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肩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2016-12-20孙玉梅张琼
孙玉梅 张琼
(1.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2.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基础护理·
耸肩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孙玉梅1张琼2
(1.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2.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
目的 探讨耸肩法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置管体位操作,观察组在耸肩下进行置管操作。置管成功后拍胸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种方法的异位率。结果 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对照组6例(21.43%),观察组1例(3.57%)。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8,P=0.043 4)。结论 耸肩法能有效地降低在置管过程中PICC导管穿刺的异位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耸肩穿刺法; 异位率; 护理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houlder puncture; Ectopic rate; Nursing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现已在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患者中广泛应用。PICC导管头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下1/3靠近右心房连接处为最佳[1]。而PICC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即置管后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内,其发生率为10%~60%。导管异位可发生在颈内静脉、头臂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等部位[2]。其不仅使PICC的使用受到影响,还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甚至需要进行二次置管,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我院从盲穿到B超引导下PICC置管,经过了10年的研究,总结出改变体位耸肩穿刺法,降低了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男10例,女18例;年龄32~66岁,平均(46±5.8)岁;其中,乳腺癌10例、肺癌5例、胃癌4例卵、巢癌2例、喉癌2例、淋巴瘤3例、白血病2例。观察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30~67岁,平均(45±4.6)岁;其中,乳腺癌8例、肺癌5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2例、胃癌2例、卵巢癌2例、喉癌3例、 淋巴瘤2例、白血病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B超引导下赛丁格尔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
1.2.1 用物准备 美国巴德公司单腔三向瓣膜PICC套件穿刺包及插管套件、B超机等。
1.2.2 置管流程 医生开出PICC置管医嘱,置管小组评估患者静脉条件,做好术前谈话。讲解置管目的、相关注意事项及配合,由家属或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患者上臂行PICC置管(首选贵要静脉),操作者先用超声探头找到贵要静脉,在该处皮肤上做标记,然后测量置管长度及穿刺侧手臂肘关节上10 cm的臂围长度。常规消毒穿刺点上下缘超过15 cm,穿手术衣,带无粉无菌手套,铺无菌巾,采用最大范围的覆盖以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抽吸2%利多卡因1 mL,生理盐水40 mL,检查并预充PICC导管、接头、肝素帽及穿刺配件等。患者平卧穿刺侧手臂外展,在B超引导下,硬针穿刺成功见回血,持导丝入穿刺针內10~15 cm, 以确保导丝在血管内,撤出穿刺针、局麻、扩张穿刺点,沿导丝插入扩张器及插管鞘组件。
1.2.3 对照组 撤出导丝及扩张器,PICC导管从插管鞘中缓慢送入,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位置时(大约导管送入15 cm),采用偏头法,嘱患者抬头转向穿刺一侧,使下颌靠紧穿刺侧的肩部,阻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将导管缓慢送到预计长度,抽回血顺利,操作者将10 mL生理盐水推入PICC导管,让患者倾听置管侧是否有流水声,若未听到,助手用B超探颈内静脉,当B超显示导管未进入颈内,即撤穿刺鞘及导丝,常规修剪导管、接肝素帽、冲洗及妥善固定。
1.2.4 观察组 撤出导丝及扩张器,PICC导管从插管鞘中缓慢送入,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位置时(大约导管送入15 cm)。助手坐在患者床头正中位置,一手四指放在患者置管侧的腋下,拇指在肩峰的外缘,协助患者耸肩,使置管侧肩峰抬高8~10 cm。另一手五指略分开放在患者置管对侧下颌骨处,使患者向置管侧偏头、耳廓与肩峰贴紧,此时,锁骨与颈内静脉的夹角最小,将导管缓慢地送到预计的长度。其余方法同对照组。本操作中,助手由接受过专业PICC知识培训,并了解整个穿刺过程的护士承担,有娴熟的技术及丰富的经验,协助耸肩体位应坚持2~4 min。
1.3 观察指标 急诊胸片,观察导管的位置情况,计算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有6例导管末端发生异位,其中5例末端在颈内静脉,1例在腋静脉,异位率为21.43%;观察组有1例导管末端发生异位,其末端在腋臂静脉,异位率为3.57%。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3.1 PICC置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原因 PICC导管从贵要静脉进入,依次经过肱静脉入腋静脉、头静脉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和颈内静脉入头臂静脉等四个静脉汇合口,最终到达上腔静脉。其中前三支静脉与主干的锐角较小,导管不易进入,而颈内静脉进入头臂静脉的角度相对较大,而导管为直头,因此上行时易误入颈内静脉[4]。
3.2 传统穿刺送管法的原理及不足 在PICC穿刺时嘱患者偏头,靠近穿刺侧的肩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成一夹角,从而阻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此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个体体型的差异性,颈部稍长、颈部活动度好的患者,能够配合达到理想要求的体位及夹角;而身体肥胖、颈部粗短、活动度差、颈椎病、颈部纤维化、儿童、恶液质、气管切开及依从性差的患者,常常不易配合,或配合不当、下颌靠不紧穿刺侧的肩部,达不到理想体位,致使导管头端易进入颈内静脉[5]。(2)送管过程中患者恐惧、紧张加之疼痛,造成肌肉僵硬、血管痉挛等导致送管失败。(3) 操作者在穿刺过程中因担心患者不能较长时间取于正确的体位,错过配合的时间而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也增加了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3.3 耸肩穿刺法送管的原理及优势 本方法全程由助手担当配合者,助手坐在患者头部,不断地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身心放松。当导管送入15 cm左右时,助手一手四指放在患者置管侧的腋下,拇指在肩峰的外缘,另一只手五指略分开放在患者置管对侧下颌骨处,协助患者耸肩,要求置管侧肩峰抬高8~10 cm,借助手的双手力量,使肩峰与耳廓靠紧。此时,不仅减少了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而且使颈内静脉受压,导管不易进入颈内静脉。另外,从送管的趋势来说,耸肩穿刺法由于肩部抬高,穿刺部位高于心房水平,进入无名静脉的PICC管可依靠重力的作用,增加向下行进的几率,避免进入颈内静脉。更重要的是耸肩是依靠自身的内力,肩关节抬高,胸锁关节下降,PICC导管是从高处向下运行,由于重心的力量,有利于避开颈内静脉,而顺利达到上腔静脉,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也易于配合。耸肩送管法不仅适合于颈部粗短、气管切开、体质虚弱、依从性差的患者,同时由于此法对颈部活动及身体胖瘦无特殊要求,还适用于其他任何患者。
[1] 王建荣,蔡虻,呼滨.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97.
[2] Schweickert WD,Herlitz J,Pohlman AS.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post-insertion neck ultrasound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rocedures[J].CritCare Med,2009,37(4):1217-1221.
[3] Dechicco R,Seidner DL,BrunC, et al.Tippositionof long-term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s used for parenteral nutrition[J].JPEN,2007,31(5):382-387.
[4] 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4,13(2):147-148.
[5] 龚萍,陈传英.一例PICC导管多次异位颈内静脉的处理经验[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4(2):128-129.
孙玉梅(1974-),女,湖北宜昌,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从事内科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
张琼,E-mail:yczq36@126.com
R472,R473.73
B
10.16821/j.cnki.hsjx.2016.17.021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