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移动轨迹及发展对策
2016-12-20谭杰扬祝琪雅
邓 文,谭杰扬,刘 英,祝琪雅,王 剑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移动轨迹及发展对策
邓 文,谭杰扬,刘 英,祝琪雅,王 剑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基于2005~2014年湖南水稻生产面板数据,分析湖南双季稻生产区域变化类型及趋势,运用区域重心法分析湖南双季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轨迹,应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其重心变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双季稻生产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生产重心向北偏西方向移动,播种面积、单产对各市双季稻产量集中度具有正向作用,农机总动力有负向效应。提出了湖南双季稻发展对策。
双季稻生产;重心移动;发展对策;湖南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受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状况影响,其空间分布不断变化[1]。水稻时空变化研究包括水稻种植界线、重心迁移以及面积及产量变化等方面[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生产“由南向北”迁移明显,不同地区间水稻与替代作物的净收益差异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5],总体上表现出种植制度“双退单进”、种植类型“籼退粳进”的显著特点,但水稻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仍然高居首位[6]。
湖南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2015年约占13%,双季稻面积及产量约占全省水稻生产的70%,属典型双季籼稻区。研究基于2005~2014年湖南各市(州)水稻生产统计面板数据,运用区域重心法分析湖南双季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轨迹,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全省重心变迁及各市(州)产量集中情况影响因素,对于更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制定科学有效的水稻生产政策,积极主动调整水稻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1 湖南双季稻生产区域变化类型及趋势
湖南14个市(州)中,主要受温光资源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湘西自治州基本不种植双季稻,张家界市双季稻产量占全省比重极小。因此,选择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和娄底共12个市作为研究对象,从2005~2014年双季稻生产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维度,采用产量、产量增幅(后5 a产量均值与前5 a产量均值之比)、产量集中度(双季稻产量占湖南省的比重)和产量波动指数(10 a产量标准差与产量均值之比)4个指标综合考察各市双季稻生产变化状况。
通过分析,可将湖南省划分为稳定收缩型(波动指数小于全省,产量增幅为负值)、稳定扩张型(波动指数小于全省,产量增幅为正值)、波动收缩型(波动指数大于全省,产量增幅为负值)和波动扩张型(波动指数大于全省,产量增幅为正值)4种类型。各类型典型市双季稻产量和集中度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在图1(a)中,株洲市的两条双季稻生产曲线呈稳定下降趋势。波动指数比湖南省低26.63%,后5 a产量均值、集中度均值分别为160.23万t、7.04%,较前5 a下降3.30%、9.55%。作为稳定收缩型典型,株洲市双季稻生产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湘潭、长沙2市的情况。
图l(b)反映出邵阳市双季稻生产具有稳定上升特点。波动指数比湖南省低28.57%,后5 a产量均值、集中度均值分别为203.05万t、8.92%,较前5 a上升5.07%、-1.67%。同属此类型的还有衡阳、永州2市。
从图l(c)可看出,怀化市双季稻生产大幅下滑。波动指数为0.311,比湖南省高6.53倍,产量、集中度分别由2005年的38.17万t、1.84%,降至2014年的12.11万t、0.53%,降幅68.26%、71.43%。湖南省仅该市属波动收缩类型。
图l(d)表明,常德市双季稻生产明显增长。波动指数比湖南省高2.43倍,产量、集中度分别由2005年的192.91万t、9.31%,增至2014年的290.98万t、12.64%,增幅50.84%、35.78%。益阳、郴州、岳阳和娄底4市也有类似趋势。
图1 湖南典型市双季稻产量和集中度变化趋势
2 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演变轨迹
双季稻生产重心,是指某个时期双季稻生产分布在某个区域上的力矩达到平衡的地理位置[3]。湖南省任何一个市的双季稻产量变动都可能使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发生偏移。当重心朝某个方向移动时,表明该方向上的双季稻产量增长较快,对双季稻生产系统贡献较大,而重心移动速度则能衡量双季稻生产的区域调整强度。双季稻生产重心计算公式[7]如下: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111 km;同一条纬线上,经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111 km×cos纬度数。结合以上公式,计算出2005~2014年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如表1、图2所示。
由表1、图2可知,近10 a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在东经112.273°~112.316°、北纬28.226°~28.331°之间变化,重心坐标一直处于湖南几何中心(东经111.71°、北纬27.61°)的东北方向,2005~2006年位于长沙市宁乡县内,2007~2014年位于益阳市桃江县内。这表明,东北部稻作区的双季稻生产在湖南省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在此期间,双季稻生产重心演变轨迹总体呈现出向北偏西方向移动特点,分别向西、向北移动3.37、11.59 km,年均移动0.37、1.29 km。按照目前常用的湖南“四大区域”(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湘南地区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永州市,大湘西地区包括邵阳市、娄底市、怀化市、张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洞庭湖地区包括常德市、益阳市和岳阳市)划分标准,自2007年起,双季稻生产重心由长株潭地区北移至洞庭湖地区。
