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章体式,有效对话教学文本

2016-12-17李晓奎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语体章法文体

摘要:体式是文章定型之后的样式,文章体式是文章文体、结构、技法、语体等多种形式因素综合表现。破译文章体式,有效对话教学文本,应抓住文章文体特性,撬动文章结构形式,破译文章章法技巧,辨析文章语体特征。

关键词:文章体式;文体;结构;章法;语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63-05

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1]叶老的意思很明确,“语文”的含义,“以语言文章为较切”。袁枚等人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论》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要以文章为主,文学为辅”。程少堂老师语文味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强调“一语三文”:语言是其中的基点和中心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文章则是重点。何谓“文章”?叶圣陶的观点是“文章是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文章学指出,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思的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体式是文章定型之后的样式,文章体式是文章文体、结构、技法、语体等多种形式因素综合表现。[2]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破译“文章体式”,以期有效对话教学文本。

一、抓住“这一个”文体特性

文章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样式),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文本体式主要分为叙述体、议论体、说明体、应用体。文学性文章则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学样式。文体既有“这一类”的共性特征,又有“这一个”个性特征。文体特征是作者“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内在图示”的反映,是文章言语形式的外部标志。

王荣生教授说过,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他认为,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就是按照散文的方式去阅读散文,按照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按照戏剧的方式去欣赏戏剧等等。只有从文体着眼,才能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细节,领悟文本言语的丰富内涵。而有的教师教童话作品,却和分析小说一样,仍是人物形象、叙事结构、主题思想的讲解等,混淆甚至漠视文体,把童话教成小说。

教学文本内容的确定不是建立在“是什么”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思考“怎样表现”和“为什么这样表现”的基础上,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由教师的文体意识和教材意识决定的,因此,要依据文体特性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地处理教材,适切地设计教学。如教学《阿房宫赋》,依据教材编者的意图,教学重点是学习这篇赋的言语形式。凸显“赋”的文体意识,理解这篇赋的表现方式才是文本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在课上让学生从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来讨论印证作者之“意”:一是这篇赋中作者表现了什么,二是作者写这篇赋的目的是什么。[3]如果整堂课学生都在忙于找句子找段落说理由,就是“漠视文体,忽视教材”,最终必将远离真正的语文教学。

文体特性就是“这一文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有特征。因此,面对每一篇具体的文章,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快捷地“套”出文体特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一类文体解读方法的基础上对每一篇文章的文体进行个性化的解读。[4]紧扣住“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努力开掘文本样式个性的特征,既要关注“这一类”,又要把握“这一个”,使得教学文本对话科学而又高效。

二、撬动文章结构形式

目前阅读教学有一个很“人文”的现象,即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老师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词、哪些句子写得好?请找出来赏析。或者是:请你用以下这样的句子来表述:“文中( )很美,美在( )”。然后学生或自主或合作,这一段那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似满篇都赏析到了,实则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弄得零零碎碎,七零八落。这样的课堂有时看似很自由活跃,但学生对于文章结构思路的整体把握不见了。这种文本教学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学生篇章结构能力弱化,文章思路与逻辑混乱,语言流畅性连贯性差。[5]

结构是解读文章的枢纽,读者如能发现作者结构的机枢,则文章的内容和技法、作者的思想和用意便昭然若揭。撬动文章结构,重新组合段落,引导学生理解布局谋篇的精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结构之美,察看作者言语行为的“骨骼”、动机层进的过程继而体悟言语意图达成效果,这也是有效对话文本一种形式。如教学《三峡》一课,设计如下问题:

有山有水,才可能形成“峡”。文章第一段写过“山”之后,再写“水”,作者为何不按季节之前后而写呢?比较下面几种结构顺序:

第一组: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第二组: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第三组: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主旨是文章结构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组侧重写三峡水的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表现“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凄美)。第二组侧重写三峡水势的奔放美(壮美)。第三组侧重写三峡水的无限趣味(秀美)。文章为何如此“谋篇布势”?作者为官刚正,得罪权贵,被小人诬陷为“威猛为治”,身陷“酷吏”之门,怎不叫他深感世态凄凉?而这种慨叹也许只有通过渔者传达出来,才更具审美性与文学性。首先,渔者与江水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美——“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次,渔翁在古典文化中是一种自由高洁的文化符号,他们大多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超凡脱俗的生活。所以,作者借渔歌传达出的也许既有对秋峡凄美的映衬,又有对渔翁或自身命运的无奈!虽说是节选,卒章显志,一目了然。结构是表达文章主旨和内容的形式,结构文章的过程就是表达主旨的过程。endprint

