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说书人:
2016-12-19毛巧晖
毛巧晖
摘要:说书是山西临汾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临汾汾河以西的地区。通过调查河西艺人江AA、王BB、赵CC等人的基本情况、生存环境与现在的说书情况,阐述他们的生存机制以及在临汾地域内说书艺术的传承。
关键词:说书艺人;生存现状;传承
民间艺人是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最直接的创造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最热情的传播者。他们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该类艺术形式的发展、流传和演变;也构成了田野作业的鲜活材料,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临汾琴书说书现状如何?说书艺人的现状如何?他们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带着以上的调查目的,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在2008年至2015年先后数次到临汾河西进行田野调查,走访了临汾尧都区河西的江AA、王BB、赵CC,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方式,主要调查了河西说书艺人的基本情况、说唱情况、艺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现状。材料来源主要是艺人及其家人和周围民众的口述材料,同时参考了临汾的一些地方文献资料,特别是王振湖等编著的《临汾民间艺术》中的部分章节。
一、山西临汾河西说书的历史与现状
临汾河西的范围主要指现在尧都区的汾河以西的区域。包括土门镇、一平垣乡、刘村镇、金殿镇、河底乡、枕头乡、汾河办事处。河西说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地书,古名“梅花调”。主要流传在尧都区一带,已有200年的历史,其题材广泛,节奏鲜明,曲调优美,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和乡土气息,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一类是琴书,琴书主要用于农村的还愿活动。农村人为了消灾避难,祈求多子多福,常以说书还愿来报答神灵的恩赐。
临汾琴书的演唱多用B调,唱腔结构与蒲剧相近,但伴奏不同,有些曲调如连板就吸收了眉户的一些唱腔来丰富自己,曲牌有割韭菜、孔子哭颜回、钉缸、绣荷包、肚子痛、狼吃娃。板头根据速度和感情可分为慢、中、快3类共11种。唱腔有慢拍、中拍、快拍、流拍、连拍5种,曲调不多,变化多样,优美动听,表现力极强,既可以表现喜怒哀乐之情,又能表现男女老幼各种人物的音乐形象。琴书伴奏乐器主要是四弦琴、三弦、打琴、八角鼓、八仙板、单扇镲。解放后加上二胡、京胡等。
在河西流传的另外一种琴书就是河南坠子,其传入是由河南移民带来的。具体时间难定,据艺人王国安讲他的师爷爷是河南逃荒过来,小时在新绛县,后来迁到河西,活到现在108岁,也就是出生应该在1900前后,他的师父是说西河大鼓的。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清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当时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书基础上吸取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铁梨铧片,用大三弦伴奏。