1.2.2 不同扦插密度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调查 2017年在试验地随机抽取不同扦插密度(株距×行距)20cm×30cm、20cm×40cm、20cm×50cm、20cm×60cm的3年生青杨苗木,抽样小区面积667m2,重复3次,以传统扦插密度(株距×行距)20cm×20cm处理为对照(CK)。10月中旬每小区随机抽取青杨苗木1000株,调查叶锈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进一步观察,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2006~2011年,朝西北方向较快移动。生产重心每年向西移动0.01~1.92 km,共西移4.77 km,年均0.80 km;除2010年略有南移外,每年向北移动1.34~3.29 km,共北移10.51 km,年均1.75 km。表明在此阶段,湖南西北部地区双季稻生产增长较快,其中北部地区增长强度更大。
表1 2005~2014年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演变轨迹
图2 2005~2014年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演变轨迹
2012~2014年,朝东北方向平缓移动。此阶段生产重心调头向东每年移动0.23~0.75 km,共小幅东移1.40 km,年均0.47 km;除2014年略有南移外,每年继续向北移动0.50~0.74 km,共小幅北移1.07 km,年均0.36 km。近年双季稻生产重心调头东移,可能与大湘西地区按湖南新的功能区划要求加大了退耕还林力度有关;生产重心“北移”速度放缓,则可能是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湖南部分非北方地区双季稻产量也有较大增长,形成“相对效应”所致。
3 湖南双季稻生产重心变迁影响因素
双季稻生产的重心变迁,不仅受气候、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等内生变量影响,也越来越受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产业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等外生变量影响[3]。限于资料的可获得性,研究选择2005~2014年湖南省及各市双季稻播种面积、双季稻单产(表示技术因素)、有效实灌面积、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实物量)、农业从业人员、非农就业机会(由“非农就业人员”除以“乡村从业人员”得到,其中“非农就业人员”等于“乡村从业人员”减去“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共8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通径分析法,以湖南省双季稻生产重心坐标经度值和纬度值为因变量,研究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影响因素,以各市双季稻产量集中度为因变量,研究集中度主要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于历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
结果表明,湖南省非农就业机会、农业从业人员、双季稻单产分别每增加1个百分点、1万人、100 kg/hm2,双季稻生产重心坐标相应约西移0.016°、0.001°、0.006°;有效实灌面积每增加100千hm2,重心坐标约东移0.008°;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00万kW,重心坐标约北移0.0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 000元,重心坐标约南移0.016°。
进一步分析,各市双季稻产量集中度主要影响因素及通径解释为:
长沙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从业人员、播种面积、单产分别每增加1 000元、1万人、1万hm2、100 kg/hm2,集中度相应提高0.12%、0.07%、0.25%、0.12%;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00万kW,集中度下降0.47%。
株洲市,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00万kW,集中度下降1.8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产、非农就业机会、播种面积分别每增加1 000元、100 kg/hm2、1个百分点、1万hm2,集中度相应提高0.16%、0.17%、0.12%、0.23%。
湘潭市,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00万kW,集中度下降0.77%;单产、播种面积分别每增加100 kg/hm2、1万hm2,集中度相应提高0.10%、0.13%。
邵阳市,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00万kW,集中度下降0.77%;非农就业机会、单产、农业从业人员、播种面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每增加1个百分点、100 kg/hm2、1万人、1万hm2、1 000元,集中度相应提高0.19%、0.12%、0.06%、0.09%、0.11%。
岳阳市,播种面积、单产分别每增加1万hm2、100 kg/hm2,集中度相应提高0.13%、0.23%。
常德市,播种面积、单产、非农就业机会分别每增加1万hm2、100 kg/hm2、1个百分点,集中度相应提高0.19%、0.19%、0.01%。
益阳市,播种面积、非农就业机会、单产分别每增加1万hm2、1个百分点、100 kg/hm2,集中度相应提高0.14%、0.06%、0.05%。
郴州市,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从业人员分别每增加1万hm2、1万t、1万人,集中度相应提高0.15%、0.14%、0.04%。
永州市,农业从业人员、非农就业机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每增加1万人、1个百分点、1 000元,集中度相应下降0.13%、0.20%、0.12%;单产每增加100 kg/hm2,集中度提高0.19%。
