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现状之我观
2016-12-17刘婷
刘婷
摘 要:庐剧艺术就是一座“金字塔”。群众文化就是庐剧耐以生存的肥沃厚土;民营剧团就是庐剧传播的艺术载体;专业院团就是庐剧继承创新的顶尖力量。这就是庐剧不灭定律,这就是庐剧盛传至今不衰的魅力。
关键词:庐剧 家乡人 家乡戏
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人爱听家乡戏。但是,作为一名生长在合肥的我,对合肥的地方戏——庐剧却一知半解,很少谈及。近些年,由于学习的需要和受外省地方戏曲的影响,我情不自禁地开始关注家乡戏庐剧,借此机会浅谈其现状。
根据长辈们介绍,庐剧缘起肥东,来源于乡村小调,旧称“倒七戏”,俗称“小倒戏”“祷祭戏”“小蛮戏”“小戏”;因其诞生地属庐州府(今合肥市),所以在1955年7月1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正式改称为庐剧,并且把原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市庐剧团整合成立为合肥市庐剧团,用当今的经营理念来说,这叫强强联合。庐剧是安徽四大地方戏剧种之一(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流传于江淮之间,它分西路、中路、东路;又叫上、中、下三路。西路属六安大别山一带(皖西庐剧团现为演艺集团)唱腔含有山歌韵味,淋漓酣畅。中路即在庐州现合肥一带,以肥东田园小调为素材,委婉动听。东路归皖东芜湖一带,唱腔多以巢湖民歌为基调,甜美高亢。多年来经过几代庐剧艺人们不断整理,通过庐剧戏曲工作者的传唱,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唱腔如:“二凉”、“寒腔”、“三七”、“正调”、“衰调”、“丑调”等;花腔多为民间小调,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庐剧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休丁香》《秦雪梅观画》《借罗衣》《讨学钱》《双锁柜》《梁山伯与祝英台》《玉簪记》《双丝带》等。庐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鲍致远、董桂兰等老一辈庐剧表演艺术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庐剧艺术繁荣鼎盛,主要演员有:陶守琴、沙业蒲、黄冰、凌艳惠、张国英、胡拥军、张乘胜、孙小妹等。整理创作和演出现代戏147台,古装戏138台,除了在剧场演出一票难求外,还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代表剧目有《红灯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老城隍新城隍》、《好人王科长》、《情仇》、《半把剪刀》等。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庐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丁玉兰 、孙邦栋、黄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传承人。
现如今,庐剧也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都在深受多元化现代媒体文化传播的影响,似乎出现生存困难之窘境。但是,庐剧的根依然深深扎在庐州老百姓这个厚实肥沃的土壤里,并且滋润茂盛地成长着。我认为庐剧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着以下三个层面。
一、专业院团
合肥市庐剧院(团)是一个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专业院团,辉煌时期曾拍过庐剧电视连续剧《半把剪刀》,由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播放,收视率很高,影响力极大。传统庐剧《借罗衣》等拍摄成戏曲电视艺术片在全国放映。舞台剧《李清照》《孔雀东南飞》《东门破》等创编剧目都在近些年不断推出公演。
2016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与首都群众一起观看演出喜迎元旦佳节的到来。最为可喜可贺的是,新一代的庐剧人段婷婷不负众望,带领合肥庐剧院的演员们赶赴北京参加新年戏曲晚会演出,首次让庐剧这朵绚丽的奇葩,绽放在首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并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忆当年,老一辈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在首都北京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庐剧《借罗衣》并受到亲切接见、合影留念。看今朝,新一代庐剧演员段婷婷继承创新,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庐剧《秦雪梅观画》,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十一频道)向全国播放,让全国观众再次了解庐剧,喜爱庐剧。2016新年戏曲晚会是由中央电视台资深著名主持人朱军和周涛担任的,首先登场的节目是《百戏贺春》,演唱者:天津评剧院的曾昭娟,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李政成,广东粤剧院邓志驹,广东佛山粤剧院的李淑秦,云南省滇剧院的陈亚萍,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王英会、王洪玲等。接下来的节目是昆曲《牡丹亭》片段,中国戏曲学院的王振义饰演“柳梦梅”、北方昆曲剧院的魏春荣饰演“杜丽娘”;莆仙戏《春草闯堂》片段,福建省莆仙戏剧院王少媛饰演“春草”、郑仁森饰演“胡知府”、肖向阳饰演“轿夫甲”、陈伟林饰演“轿夫乙”;婺剧《白蛇传》片段,浙江婺剧团的陈美兰饰演白娘子、楼胜饰演许 仙、杨霞云饰演“小青”;合肥的庐剧排在第五个节目闪亮出场,由著名庐剧青年演员、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付老总、庐剧院院长段婷婷饰演经典传统庐剧《秦雪梅观画》片段,段婷婷饰演“秦雪梅”、伴 舞: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庐剧院演员、伴 奏: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庐剧院乐队。