至民国初年,它的名称尚未统一,20世纪20年代初,定名“西河大鼓”,王国安师爷爷的故事是听师父讲来的,那么西河大鼓的名称变化应该能作为时间坐标,这样看来时间应为1920年前后,因为师爷爷没有学成,后来当国民党的兵,其年龄应该在18岁以上,这样可以推断出时间是30年代西河大鼓出现在临汾大地上。师爷爷不当兵后自己又学河南坠子。据艺人王宁春讲,他的师父是金殿吴集人,师爷爷广民(音)是河北广府人,逃难过来的,大约出生在1900前后,我们可以肯定说在二三十年代,河南坠子传入现在河西地区。河南坠子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河南坠子常演的节目有《偷石榴》《小姑贤》《三打四劝》《王麻休妻》等“段儿书”和移植自道情说唱的《回龙传》《响马传》《五虎平西》《狸猫换太子》等“长篇书”。河南坠子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乐器有专职伴奏者使用的脚梆和坠胡,说唱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与醒木等。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比较重视说书,一开始组织艺人在临汾县文化馆坐场子,顾客买票进场,门票2毛钱,有多少人赚多少钱,说得好赚得多。1953年组织曲艺宣传队,开展阶级斗争,学大寨,学雷锋,交会费2元,处于半农半艺,所有的艺人拥有城镇户口,每年召开一次会,学习新材料,主要书目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学雷锋》《大寨》《阶级斗争》等。曾经一度出现了名艺人:吴村的棍儿、茹儿,土门的顺材、心灵、苏明玉,西头的孙玉常、武雄同等,演唱的曲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巧姻合》《赵匡胤贩伞》等20余部连本书目,还有《小二姐做梦》《借灯架》《二十个女婿》等20多回中小书段。1970年,临汾县文化馆组织民间艺人成立曲艺宣传队,每人发40元工资,成为政府附属机构。河东、河西有20个班子,文化局开介绍信,到村子里说书宣传毛泽东思想,村子管饭并给钱,每个艺人要交3元会费。1980年以前河西艺人多达90多人,80年代以后文化馆基本上就不管了。1982年,村子开始又流行还愿,艺人谁叫就给谁说书。对于个人而言,最辉煌的时代是1980年至2000年,多个艺人1年能说到300多场。收入司观。
说书艺人大都是双目失明,经常是单人活动,所以在演唱中说拉唱打基本由一个人完成。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八举行行会,师父、徒弟欢聚在一起,由政府领导(主要指文化局局长,文化馆馆长)主持,曾经有临汾县县委书记以及后来的临汾市市委书记主持过。写一个师旷的排位,前面放置供桌,供品主要有烟酒、苹果、肉类(猪、羊肉)、整鸡、整鱼。大家首先在文化馆会议室祖师爷师旷的塑像前烧香磕头,之后开始说书。80年代行会聚会97人,当过说书协会会长的有冯兴强(尧都区县底人)、金国刚(尧都区县底霍家庄)、程东生(金殿一平垣岭上)、张引弟(金殿人)、江振国(尧都区办事处),会长在尧都区文化馆办公。一般说书的内容有《杨家将》、《水浒传》、《三侠五义》,之后要“评模”发奖,比赛的内容既有本地书,也有河南坠子,男性占3/4,女性占1/4。目前说书协会有74人,说书的内容包括英雄人物、好人好事,在说书中,彼此交流,共同提高。河西现有的说书艺人仅占历史上兴盛时期的1/10,他们的演出场次日益减少。说书的具体程序是:首先请神,请说书的主家预备好五色旗(红、黄、蓝、白、黑),它们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其次要准备麦子,谐音为地脉,祝愿主家运气好,说书人说完后把麦子拿走,拿走后主人的运气就好了。说完书后留下两把红旗,分别插在主人家的门口。说书人有专门的口令请神和送神,这些都是师父传授的,说出来就不灵验了。
