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品味与格调
2016-12-20孙付标
孙付标
(屏边县湾塘中心校,云南屏边 661200)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品味与格调
孙付标
(屏边县湾塘中心校,云南屏边 661200)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的传统美学为准则,追求典雅的品味与格调。“断简残帖”装饰风格的开创者王定一的作品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典范,流露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结构”,具有身份特征,是文人趣味之“闲情逸致”的具体呈现。“淡艳”装饰风格是建水紫陶趋于纸上绘画加彩刻填工艺的尝试,为近百年后“文人陶”的传承与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当代青年陶艺家向进兴通过“陶上水墨绘画刻填”技艺传承发展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人传统。建水紫陶不仅保有陶艺本身的质朴和淳厚,而且还以书画装饰艺术的雅致格调将高尚的品味同真切的生活统一起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建水紫陶;刻填装饰;八破;断简残帖
作为西南边陲的一个地方工艺品种,建水紫陶之所以能够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凭借的不仅是独特的材料和技艺,而更是从中呈显出来的典雅气息。在建水紫陶的审美结构中,器物表面的图案装饰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自刻填装饰技法成形以来,中国传统书画一直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主要内容,在早期的实践中产生了两种经典的风格:“断简残帖”和“淡艳”。前者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据民国《建水志稿·人物》记载,当时的制陶名家王永清“好作‘断简残篇’得翻卷残破之势,摹篆颖隶真草于其上,无不逼肖,所谓补衮图也。初作小品扇面,人争宝之,后乃专施于陶器,遂相沿成风。”后者是建水紫陶趋于纸上绘画加彩刻填工艺的尝试,由民国时期建水制陶名家丁吉三首创。他在白泥胚上,采用相近色彩的泥料由浅到深逐渐过度,填充泥料作画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多种以陶为媒的书画表现形式,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装饰纹样,但无论是哪种风格,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始终以中国的传统美学为准则,追求典雅的品味与格调,因而素有“文人陶”之誉。
一 建水紫陶“断简残帖”装饰风格的品味与格调
近年来,随着建水紫陶研究的持续推进,已经有不少文论揭示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建水紫陶的审美核心在传统文化已经是共识,但就当下作品创作和产品生产的状况来看,还需要对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品味与格调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所谓“品”,有人品、品质、品德的意思,而“味”则是趣味、体味、回味,合起来,就是指一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修养,体现出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对事物的分辨与鉴赏能力等;“格调”指风度、仪态,是一种状态,其本身是无形的,但总是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如穿着打扮、日用陈设等等。品位在于人,格调在于物。通过对若干历史上经典的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品位与格调的讨论,可以具体地认识其创作动力、审美内涵和评价标准,从而为传统文化与技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
在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两大经典风格中,“断简残帖”十分具有代表性,一直都被广泛应用。“断简残帖”的魅力源于深刻的思想渊源,《道德经》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在后世的文化实践中,这种对残缺美的追求随处可见:传统戏剧中的“刁窗”,书画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残边”“马一角”“夏半边”等等。这一美学理念在陶瓷文化中的体现是“八破纹”。“八破”又称“吉破”“什锦屏”等,景德镇陶瓷彩绘艺人俗称之“锦灰堆”,是十九世纪后期出现并延续到二十世纪中期的一种特别带有市井文化气息的民间陶瓷装饰样式(图1)。尽管“断简残帖”继承了“锦灰堆”“八破图”艺术中色块重复叠加、素材残缺不全的表现手法,但由于创作者的文化趣味不同且材料工艺迥异,而终究与“八破纹”貌合神离,从王定一的作品可见一斑(图2)。
