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本科系统解剖学小班实验授课效果*

2016-12-18蔡志平韩丽莎杨占君霍东升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分制解剖学小班

蔡志平, 韩丽莎, 杨占君, 霍东升, 张 明, 方 刚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60)



临床本科系统解剖学小班实验授课效果*

蔡志平, 韩丽莎, 杨占君, 霍东升, 张 明, 方 刚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60)

近些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院校都进行了学分制教学改革,学分制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以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和获得学位资格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证明,学分制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适应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实现了对不学生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因而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我校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各学科实行学分制改革,希望在这样的制度下能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体系统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中的必选课,在大学低年级时就进行学习,是其它临床基础课和医学临床课的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是了解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发生发育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内容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的《黄帝内经》中。如何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讲好人体解剖学这门古老学科,使它能适应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实现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解剖学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题。我校在学分制前提下,对临床医学专业的5年制本科生以班为单位,全部人体系统解剖学课程都在实验室同时上理论课和实验课,每次课3~4学时,教师先精炼地讲解理论,然后辅导学生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解剖学标本,学生边学习理论边进行标本观察,改变了过去对学生集中进行理论授课,然后分几次实验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班实验课教学,增加了学生与标本、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时间,同时改进了实验技能考核方法,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论教材的基础上增加观察标本、模型的时间,在课堂时间内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高了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小班实验室授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全程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4~6个班集中到一起,在大阶梯教室进行理论课教学,然后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存在实验教学时间短、学生接触标本时间有限、已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验课时已部分忘记等问题。理论课集中授课是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相互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导致学生学习时出现身心疲惫,上课注意力分散、主动性不强、欠缺合作意识、自信心不足甚至厌学情绪明显等情况。实行小班授课,课前教师先留给学生预习内容,课中简明扼要地说明本次课程的内容要点,辅导学生进行自主归纳,让学生有自主记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在标本上进行验证。每次实验从小组中挑选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总结和陈述,组内学生可以补充,纠正,下课前教师做简单归纳和点评;学生每次的课堂表现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踊跃发言,争取好成绩,每名学生至少有4~5次的发言机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也避免了学生只能通过一次结课考试决定成败的局限性,让学生真正做到想学、爱学和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的教学方法保证大部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能运用、复习2~3遍,符合人脑的思维记忆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后学生再利用一些时间进行复习、总结,大多数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2 小班授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理论和实验的课堂上加入实验考核环节,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中,教师按教学内容设计适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去寻找答案。例如在讲述脉管学的过程中,提出“阑尾炎时,通过手背静脉网输抗生素治疗,药物如何到达阑尾”。通过这样的具体实例,学生需要把体循环、肺循环、心、主动脉及其分支(主要是不成对的脏支)、静脉(主要是上肢的浅、深静脉)等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起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新问题,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协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认为,教师的问题要尽量结合临床实际,所提问题要有科学性,符合解剖学的逻辑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要掌握问题涉及内容的深度、难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分组实验的情况下,每组都尽可能多地配备教学模具和标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实验教师准备模型、标本的工作强度,要求有充足、符合需要的标本和模型作为基础。近些年,随着学校不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实验室的教学条件不断完善,也为小班授课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和设备,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3 小班授课实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组内和组间的学生相互讨论的学习模式,组内成员相互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并可以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90后的学生从小养成了积极发言的习惯,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表现欲。结合他们这一特点,在进行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鼓励他们自己归纳和复述所学的重点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培养了他们尊重别人的发言、耐心细致的特性;对于不全面的叙述,组内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其它小组学生也可以补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谦虚的学习态度。学生都跃跃欲试,充分参与其中,争取表达出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培养学生将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临床知识相结合,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4 对今后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摸索和总结,我们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开展工作:(1)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节课要做到每位学生都有讨论和发言的机会比较困难。可以采用留课后作业或开放实验室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2)加强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使教学实验标本、模型配备更丰富,充分满足小组授课学习讨论的需要。(3)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开展双语授课,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重视英语学习,提高学生整体英语水平。(4)建设现代化虚拟数字实验室,配备电子设备终端,使学生通过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立体观。(5)可实行人体解剖学标本的计算机考试。

以上是我们在基础医学课程人体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结合我校的教学条件及课程特点进行的尝试。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争取使解剖学让学生听起来不枯燥、学起来不吃力、考起来不困难,为其它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涂师平,学分制下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254-256.

[2] 彭惠民,胡先明.《普通生物学》课程中兴趣教学方法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8):912-914.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内教高函2013-49号);包头医学院教育教学科研课题(BY2014-A01);包头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教学课题(JCYX201408)

杨占君

2016-03-16)

猜你喜欢

学分制解剖学小班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分成三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