河西请说书主要有3种情形。一是以祈求全家安乐为目的。主要的书目有:《割肝敬母》《王祥卧冰》《王林休妻》《孝顺公婆》《韩湘子讨丰安》《龙三姐拜寿》《小姑贤》《二十四闺女孝父母》等。一平垣的刘××,家庭不安,他自己发现院子里有个坟墓,于是把坟中的骨头挖出来装进纸箱埋到村外,许了口愿要说书。后来就请说书人说了《韩湘子讨丰安》。二是庆祝新房落成,生小孩,牲畜产子,为天地神灵助兴,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主要书目有:《火焰驹》《杨家将》《水浒传》《包公案》《郭巨埋儿得黄金》《天仙送子娘娘书》《马王爷》等。土门村的王××,42岁,盖新房前许愿新房落成请说书人,2007年他新房落成后请说书人说了《王祥卧冰》。三是还愿。主要书目有:《观音菩萨盘道》《洞宾卖药》《二郎抓妖》《包公下凡》《西游记》等。比如尧都区吴村镇许××,他父亲突然卧病在床,他在洪洞羊獬庙药王殿许口愿。他父亲的病好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说书,1天3场,连说3年。主要书目是:《二郎抓妖》《劈山救母》《洞宾卖药》。
在诸多说书人中,笔者选择了江AA、王BB、张CC三位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分别是临汾琴书的代表艺人、河南坠子的代表艺人以及临汾当代说书艺人。
二、江AA的师承、从艺及生存状况
江AA,是临汾琴书的代表艺人,1956年生于尧都区魏村镇张庄,一生没有结婚,后抱养一女儿。他17岁帮助吴家庄亲戚家拉石灰,不小心摔进石灰池,双眼失明。失明前他已经考入临汾师范(现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正读一年级。失明后,为了生活开始学习说书。19岁开始跟随土门镇生马村张三猴(江AA的表叔,他先天性双目失明,现年76岁)学艺,21岁出师。他的师爷魏中信是土门柴村人,祖籍山东。江AA学习说书,除了向师父学习拉弦,听剧词外,还要跟师傅走乡串屯,具体到说书实地进行艺术实践,进一步掌握师傅的说法、唱法、拉法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因为他有文化,懂音乐,记剧词特别快,听一两遍就可以记住,拉弦、弹弦、脚踩梆子配合说唱。他由于说书好,被选到临汾市文化馆工作,曾担任过两届会长。2006年3月9日退休,退休后每月国家发给520元。1989年开始带徒弟,徒弟张××,西头村人,先天性失明,23岁学艺;徒弟付××,土门镇南羊沟村人,先天性弱视,学艺时26岁,学徒3年,一块干了16年;徒弟任××,身体残疾,42岁开始学艺,至今已学艺12年,自己开不了摊。用江XX的话说,技术再好,但不会“出门活人哲学”,不能出门生活。大部分说书艺人或家庭是残疾人,因不能正常劳作,把说书作为生存的本领。1999年他的两个徒弟在刘村镇马头辛安庄路上被车碰死,由于身体原因,再加之生活没保证,后来就没带徒弟,准备身体好了以后继续带徒弟。江AA的说书书目有7个类别:一是祈求家庭平安、和睦。比如《韩湘子讨丰安》是祈求家庭平安,主要在新房落成时说;《小姑贤》《火焰驹》希望孩子能上学;孩子成才说《水浒传》《包公案》《割干敬母》《二十闺女孝父母》;丢失的牛犊或孩子找回来,要说《刘公案》《三进士》《老来难》。二是生病康复。主要说《李杨贵卖水》《观音菩萨盘道》《洞宾卖药》。三是庙会许愿说《罗成算卦》《韩信算卦》。四是除霸安良说《杨家将》《呼延青打擂》《杀霸道》。五是老人庆寿说《龙三姐拜寿》。六是庆贺婚姻说《双锁柜》《灵堂祭》《西游记》。七是求财。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人富起来,搞企业、养殖之类,主要说《郭巨埋儿得黄金》,也有说书艺人现场编的,走到哪个村子说哪个村子。如《猪娃好,猪娃浑身都是宝》《二十闺女孝父母》等。
江AA在河西一带颇受欢迎,请他的人也比较多。一平垣丁家庄的陈××,现年37岁,他在蒲县东岳庙娘娘殿许愿,如果生了孩子,每年六月十八娘娘生日说书还愿。生孩子后就请江AA来说书,至今已经在他家连续说了8年,书目有《水浒传》《包公案》《火焰驹》等。