以作者或读者的心理活动和习惯为序的“心理型”结构类型,相比较以文章事料客体的时间推移和空间变易为顺序的“时空型”和以事物或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序的“事理型”,由于多表现在抒情类文章上,因此,找准主旨句(情感句),对于理解思路的连贯很重要。在诗歌《在山的那边》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感情,在学生熟读文本之后,笔者提问:对于第二节开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主旨句的位置,你有什么意见吗?学生讨论后明确:从意脉上讲,诗中出现三个“海”:山那边自然的“海”,用信念凝成的“海”,“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的“海”。感情逐层深入,意象渐成佳境。诗句“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一人生感悟,不宜出现在“妈妈,那个海呢?”疑问之后。因为“信念”的形成是在“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之后。“信念”是雪白海潮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我枯干心灵的“花朵”,而不是“从小飘来的种子”。所以,主旨句应往后放。第一诗节最后一句“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写爬山寻找行动失败后反思,既是反问妈妈,也是质问自己。而第二节的开头一句“在山的那边,是海!”作为反思的初步成果,既呼应了前一句,也为后面“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点亮了航标灯,写出人生感悟成长的过程,还为下面“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形成思考作铺垫,更为最后诗人喷薄而出的人生感悟、坚定信念——“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蓄势张本,升华情感。因此,“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一句宜放在后面诗句“是的”之后,“人们啊,请相信——”另起一行。这样为读者留下思维和情感的空间,从而使情感结构充满张力。[6]

文章的结构之本是思路。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二十二韵》)讲的就是阅读要抓住反映作者思路的文章结构深入到作者构思中去。思路与文章结构的语表形式之间有相应关系,作者头脑中的思路依靠“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语言材料表达出来,便转换成文章的结构形式。所以关注言语形式,能更好厘清作者的思路。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为了辨识主体部分说明顺序,笔者设计问题:说明主体部分,前三点分别用“第一”“第二”“第三”标明,第四点却不用“第四”而用“此外”标明,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前三个是“同类项”,第四点是与之不同类的。前三个属于空间因素,第四个属于时间因素。正因为第四点与前三个不同类,所以用“此外”来点开,——如果用“第四”,则起不到分隔的作用。剖析一词一句,便明白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叶圣陶在《谈语法修辞》一文中指出:“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段,一段跟一段怎样联系,一段一段清楚了,全篇文章也就清楚了。”文章结构的过程和结构的形式,从整体上,最恰当地记录了作者思维程序和思维成果,文章作品即是用书面语言固化的思维结晶,思维的明晰性、条理性、逻辑性、形象性决定着文章的准确性、层次性、周密性、生动性。因此,恰切地撬动文章结构形式,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力和抽象思维力,进而发展和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就抓住了文本教学智能训练的本质方面。

三、破译文章章法技巧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偏重和依赖个人的吟诵感悟、体验领会,夏丏尊先生明确提出,现代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语文教学就要明里探讨这些“形式”。陈日亮老师也说:“语文既是教形式的,也是教内容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形式的。”这里的“形式”应偏重于章法技巧。

技法是作者认识和反映客观生活的手段,任何一种技法都折射着作者独特的生活经验、世界观、思想方法、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技法是作者用语言去表现客观世界的独特方式和手段;是文章区别于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的基本条件。文章技法表现在构成文章的各个环节,诸如事料的选取、意旨的提炼、形象的描绘、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技法因素存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段),积章而成篇。”因此,我们以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为依据,把文章技法区分为句法、段法、篇法三大类。[7]

句子是由词和短语组成的,能表示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对于文章重要句子的研读是读者考究文章主旨及人文内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本教学中,需要关注句子在文段中的出现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别有味道的句类、句型和句式。如《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开篇比兴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主旨。作为有韵的铭文,刘禹锡为何不采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陋,有德则馨”的句式?一般版本对该文主旨的评价强调的是拥有“德”的重要和崇高。诚如是,主旨句为“室不在陋,有德则馨”,这近乎纯客观的语言岂不更恰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肯定了居室是简陋,更是用一锤定音的“惟吾德馨”,这看似“狂悖之辞”,凸显的是主人的自信!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安贫乐道,也有自嘲和无奈,更多是因无世俗小人喧闹而生发的自豪!因冷冷清清而喷发的愤激!“陋室”住着为政清廉、为人正直的“诗豪”刘禹锡,“陋室”定会芳名远播!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又算得了什么!这里正是因为愤激之情的需要,言语抗争的需要,行文到此才突然中断原先顺畅的语流,变换句式而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不仅在思维中实现自己,同时更在感觉的世界中实现自己。[8]

