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太平锣鼓在戴埠小学中的传承所想

2016-12-19许秋实

艺术评鉴 2016年17期
关键词:非遗

许秋实

摘要:太平锣鼓是戴埠一项省级非遗项目,源于清末的太平军军乐,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戴埠小学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作为非遗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笔者通过自身走访并与深海华校长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太平锣鼓的古今面貌。本文就太平锣鼓在传承时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针对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难点做了讨论。不管如何,戴埠小学引入太平锣鼓进入学校教学是与时俱进的,而戴埠小学文化传承的经验更是有值得周边地区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太平锣鼓 戴埠小学 非遗

溧阳市戴埠镇的太平锣鼓是当地颇有特色的一类省级非遗项目,其中“太平”二字来源于清朝时期的太平军,原名为太平军锣鼓,此锣鼓最初为太平军军队作为军乐使用,尔后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也为了迎合时代氛围,取其中的“太平”二字,有“天下太平”之意,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太平锣鼓。

溧阳戴埠在清代曾是太平军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侍王李世贤驻守戴埠长达四年之久,战时,太平军把太平锣鼓作为军乐鼓舞士气,平时将士们就在当地祠堂里架起锣鼓操练,当地老百姓耳濡目染中也被这种热烈的锣鼓所吸引,后来这套锣鼓也在当地老百姓中广泛流传。1980年7月,在全国太平天国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专题研讨,一致认为,戴埠太平锣鼓是目前所知的太平锣鼓中唯一现存实例。斗转星移,太平天国也早已远去,在戴埠传承的太平锣鼓没有了疆场硝烟,没有了冲锋陷阵,在日后的一百多年里,太平锣鼓的作用已经慢慢的从战场军乐转变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和彰显节日喜庆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太平锣鼓乐的保护,不管是政府、民间还是学界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经有上海音乐学院来戴埠考察,搜集了大量太平锣鼓谱例资料;2010年,更是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戴埠小学于1996年邀请了很多体育、文化、音乐等专业的教授专家根据太平锣鼓节奏,结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创作出了一套新太平锣鼓操。近年来,太平锣鼓更是在沈海华校长的带领下在广大百姓中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为这项传统锣鼓乐开创了新的传承方式。

首先新的太平锣鼓操参考了传统太平锣鼓的备马、操练、出征、激战、捷、同庆六个大锣鼓组曲目,分别为六个年级的学生来学习,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身体发育情况和对于不同乐器的驾驭程度进行操练。

戴埠在宋代时曾名为“举善镇”,苦吟诗人孟郊曾在溧阳作县尉,感念于其母亲的辛苦操劳,在当地写下了著名诗篇《游子吟》。春秋时期,溧阳的赖水边,发生了动人的诚信之约——史贞女与伍子胥的故事。所以在戴埠,中国传统中的信、义、善、文化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在锣鼓操的队形编排中。除了参考传统的队形编排,还加入了善、孝、诚、信等元素,让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到传统的美德教育,对学生有强身健体、塑造品德等作用。演出时全场一千多人全部参与其中,场面异常宏大震撼,体育、美育、德育融为一体,不得不佩服当地教育工作者的用心。

在乐器改良方面,时过境迁,传统太平锣鼓乐队的乐器有些已不能满足现如今大众对于音乐审美的需求,例如“招军”——一种长形的喇叭状乐器,又名长喇叭,这种乐器在吴地区域内的民间多有使用,作为烘托气氛之用,仅能够吹奏一种音高,为了增加乐器声音效果,戴埠小学从安徽采购回乐器后,再把招军的吹嘴安装笛头,使之扩宽了音域,稳定了音准,也更加的便于学习。相对来说,招军在安徽的东部地区也多有使用,但很少有人对于这种古老乐器进行改良,或者对于乐器配置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这些可能是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更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沈校长赠送了一些本校编写的小学教本,这些教本以本地特色为主,结合了爱国勤劳等传统美德,既满足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又让学生感受到家乡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能够树立起学生对于家乡的自豪感。不仅如此,在校内还修建了太平锣鼓展览馆、乐器室等,随处可见的锣鼓元素,这些经验是值得其他地方音乐教育工作者学习的。

最后说到外界的支持力度,在政府方面,当地政府的投入可谓是“尽心尽力”。早于1984年,当地政府就开始组织太平锣鼓演出团队,通过在当地的行进过程中的观察以及走访能够发现,这种太平锣鼓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包括2010年太平锣鼓成功申请江苏省级非遗项目,以及每年的溧阳旅游节中太平锣鼓的展演,这些活动与演出都极大的拓宽了太平锣鼓的知名度,打开知名度的同时再吸引更多的保护资金等,使得对于太平锣鼓的保护工作能够良性循环,这些对于文化事业的引导可谓之“尽心”。至于物质方面,当地政府先后投入上百万元用于购买及更换乐器和设立“乡村少年宫”等,让老百姓转变对于太平锣鼓的态度,普及文化保护的意识,这种对于物质上的投入可谓是“尽力”。当然,在交流中沈海华校长也坦言,对于太平锣鼓的保护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比如说学生家长不理解,一些太平锣鼓老乐手频繁的接丧事演出,而这种锣鼓乐又不适合白事的氛围;学生升学而导致的人员流失;还有古谱的遗散及老艺人的逐渐老去等等,但不得不说就周边省市来讲,戴埠的非遗保护与发扬无疑是走在前列的。笔者认为,当前需要更多注意的反而是当太平锣鼓得到发扬,乐段节奏乐器等得到改进,但怎样与保护古老文化的原态性作很好的平衡,文物保护遵求的一个原则就是,照旧如旧,文化保护是不是也应当如此?笔者之前在西安考察西安鼓乐时有机会与台湾尺八名家蔡鸿文老师交流锣鼓乐的传承便说到过类似问题,日本是最早使用简谱记谱的亚洲国家之一,清末更是流传至中国使我国开始了简谱时代,此举极大的使音乐在老百姓中得到普及,而日本的锣鼓谱在古代与中国一样,是无法表示乐段节奏的,后来慢慢的在日本的锣鼓古谱中加入了现代音乐意义的节奏记号等,使锣鼓音乐更便于记录与流传。当笔者提出此举是否破坏了传统音乐的原样性时,蔡老师回答,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谱当无人能懂时,也便慢慢终结了,类似例子,比如,中国古乐几乎很少有古谱能够流传至今,而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古老的乐谱能够得到传承。但同时蔡老师也说到,怎样能够在保护与发展中平衡,这是一个需要智慧的事情,适当改良的同时怎样不至于人为的破坏传统的文化环境,看来这是摆在当地文化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但对比紧邻的中部地区,可能需要关注的就不止这些了。其他存在问题还有外界支持力度不多,政府财政不足,当地非遗传承人的思想过于保守等,当然这些也需要我们这些音乐工作者多多呼吁,多研究对于古老的传统音乐的改良方法,多吸收周边例如戴埠地区传统音乐保护的经验,只有做好了这些,我们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对传统音乐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1]江苏溧阳太平锣鼓队.戴埠太平锣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R].2009.

[2]史文勋.太平锣鼓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276-277.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