在调查中,江AA跟笔者谈起昔日的从艺情况,完全是一种自豪的神情和语气。1980-2000年是其最辉煌的时期,基本上一年都没有休息时间,常常是人家提前和自己预约。甚至冬天都要出去说书,一年下来300天说书时间,最远北到霍州,南到襄汾,东到浮山,西到蒲县。现在只能说二三十个村子,说书时间是80-170天,去年较好,说了200天。1970-1978年,1人说一次2元钱,1980-2000年1人20元钱,2000年至今1人30元钱。就1年的收入来看,现在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这也是访谈对象说的最多的问题,他们希望该调查报告能交给民政局、文化局等单位,以期对他们这些艺人的扶持。
说书人也紧跟社会形势,为自己争市场。江AA也给人看风水,以求得更多的说书机会。他看风水的场所主要在村子和庙会。村子里人看风水主要针对两个问题:一是出凶事。民众认为凶事造成的原因是:山上破坏庙宇,砍掉村子里不可缺少的树木等原因造成。解决办法主要有:盖塔、修庙、重新找树木敬神。摆置以后,全村子就可以平安,随后村里说平安书。主要书目有:《龙三姐拜寿》《二郎劈山救母》《杨二郎缉神拿妖》。二是求雨。村子里天旱时求雨也说书,敬龙王,主要书目《龙三姐拜寿》。下雨后由村子里烧香还愿。至于日常求官、求财,主要看其生辰八字和住宅。庙会上给各位神仙说全台书。江AA每年都到仙洞沟庙会(三月十五日),东山庙②(三月二十八)庙会上说书3天,称“全台”,1天称“一台”。他在庙会上也给其他求心愿的人说书,一般10元说一段。当地人还愿都愿意让盲艺人完成,他们认为盲艺人是福星,他们有超常的神异功能,还愿到位。
江AA懂些医术,1980年考上太原盲人卫生学校,学习一年后,因为要照顾弟弟返回临汾老家。在调查中他向笔者讲述他具备基本的中医医学常识,主要通过号脉看病。还能看不孕不育症,在河西一带共看过1000余人,其中有不少人认他为干亲。当地民众认为,将孩子认给盲说书人,孩子会健康成长。当我们谈及说书的现状时,江AA认为差不多能养活自己,有电视以后说书萧条了很多。现的说书市场主要在煤矿,煤矿为了顺利,求财,为老君神献猪羊、吃席、烧香、说书。
三、王BB和赵CC状况调查
(一)王BB学艺与师承情况
王BB。1936年生于尧都区金殿镇吴集,结过两次婚,但没有子女,现居住在临汾市,主要靠承包房东的房子再转租所得维持生活,常常还得到两个姐姐的接济,偶尔有人邀请也出去说书。王BB是个盲人,学过盲文。12岁开始跟随同村的孔满银学习河南坠子,师爷爷是河北广抚人,小时候在家乡学说书,后来迁到了临汾泊庄。师爷爷技艺传承颇有讲究,徒弟都要有字辈。王BB的师辈以江、和、永、元、民取艺名,其师傅艺名叫元民。王BB这一辈以宪、礼、忠、臣、信取艺名,他的艺名叫宪炉。他说以前收徒弟,要写帖子,有送师,即介绍人,有包师,即徒弟学艺的保人。还要举行一些仪式后才能正式入门学艺。后来收徒仪式变得简单了,愿学愿教即可,也没有取艺名的规矩,他的徒弟都没有取艺名。王BB善说《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传》《包公案》,他以前说书最多的场合就是婚礼和庙会,现在就是熟人介绍才去。近年为一些开煤矿的说过“还愿书”,两年前在仙洞沟庙会说过,后来几乎没在公开场合说书。
从上述情况看,王BB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拜师学艺,遵守传统的学艺规则和师承关系。由于他的生活条件较好,目前不以说书为业,他在谈及这一行业时,认为辛苦,也有乐趣。但现在由于难以维持基本生计,很多人离开这一行业,或者兼做“神汉神婆”。他认为现在真正会说书的人已经不多了,由于所处环境,他提出,一定要积极保护艺人,否则临汾一带传统的说书就会消失。
(二)赵CC的说书与生存状况