王定一,名永清,定一为其字,号老农。清咸丰四年(1854)生,1924年70岁寿终。据建水史志载,出身岁贡,书法出入王虚舟,又学虞永兴,草书宗法《十七帖》,小篆师李阳冰,隶书师法桂未谷(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生平殚精竭思,沉潜于镌石制陶,每作一印章,必聚精会神期于美善,极尽刀法无微不至,以泥印入窑烧成,是其首创,好于陶饰断简残篇,得翻卷残破之势,书篆、隶、真、行、草于其上,刻之无不神完法备。此瓶高53cm、最大处直径22cm,以秦刻《石鼓文》及大书法家王献之的《玄度帖》为主体装饰内容,经书法装饰、刊刻填泥,入窑烧制、打磨抛光等工序,又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如今古朴苍劲之感。陶面的草书内容为“玄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常谓有理,因祠监多”,隶书取“逌罟栗柞棫其椶庸庸”,与残帖装饰面对应处再饰以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艺术美的角度来看,此件作品集篆刻,草书,隶书等元素于一体,草书笔势飞舞,姿态优美,具有雄阔严整、舒畅灵动的美;隶书笔力苍劲,结构井然。 尽管“残帖”是紫陶装饰的经典工艺手法,其相关作品数量难以估算,惟王永清的作品最为独到,如此件残帖美女残页多而有序;书体题材较丰富,且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填色文气厚重,构思精妙;刊刻较为存真,犹如原墨迹一般;集录文词皆出古人有据可查,所饰印章自成一格。
图1 “八破纹”瓷器作品(局部)
图2 王定一建水紫陶作品
王定一是“文人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也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典范,流露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结构”,具有身份特征,是文人趣味之“闲情逸致”的具体呈现。因而,基于文人趣味的“断简残帖”所体现出来的品味与格调势必与流行于市井的“八破纹”截然不同。作为文人,王定一的装饰艺术在思想上以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为基础,综合道家的放达心性与佛家的超越空灵等观念,以“物我相忘”的品味追求“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在技艺方面,充分地发挥了建水紫陶刻填装饰的金石韵味,用古朴、浑厚的艺术形式恰如其分地将典出有源的诗书画印融合在一起,形成“返朴归真”的格调。
二 建水紫陶“淡艳”装饰风格的品味与格调
在建水紫陶历史上的著名陶艺家当中,也并非人人都是文人出身,但陶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载体,杰出的作品总是能引领文化的潮流,在建水紫陶的鼎盛时期,高品位、高格调是艺人们的普遍追求,而“文人陶”的装饰艺术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作为经典风格之一,“淡艳”反应出文人趣味在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的另一种体现(图3)。
虽然关于“淡艳”的开创者丁吉三的身世尚无法考证,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在这件作品(图4)上,方瓶两面书有陆龟蒙(唐)自遣诗一首:“花濑濛濛紫气昏,水边山曲更深村。终须拣取幽栖处,老桧成双便作门。”陆龟蒙是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等,对当时江东一带重要的水田耕作农具“犁”的各部构造与功能作了记述和说明,写了《耒耜经》一文;同时,他还对各种渔具和茶具都有了解,并为之写诗歌咏,可谓古代文人中少有的工艺研究者。此瓶上刻填陆龟蒙的诗一方面流露出文人陶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可算是一位制陶的手艺人在向工艺前辈致敬。瓶上的第三面绘有水墨人物,怀抱陶罐的人物形象既像是正在劳作的陶工,又像是已有三分醉意的饮者。笔墨流畅,虽为刻填却仿佛绘于宣纸,浓淡变化自然,线条随性;设色极为简洁,饱和度极高的灰蓝色头巾将“淡艳”装饰手法的优雅体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诗、书、画相映成趣,是文人趣味之高品位、高格调经由刻填装饰技艺在建水紫陶上的又一体现。
图3 丁吉三作品
图4 丁吉三作品
“淡艳”风格虽然一度受到欢迎,但终究因为其色彩变化的工艺技巧过于困难而不如“断简残帖”那样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如此,“淡艳”风格中对刻填渐变色彩的尝试还是为近百年后“文人陶”的传承与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三 建水紫陶当代陶艺家对品味与格调的追求
在当代的建水紫陶陶艺家中,向进兴是特别坚守传统的一个。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向进兴自幼热爱书画,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他充分利于建水的历史文化资源,跑遍临安古城内外,通过碑、匾研习传统书画艺术,自接触陶艺以来,一直在探索传统书画艺术与建水紫陶的结合问题。在创作实践中,他发现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所表现的传统绘画过于刻板,形式上趋近于工笔绘画的效果,而鲜有唐宋之后的水墨意趣。对此,他就如何用刻填技法表现水墨韵味展开了研究,通过对前人作品的研习(如丁吉三的作品)和大量的实践,终于开创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陶上水墨绘画刻填”技艺。他的作品(图5)运用大量的色彩,浓重却不艳丽,丰富却不凌乱;刀刚柔相济,既有笔墨在宣纸上的洒脱,亦不泛刻刀在陶泥上的深沉;意境上追求高古的格调,体现出一脉相承的文人品味。
图5 向进兴作品(局部)
图6 向进兴作品(局部)
