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高校捐赠文化营造研究

2016-12-19张燕宁余海滨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6期
关键词:营造对策

张燕宁+余海滨

摘要:高校捐赠是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捐赠文化营造有利增强在校生未来捐赠意识。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对捐赠文化营造进行理论分析,运用SPSS计量软件对搜集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了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高校关于捐赠文化营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捐赠文化营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捐赠;在校生未来捐赠;福利经济学;营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3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但我国高校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我国高校习惯依靠财政拨款维持学校运转,对拓宽教育经费来源特别是校友捐赠缺乏重视,高校捐赠文化营造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

一、高校捐赠文化营造研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教育类捐赠金额不断提高,2013年为138.89亿元,2014年为399.45亿元。但我国高校捐赠事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筹资渠道、捐赠力度、数量等方面和欧美国家比较均存在较大差距。积极争取校友捐赠,提高高校捐赠文化营造对在校生的影响,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大学是一种文化组织,是传承文化和交流文化的场所,文化变革和文化创造的重要主体。[1]校友和母校有着特殊的感情,大学应该成为引领我国捐赠文化建设主要力量,特别是增强在校生对高校捐赠文化的认同感,及对在校生未来捐赠理念的培养,对于高校捐赠文化营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我国对捐赠文化的营造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深入认识,特别对在校生捐赠意识培养没引起重视。如美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校生离开校园时要象征性地向母校捐赠几美元,在事业有一定基础后再向母校回报以一定的财物,高校捐赠由此成了一种传统。[2]因此,研究如何培育在校生对捐赠文化的认知度、独特的信念,及对深厚的母校情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捐赠文化营造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捐赠是指无偿地把有价值的东西赠予别人,经济学意义上捐赠又称赞助,即把货币或非货币形式财产的价值无条件出让给他人的、财产再分配的一种经济行为。[3]本文所指高校捐赠主要是针对在校生未来捐赠。目前,国外主要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格雷尼格的情景因素理论等与高校捐赠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关于高校捐赠行为的模型,即EBM模型和合理行为理论(TRA),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募捐的实践经验对募捐事业进行大量研究,产生了关于高校募捐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高校募捐影响因素和策略、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等研究成果。国内学者研究高校捐赠的理论主要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多为中外高校捐赠文化对比、捐赠行为分析等,而对高校捐赠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视角对高校捐赠文化营造进行理论分析。根据资源稀缺性,社会经济资源既定情况下,对资源配置是竞争的,这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利用最少资源达到最高效率。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性本恶理论,即人都是精于计算且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校友进行高校捐赠的目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并且教育捐赠行为本身是高尚的利他主义行为。具体来说,校友捐赠使受赠主体的状况变好,改善了其福利状况,而捐赠主体把自身的财产自愿转移给高校是其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决策,如其因改善在校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而获得满足感,且自愿转移所带来的效用增幅大于其自身效用减少的幅度。从而捐赠改善了高校整体的资源配置状况,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三、高校捐赠文化营造的培育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高校捐赠文化营造的重要性。而本文高校捐赠文化营造的培养主要基于在校生视角分析的,以西北工业大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138份,回收138份,有效率100%。运用SPSS软件完成问卷的相关分析。

1.在校生对高校捐赠文化的认知。

第一,在校生对校友捐赠奖助学金的认知情况。由SPSS分析显示,有10.6%学生对奖助学金来源完全不了解,81.7%有一些了解,7.7%非常了解。了解奖助学金途径主要听老师、同学提的,自己主动查找了解的只占小部分。这说明西北工业大学对奖助学金的宣传不够。64.4%在校生获过奖助学金,但其中38.4%获得者认为奖助学金对自己帮助不大。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奖助学金获得者不懂得利用它给自己带来更好价值,从而影响捐赠文化营造。

第二,在校生对捐赠者的捐赠行为的认知情况。在校生对高校捐赠行为的认知直接影响着高校捐赠文化的营造。通过问卷分析,95.2%在校生对捐赠行为很认可,表示未来也会进行捐赠,4.8%对此行为持无所谓态度。对在校生而言,79%愿意在未来自己有能力时为学校做贡献,21%要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很多在校生对捐赠行为有认识误区。校友作为母校与社会联结的重要纽带既具有深厚的母校情结又兼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4]而“对所在学校有深厚情结的最大影响因素”这一回答中,59%在校生认为其“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27.6%认为母校能够让自己“结识了一群好朋友”,仅7.6%因“学校的人文关怀”而对母校产生感情,还有小部分是其他因素。这说明在校生对高校的情感联系不是很强烈,母校与校友没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从而会影响高校捐赠文化的营造。

第三,在校生对高校捐赠活动的认知情况。西北工业大学虽然会经常举办募捐活动,但在校生对学校募捐活动的参与和认可差异较大,40.4%表示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募捐,55.8%会视情况而定,还有1.9%的人不会进行捐赠;37.9%在校生觉得捐赠的作用大,59.2%觉得作用一般,2.9%觉得作用不大。可见,高校没有形成良好的捐赠氛围。

调查还了解到,66.3%的在校生愿意通过现场活动帮助困难的同学,随着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使用,16.8%的在校生愿意通过微信帮助困难的同学,10.9%愿意通过学校、学院网站这种宣传方式,还有小部分希望通过别的宣传方式如海报等进行捐赠。可见,现场捐赠活动是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捐赠文化营造方式,有利在校生形成捐赠习惯,从而增加未来在校生的捐赠意愿。

2.高校捐赠文化营造培育的对策分析。校友捐赠是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但高校在捐赠文化营造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校生对其有认知误区。因此本文从在校生未来捐赠角度,提出高校捐赠文化营造的对策:

第一,增加对校友捐赠奖助学金的宣传。奖助学金是校友捐赠最直接体现,奖助学金也是在校生对高校捐赠文化认知中最为关键的方面,捐赠文化营造时应注重学校对其宣传,让在校生对其来源有清晰了解,从而增强对校友的情感联系,提高在校生对校友捐赠行为的认同感,增强学校的捐赠氛围,为在校生以后回馈母校及捐赠奠定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学校可根据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自我展现意识、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在校经历,从而培养学生对母校的感情。

第三,在高校中积极宣传捐赠文化。调查问卷显示西北工业大学在校生对捐赠行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可通过大众媒体等渠道,积极宣传捐赠意义和开展现场捐赠活动,促使在校生对校友、母校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观念,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高校建设的氛围,培养在校生的责任心,增强在校生对捐赠活动的认同感,从而营造良好的高校捐赠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邱洪斌,周文翠.论高校捐赠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认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196.

[2]王冬梅.高校社会捐赠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规律[J].现代教育科学,2007,(05):66-68.

[3]黄欣.基于校友捐赠行为视角的高校募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6.

[4]罗公利,李怀祖.试论高校社会捐赠[J].东岳论丛,2005,(26):201.

猜你喜欢

营造对策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诊错因 知对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加强法制建设 营造和谐幼儿园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