赵CC,临汾尧都区伍级村人,42岁,现住临汾市,上过3年小学。11岁那年眼疾手术后双眼失明。16岁开始学艺,20岁出师,自称嗓子不是太好,以拉三弦为主。他现在1年中在外说书大概150天左右,好的时候能达到170-180天。主要集中在1-4月,8、9、10月也比较多。多在气候适宜,也比较清闲的时候。现在请他说书的人家主要是:小孩过生日,满月,过12周岁,老人过寿,搬家(去年搬家的说了10台书),盖新房,过门多年的媳妇没有生孩子,或者是有了女孩还想要个男孩,家里有货车跑运输,开厂子等,总体来说主要是还愿。往往说一次书要1-3天时间,以1天居多。笔者调查时,他说目前的安排是:正月1家,二月2家,三月3-4家。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固定在临汾市尧都区东赵村;初四至初六在临汾市尧都区五一西路,初七在临汾市洪洞县,初八在临汾市河西刘村。
有些特殊的日子,必定有人请说书。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日)、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五(太上老君生日)、二月十九(观音纪念日)、二月二十六(痘菩萨生日)、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宴)、三月十五(仙洞沟庙会)、三月二十五至二十六(蒲县东岳庙庙会)、四月四(河西龙祠水母娘娘生日)、四月八(如来生日)、五月二十五(财神生日)、六月六(灯光菩萨生日)、七月十四(财神生日)、七月十五(仙洞沟敬爷爷)。另外每年十二月十四至十六,在临汾当地一个跑运输的人家中说书,连续10年了。赵CC从前学过整套的《杨家将》《呼家将》,80年代初期,他说套书非常有名,而且套书也很受欢迎,当时每年他几乎有300天在外说书,订书要提前一个多月。赵CC有一个师姐李巧梅(艺名),他俩搭档说过很长时间。现在她在洪洞、临汾、乡宁、蒲县等地说书。
在谈及说书人之间的竞争问题,他称说书人之间不会冲突,把式好的多说,把式不太好的少说,说书人自己要不断提高技艺。2009年3月4日笔者调查了赵CC夫妇在临汾尧都区法院东一座平房中为一户人家说书还愿的全过程。
赵CC夫妇不到7点就到了还愿者家里,他们首先准备还愿需要的物件。赵的妻子刘××先剪了10个旗子,黄、红、蓝、黑、白各2个,象征金、木、水、火、土,然后再手工叠了纸型牌位,按照他们的惯例设置在主家的客厅,他们称为“斗”。从笔者的角度看,它是民众对庙中神位的记忆。牌位的上方图形为石榴头,赵CC讲是为了给主人祈求平安。由于主家不愿意讲具体情况。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当小孩满月请说书时,上面的图案就是喜字,老人过寿时要剪成寿字。然后主家设香案,有油炸果子、茶水、酒等。女主人11:53分(必须12点前)净手上香,赵CC开始说书。在说书前他先拉上一段小曲:《十五的月亮》《妈妈的吻》《永远是朋友》等通俗曲子,之后唱了《苏三起解》。赵师傅以拉为主,自称嗓子不好。但是他爱人累的话,赵师傅就来上一段。一直持续到15:05分,女主人再次敬香,赵CC的说书达到高潮。15:47分将旗子等一并撕下,只剩2个大红旗,然后将这2个旗子插到大门口,这2个旗子不能人为的撕掉,旗子须自己飘落。别的旗子都要在屋门口烧掉,同时还要烧金元宝,在焚烧的同时,户主女儿在二层楼上燃放鞭炮,告之神灵。
赵CC除了说书外。日常还给人看八字、算命,主要在说书休息的间歇或者结束后,费用则是主人随心给,这也成为他收入的一部分,并且近年来越来越多。他的状况可以说是当前临汾说书艺人生存情境的一个典型,他们身兼艺人和神职人员的身份,后者更为民众认同。
总之,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说书艺术在临汾民间有了某种变异,像王BB类型的纯粹说书艺人基本不存在了。说书艺人要想维持自身的生活,更多地就要迎合民众的信仰,像笔者调查中的江AA和赵CC,特别是后者。至于说书本身的艺术性,则呈逐渐衰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振湖,等.临汾民间艺术[J].太原:山西人民trig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