怀化市,播种面积、单产每分别增加1万hm2、100 kg/hm2,集中度相应提高0.25%、0.02%;非农就业机会、农业从业人员分别每增加1个百分点、1万人,集中度相应下降0.03%、0.01%。
娄底市,播种面积、单产分别每增加1万hm2、100 kg/hm2,集中度相应提高0.69%、0.24%;农机总动力、非农就业机会分别每增加100万kW、1个百分点,集中度相应下降0.58%、0.07%。
4 结论与对策
2005~2014年,湖南双季稻生产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洞庭湖地区增长迅速,产量集中度由约1/4逐年上升至1/3;湘南地区产量基本稳定,约占湖南省的30%;长株潭地区、大湘西地区则呈下滑趋势,与前5 a相比,后5 a集中度均值降幅分别为8.19%和4.98%。湖南省生产重心向北偏西方向移动,由长株潭地区转至洞庭湖地区。根据目前重心坐标及移动趋势判断,东经28.28°轴线两侧各约100 km区域将是湖南未来双季稻生产核心区所在。
湖南省双季稻生产重心坐标,经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非农就业机会、农业从业人员、双季稻单产和有效实灌面积;纬度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机总动力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通径分析表明,在双季稻产量集中度主要影响因素中,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绝大多数市均有正向作用。播种面积每增加1万hm2,集中度相应提高0.09%~0.69%,单产每增加100 kg/hm2,集中度提高0.02%~0.24%。农机总动力对部分市具有负向效应,每增加100万kW,集中度下降0.47%~2.02%,可能是机械化程度越高,双季稻精细化栽培程度越低,导致单产下降从而影响总产。农业从业人员、非农就业机会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多数市产量集中度具有正向作用,对少数市则恰恰相反,可能与各地经济社会条件不一有关。化肥施用量对个别市具有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为促进湖南双季稻持续健康发展,应以洞庭湖地区和湘南地区为重点,继续贯彻双季稻生产责任制,出台并落实相关激励政策,调动稻农生产积极性,确保双季稻播种面积不减少,加强水稻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着力提高水稻单产,在不断提升水稻机械化水平的同时,继承和发扬精耕细作优良传统。
[1]刘珍环,李正国,唐鹏钦,等.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5):680-693.
[2]方修琦,盛静芬.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看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13-217.
[3]杨万江,陈文佳.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2):2086-2093.
[4]李志鹏,刘珍环,李正国,等.水稻空间分布遥感提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6):9-18.
[5]钟甫宁,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39-44.
[6]杨万江.中国农业转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基于区域变化和品种调整的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4):9-l5.
[7]郭柏林.我国粮食分布重心轨迹特征及动力[J].上海农业学报,1992,8(1):68-74.
(责任编辑:肖彦资)
The Moving Track of Production Center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Hunan Double Cropping Rice
DENG Wen,TAN Jie-yang,LIU Ying,ZHU Qi-ya,WANG Jian
(Hunan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
Analyzed the types and trends of regional change of the Hunan double cropping rice based on 2005-2014 Hunan rice production panel data, using regional center of gravity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oduction space layout change track, studying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change by the path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duction area of Hunan rice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 production center moving to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sown area and yield per unit had positive effect on concentration ratio of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each city, the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had negative effect.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Hunan rice was put forward.
double cropping rice production; the movement of the center;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Hunan
F127
A
1006-060X(2016)11-0087-04
10.16498/j.cnki.hnnykx.2016.011.026
2016-09-12
湖南省财政项目(湘财农指[2014]74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601097);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2016JC08)
邓 文(1967-),男,湖南涟源市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