接下来的节目是:赣剧《荆钗记》片段,江西省赣剧院的杨凯珍饰演“钱玉莲”;藏剧与京剧《文成公主》片段,天津京剧院的王艳饰演“文成公主”、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班典旺久饰演“松赞干布”、 黄炳强(马翔飞 代)饰演“李世民”;京剧《正考父》片段,北京京剧院的杜镇杰饰演“正考父”;武戏《精忠报国》片段,吉林省戏曲剧院的倪茂才饰演“岳 飞”、中国戏曲学院的李延柯、李政、赵宏生、高艺振、马敬帅、晁凡等饰演将士;龙江剧《鲜儿》片段,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的李雪飞饰演“鲜儿”、高运来饰演“朱传武”;陇剧《苦乐村官》片段甘肃省陇剧院的边肖饰演“万喜”;沪剧《邓世昌》片段上海沪剧院的朱俭饰演“邓世昌”;京剧《西安事变》片段国家京剧院的于魁智饰演“张学良”、北京京剧院的朱强饰演“周恩来”、国家京剧院的胡滨饰演“杨虎城”;压轴大戏是京歌《圆梦中国人》,演唱者:北京京剧院的张建峰、黑龙江省京剧院的马佳、山西省京剧院的王越、北京京剧院的翟墨、戏曲舞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北京歌剧舞剧院、伴奏:中国戏曲学院乐队。整台晚会十四个节目涵盖了十五个剧种,庐剧作为地方戏能与全国各地的剧种与国粹一起登上国家最高级别的演出舞台共贺新春迎新年,实乃难能可贵。目前,合肥庐剧院在坚持送戏下乡进社区的基础上,培育新演员、创编新剧目、构画新蓝图;一句话,庐剧的创新发展靠专业院团。
二、民营剧团
说到民营剧团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自远古戏曲诞生起,它就实实在在地鲜活于宫廷并流传于民间。新中国成立前戏曲都是私人戏班,班主搭台唱戏,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如当年徽剧进京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还有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荀慧生等艺术家,当年都是自行班主,自成流派,招兵买马发展成型的。解放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逐步吸收成立国营性剧团、集体性剧团。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全国各地各剧种民营剧团快速成立,庐剧民营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庐州大地上枝繁叶茂地茁壮成长。目前合肥地区庐剧民营剧团就有几十家,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庐剧演员有:刘长芬、盛小五、魏小波、周小五、昂小红、朱德顺等,他(她)们长年累月演出在乡村、社区。老百姓有婚丧嫁娶,建房上梁,考学升迁,添人进口等事宜,都会请上庐剧戏班子唱上几天几夜(俗称唱堂会),以此答谢亲朋好友、邻居村民。民营剧团演出的剧目也相当多,既有传统戏,也有根据风土人情自编自演的跟时戏;当然,各家民营剧团更擅长不可缺少的是“水词戏”。所谓“水词戏”就是演员根据剧情的发展在台上运用固定熟悉的唱腔,现编戏词,当台演唱,(这种表演形式与说相声中“现挂”如出一辙)由于是现编现唱,所以要求唱对手戏的演员还有乐师们的技巧要高,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唱腔和旋律才敢在台上“放水”,否则演出时就不会应用自如,以致文不对题,剧情不一,就不可能达到观众的满意。当然,这里要提醒的是:由于“水词戏”的“水”(即随意性),演员容易在台上跑偏出轨,唱出近似乎淫秽污垢之词,以换取现场演出的效果。针对这种现象必须杜绝,除了民营剧团的演员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和提升法律意识外,文化主管部门更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立马纠正,肃清影响,保持演艺市场的纯净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安徽省暨合肥市文化主管部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民营剧团汇演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既检验了民营剧团的艺术水准又传播了正能量精神。
三、群众文化
我还是爱听爱说这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人爱听家乡戏。随着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大量投入,群众对庐剧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并且从质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庐剧爱好者只是喜欢看戏、看热闹;现在大不相同,光看戏、光热闹不过瘾,戏迷们要亲自哼哼唱戏;后来光哼哼唱戏还不行,必须扮上亲自登台演戏。为了过把戏瘾,戏迷们请专业老师为自己排戏,教唱腔教身段,买戏服和化妆油彩,有的戏迷到上海奔苏州,赴杭州上嵊州为自己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购买戏服与道具,不乏庐剧爱好者直接从互联网上为自己订做戏服。庐剧戏迷们在学会了几段唱腔后,就会寻找机会过戏瘾,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于是各县、区文化馆站通过各种活动,为戏迷们提供演出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每场演出庐剧票友们都会请来不少亲朋好友、庐剧粉丝前来为他(她)们鼓掌喝彩,以至于本意是前来捧场的人,看到自己熟悉的亲友如此风采,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庐剧,甚至跃跃欲试,其现象形成良性循环并一发不可收拾。庐剧戏迷们擅长演出的剧目选段有:“十八相送”“讨学钱”“借罗衣”“观画”“双锁柜”“点大麦”“小辞店”“休丁香”等,每次轮到庐剧演出时,观众们是翘首观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上演员是群众,台下观众更是群众,无形当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家乡人爱听家乡戏。
我把庐剧艺术比喻成一座“金字塔”:底座就是群众文化,就是庐剧耐以生存的肥沃土地;腰身就是民营剧团,就是庐剧传播的艺术载体;金顶就是专业院团,就是庐剧继承创新的顶尖力量。这就是庐剧不灭定律,这就是庐剧盛传至今不衰的魅力。
感谢专业院团的庐剧工作者,是他们的衷心热爱与辛勤坚守才使得庐剧继承创新,传播中华;感谢民营剧团的演员们,是他们夜以继日地在基层演出才使得家乡人常听家乡戏;感谢群众文化,是这个平台造就了众多的庐剧戏迷使之代代相传。因此我坚信:在庐州这个肥沃的土地上,庐剧这朵绚丽的奇葩将永远盛开在梨园,香飘四季。
我从以上三个层面谈论了对庐剧粗浅的理解,从不知到有知再到热爱,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