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与彝族语言时态范畴对比的民族思维特征

2016-12-20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彝语助词彝族

李 强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昆明 650031)

英语与彝族语言时态范畴对比的民族思维特征

李 强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昆明 650031)

语言是一种意识观念的存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要通过语言去实现。本文通过英语和彝族语两种语言的时态范畴对比,进一步阐释英语民族和彝族语民族各自不同的语言思维特征,从而管窥不同民族的语言形态与语言思维的关系,论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民族;思维

一 人类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是其使用群族进行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认同根据,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资产,是不同社会之间进行沟通交易的重要媒介,是一项不容轻估的经济要素,语言更是实现国家统一,凝聚社会及提升发展水平的要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大多都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社会里,不同的民族通过语言的接触,使世界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成为现实。从某种意义讲,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民族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与其他的民族进行接触保持友好的利益关系,这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前提条件是语言接触。在民族众多的国家和社会里,民族关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语言的发展和语言关系。确切地说,民族关系的状况决定着语言关系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而民族关系的发展制约着语言关系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发展状态,可以清楚地认知其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历史演变的缘由,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创造条件去修复或再生历史形成的民族关系,实现世界民族间的大团结大和谐,因此,对民族语言及其思维方式的认知和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至少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世界是民族的,民族也是世界的。

语言是有着共同文化传统,共同的社会生活区域同一民族使用的语音、词汇和句型结构的用于人们相互间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因此,语言是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是现实的抽象,是人类用于表达对自然与社会事物接触后所产生的情感,是思想观念的外在形式。

二 英语和彝族语的系属关系

据统计,当今世界上大约有6000多种语言,大致可分为九大语系、几十个语族、上百个语支,每个语支有若干种语言。从语言形态(Morphology)和语言类型(Typology)看,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语支语言,是屈折型(Inflected)语调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是综合分析(poly synthetic)型声调语言。作为语言最基本的语法单位的词语,动词一般用来表示动作和行为方式,是句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语法成分。英语动词的词性变化和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空状态的变化,基本上都是通过动词的词形变化和动词词尾的变化(词缀affix)来实现的。如,英语动词“做,干”,do(原形),did(表示过去),done(表示完成),doing(表示进行);英语动词“学习,了解”,learn(原形),learned(表示过去),learned(表示完成),learning(表示进行)。与英语动词特性最为明显不同的是彝语动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空状态时动词在形式上保持不变,只通过在句尾添加不同的加时间助词来体现动作或行为发生的变化状态。

三 英语与彝族语言的时态对比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语言使用有其特定的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指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现不同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英语动词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主要通过时态来体现,也就是动词的词形或词尾变化来表示。而彝语则是通过“体”,即在句末设定的或者设置的不同的时间助词来表现。在语法概念意义上,英语和彝语都有动作行为发生的过去、现在、完成和将来等四个时间区间状态的概念表意。最为明显不同的是这两种语言的动词变化形态呈现的语法形式甚至由此所引起的词序形式也不同。具体差异如下:

(一)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和行为

英语里的实意动词“吃”“have”,产生内部屈折变化,变为“had”表示过去某一区间发生的行为。彝语则通过句尾加上时间助词“过了,吃了”“ko”或“la” 来表示。

(二)表示现在正在发生的动作和行为

英语动词“看”“read”,产生内部屈折变化,变为系动词加动词的现在分词的固定搭配结构“be + V+ing”表示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或正在发生的动作或行为。彝语则通过句尾添加时间助词“ze”来表示,且词序也与英语和汉语的不同。

(三)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和行为

英语动词“做”“do”,产生内部屈折变化,变为“done”表示从过去某一区间发生的行一直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在表现形式上构成:助动词“have ”第三人称单数“has”加动词的过去分词的固定搭配结构“has + 动词+ed 或特定变化形式”彝语则通过句尾加上时间助词“wa”来表示,其词序与英语汉语不同。

(四)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和行为

英语动词“go”,在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或行为时,通过情态动词“will”加行为动词的原形的结构“will + 动词 原形”来表示即将要发生的行为和动作。彝语则通过动词之后加时态助词“ga”“准备,打算”和句尾加上语气助词“ka” 连用来表示。

四 英、彝民族的思维特征

通过上述英语和彝语动词的时态语法范畴对比,可以发现不同民族在语言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各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思维特性。首先,英语民族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其语言的信息传递模式在语序上与汉语的相近,使用主谓宾的语法关系,而彝语民族使用的是类似于日本与的语言信息传递模式,使用的是主宾谓的语法关系。其次,英语动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时,主要通过动词内部的屈折变化来实现,而彝语动词本身保持不变,主要通过在句末添加不同的时间助词来体现。再次,从语序上看,英语与汉语的语言距离相对较近,英语与彝语的语言距离较远。语序是语言基本单位里最核心的元素,它是用来构建语言的句法关系、动宾关系和限定关系的规则,语序本身也能够传情达意。同一概念意义的若干句子因各自语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主题意义,由此产生或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句子是语言最大的语法单位,它是用来表达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意义的模式;从谓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来看,彝语与汉语的语言距离较近,而英语与汉语和彝语的语言距离较远。

从语言史观看,彝族人民长期用来习惯于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方式,英语民族则习惯于抽象间接的逻辑思维方式。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各自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因而历史地形成对客观事物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在语言层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蕴含着思维的民族特性。在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特征、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思维体现在语言特点上的民族性。英语民族生活在相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各种大量的文化信息剧烈地促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推动着英语语言和文化快速发展,使英语语言文化的适应性朝着外向方向发展。彝语民族长期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封闭的社会圈内,外来文化和现代信息对民族社会的变革的冲击相对弱小,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周围事物的新陈代谢进程相对缓慢,使得彝语词语所已发的思维联想和概念意义比较有限,彝语语言文化的适应性朝着内部循环方向发展。彝语的语言思维表达模式是: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标志—行为。由此所产生的语言传达方式是:主语 + 宾语 + 状语 + 动词谓语。这类型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句子成分在语序上词语的位置相对固定,词序变化不够灵活。

五 结语

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人脑通过语言工具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和反映,形成某一特定的概念。可以这么理解,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行为意识,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结果。不少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知都是建立在群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使用语言习惯基础上的,因为语言本身是一个自足能产的符号系统,它把意义加在实时的经验上,预设了人的意识对真实世界的某些解释。在人类社会中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社会生活中延续不断的思想意识,同时还规范着本民族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方法和对周围一切现象的解释。

[1]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云南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集[G].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责任编辑 龙倮贵]

The Ethnic Thinking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and Yi Language Tenses in Contrast

Li Qiang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City,Yunnan 650031,China)

Language is a kind existence of human’s awareness.Any kind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are destined to be realized through language.This paper intend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ethnic thinking approach by contrasting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Yi language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al type and the lingual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and thinking.

Language;Ethnic group;Thinking

G752

A

1008-9128(2016)06-0010-02

10.13963/j.cnki.hhuxb.2016.06.004

2016-04-20

李强 (1964 - ),男(彝族),博士,硕导,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化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彝语助词彝族
彝族海菜腔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彝语研究概述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