在向进兴看来,传承与创新完全不矛盾,相反,只有对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明确自己的方向,坚守精神的追求,借古开今。因此,他在探索“陶上水墨绘画刻填”技艺的同时,还引入现代陶艺理念,将装饰与造型结合起来。在这件作品(图6)中,古卷、古画的斑驳陆离与字画中的意境相得益彰,展现了建水紫陶刻填技艺的美、雅、精、妙,同时也揭示出传统工艺潜在的拓展可能性。
实际上,就技法、工艺而言,“陶上水墨绘画刻填”并不神秘,只不过是把传统的单次刻填变成多次刻填,反复操作而已。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改变却是对陶艺师修养的极大考验。把握刻泥的深浅、填泥的多少只是熟练的问题,但如何塑造神形兼备的形象,如何再现遒劲的笔力,如何还原淋漓的水墨,却并非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的。要追求“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的境界,就要求陶艺家必须要具备很高的修养,如黄宾虹所言:“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陶艺创作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作为器物的陶艺一直不能像书画那样被视为纯粹的艺术品,但正如“道以成器,而器以载道”所说的那样,陶艺作品亦是承载着形上之思的形下之器,它以亲和的方式让人去感悟深刻的道理。
四 结语
建水紫陶不仅保有陶艺本身的质朴和淳厚,而且还以书画装饰艺术的雅致格调将高尚的品味同真切的生活统一起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有修养的陶艺家来共同推动;它也要求陶艺家深入研习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从人品到作品,保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高品位和高格调的作品。
致谢:感谢董荣义先生、倪舸先生、向进兴先生提供图片。
[1]孔明.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孔明.“似残非残,有残至美”——论建水紫陶装饰艺术“残贴”美[J].装饰.2009(03).
[3]李春青.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文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高媛菲,宣宏宇.“建水陶”的审美内涵和装饰语言新气象[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01).
[5]高媛菲.陶戏墨韵:向进兴与建水陶[M].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贺良林]
Jianshui Purple Ceramic Decoration Art Taste and Style
SUN Fu-biao
(Pingbian County,Wantang,the center school,Pingbian Yunnan,661200,China)
The decorative art of Jianshui pottery use China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 the main content,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hinese as criterion,the pursuit of taste and elegant style.Scroll Fragments decorative style works by Wang Dingyi is a model of Jianshui pottery decorative art,revealing Chinese ancient literati "structure of feeling",with identity,is the taste of literati EMBODYED IN A LEISURELY AND CAREFREE MOOD.DAN YAN style of decoration is Jianshui pottery painting on paper tends to add color moment filling attempt,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LITARITI POTTERY laid an important foreshadowing.The contemporary young potters Xiang Jinxing is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art of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decorative art through INK PAINTING CARVE-FILL ON POTTERY.Jianshui Pottery itself not only maintain the simple and honest,but also to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deco style elegant noble taste with real life together,it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Jianshui Pottery;CARVE-FILL Decoration;Ba Po;Scroll Fragments
J527
A
1008-9128(2016)06-0033-03
10.13963/j.cnki.hhuxb.2016.06.010
2016-04-05
孙付标(1988-),男,河南商丘人,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