。
近几年,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迎着国家转型发展的浪潮,主动转变发展观念,以“需求导向,服务地方”为核心,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2008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为指导,紧密围绕长治学院的办学定位展开。其修订着力于实践环节的加强,突出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目的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能充分体现生物技术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高新技术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掌握以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微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核心技术,因为这些技术的产业化是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7]。
从2009年9月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首次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以来,为了避免盲目、盲从和闭门造车,系里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组织相关教师先后赴许昌学院等同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了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并到长治中宝制药有限公司、山西省振东开元制药有限公司等10余家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企业,了解相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掌握本地区行业发展的动向和需求。另一方面,把企业的老总、资深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请进学校,通过座谈交流,增进了解,并基于“校企共赢发展”参与我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开放办学的理念,采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注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需求对接。对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平台进行运行、试验,依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加以调整直至完善。
2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在新修订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需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75学分(不低于2469学时),其中必修课最低137学分(192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708学时、专业基础课764学时、专业主干课348学时、专业技能必修课程100学时)、选修课最低38学分(不低于549学时,其中公共选修课192学时、专业选修课221学时、专业技能选修课程136学时),方能取得毕业资格,见表1。
表1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含实践环节的学分数)
为了打造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品牌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积极推进模块化教学,将原有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技能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模块化。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整合原有的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技能课和实验实践课。在新修订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四个平台。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专业技能课程平台”中,增加了《市场营销学》等能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专业技能必修课程群。专业技能选修课程以制药行业、食品行业和现代农业为主,设置了生物制药方向、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和现代农业方向3个方向的专业技能选修课程。另外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课程比重,如在“实践创新平台”中,设置了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等模块,共8个模块。要求学生毕业时,最低获得26学分,其中必修模块(前3个模块)18学分,选修模块(后5个模块)8学分;要求各模块之间,必修模块不允许互换学分,选修模块之间可互换学分。
3 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凸显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应用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凸显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加大仪器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和有效整合实验室资源,在硬件上保障校内实验和实践课有序开展,高质量完成。近3年来,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依托山西省教育厅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生态学建设项目和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教学平台),累计231.98万元,购置较高档次仪器设备38台(套),使现有的发酵实验室、核酸分析实验室、分离纯化实验室、食品药品检测实验、生物制药实验室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在实验开出的“质”和“量”上都得以提升。同时在有效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创建了生物制药实验室和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2个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为“专业技能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中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拓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面,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力度和深度,搭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校外实训基地是生物技术专业开展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施展能力接受检验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已经与长治中宝制药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搭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而且合作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校企联合解决了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流程等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逐步建立互惠共赢的良好合作关系。
第三,重视专业见习和实习。专业实习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加深了解的重要纽带,因此对专业实习的每个环节我们都精心准备。首先延长专业见习实习时间至18周(专业见习2周、专业实习14周),另外安排学生到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通过轮岗参与从生产、管理到销售的等各个环节。经过实训,学生能切实感受生产实践的整个过程。
第四,毕业论文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尤其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坚持应用选题的原则,最好体现地域性特点。据统计,我系2009~2011级三届119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50%以上的论文选题都是以应用性为出发点的,主要体现在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材料的更新、实验深度和广度的扩展等方面。同时,不少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凸显一些地域性特色,如选题“长治地区煤化工企业废水中苯酚降解菌的分离筛选”(2011级)是从长治地区煤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分离筛选苯酚降解菌,进行菌种鉴定和酚降解能力测定,以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力保障[7]。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我系有两个目标:一是有计划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化师资队伍。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目前我系生物技术专业师资队伍14人中具有博士5人,高级职称3人。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行业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和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上,与既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到目前为止聘请的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有4人,本系虽然有5名教师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仅仅是持有证书,实际并无从业经验。因此应尽快打造一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为依托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 结束语
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重要使命[4,7]。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有效的途径[1,2]。在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坚持走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我系生物技术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1]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45-147,148.
[2]任国领,张虹,张丽霞,汪洋,冯伟,徐长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83–4685.
[3]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70-72.
[4]赵亮,高贵珍,曹稳根,刘晓阳.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5):71-74.
[5]魏明,薛正莲,杨超英,赵世光,钱森和.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5:245.
[6]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41-43.
[7]胡晓倩,陈向阳,胡长玉,张慧冲,吕顺清.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探索—以黄山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4):76–79.
(责任编辑王璟琳)
G642.477
A
1673-2014(2016)05-0019-03
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2014112)。
2016—06—10
铁军(1974—),男,内蒙古通辽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