张志公说过:“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语文教学的核心是篇章读写,而篇章的核心部件就是段落。段落一头联系着篇章,一头集合起句子,无疑是篇章的核心;段落是语言、思维、篇章能力训练核心的枢纽。因此,如果能很好地处理段落教学,文本教学对话中的能力训练也就能得到落实。[9]着眼文章段落能洞察作者的思维程序,而研究段落结构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笔者设计如下问题: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一种说明方法把它放在文本中哪一段哪一句前(后)的位置最合适呢?这个问题集说明内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思维张力,要进行多次追问。这首诗包含什么物候知识?哪段涉及这一物候知识?这一段落句子之间何种关系?深入文本可知:课文第9段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白居易的诗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第9段共8句话,整个段落的结构样式是“中心句①+阐释句②③+举例子④—⑧”,说明语段构成是主句、述句和结句几部分构成。endprint

篇法是关系文章整体的布局技法。来裕恂《汉文典》指出:“篇法者,组织一篇之文者也……故首尾照应,中间段落,务使条理秩序,脉络贯通,则谋篇之法得矣。”谋篇布局的主要技法有多种,比如结尾常见的几种情况:1.事情结果结尾;2.点明主题结尾;3.展示未来结尾;4.抒发感情结尾;5.描写结尾。

技法往往是作者“别有用心”之所在,所以,它常常给广大读者以新鲜感、陌生感,刺激和引导读者去注意它的形式,思索它的意义。破译文章技法,关注词句的含蓄美、段落的匀称美、层次的节奏美、篇章的完整美等,能提高对话文本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辨析文章语体特征

语体就是为适应表述内容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方法的特点的总和。语体是依据语言交际功能而形成的语言风格类型。语体,有人又称它为表达方式,也可理解为语言表达的形式。叙述,是一种述说,语言简洁,概括力强,少用修饰;描写,是一种再现,语言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绘形,有文采;议论,是一种说理,语言严谨,概念准确,判断符合逻辑;说明,是一种解说,语言朴实、准确,具有科学性;抒情,语言生动,富有感情。[10]

笔者教学《背影》时,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段落由描写改为记叙: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走到铁道边,探下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爬着月台,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记叙主要用于表现时空中静态和动态事物的状态和变化。记,侧重于空间静态事物的状态;叙,侧重于时空过程中动态事物的变化。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或事物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的描绘。作者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使用慢镜头的特写,分解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使用形容性词语修饰描写人物动态,从中读出藏在父亲内心的舐犊之情。若是叙述语言,只是客观记叙事件发展过程,使得“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句不自然,缺少说服力。杜威说:“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朱自清选择的这种语体方式是传递父子关系的需要,也源于他当时的情感生活方式,当时他读了父亲的信,泪如泉涌,想到当年在车站上“聪明过分”,自责内疚不已。所以,非形象具体的描绘不足以传达出“我”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

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刘大杰教授《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如此评价《木兰诗》:“本诗的艺术特色是故事性强,布局谨严,描写生动,且富于音乐的美感,发扬了民歌的独特风格。”如何体会诗歌的“民歌的独特风格”?教学《木兰诗》时,笔者把这首乐府诗改为五言古体诗,引导学生品味原诗的“独特”语体风格。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声,胡骑鸣啾啾。……亲人闻声来,心儿真欢唱。入阁着旧裳,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是女郎![11]

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语体。改编的五言诗除了详略不当,平铺直叙,人物形象不鲜明外,最主要是乐府民歌风味荡然无存。原诗民歌特色主要表现为:用拟问作答刻画心理活动,用铺张排比描述行为情态,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运用精练的口语增强了叙事,等等。通过变换语言表达形式,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汉乐府民歌特点、花木兰巾帼英雄形象,以及反对战争渴求和平的文本意义。原作的韵味、情调与原作表达方式密切相关,表达形式的改变,可能丧失原有的韵味和情调。表达形式实现表达内容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使用语体“表现”过程,而是从头到尾都倾注着言语主体的主观感受。

不管是着重“表现”的文学类文章,还是着重“再现”的实用类文章,选择什么样的语体,要由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来决定。从内容上说,要记述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的过程,用“叙述”的语体;要再现人物和景物的形象,用“描写”的语体;要抒发感情,用“抒情”的语体;要释说事物的性质、特征、功能成因、发展、结果,用“说明”的语体;评人议事,发表主张用“议论”的语体。在文本教学对话中,应紧扣文章语体特点,剖析语言表达途径,积极展开有效对话走进文本灵魂。同时,在语言实践中,应逐步掌握文章语体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积累良好的语感,建构个体的言语经验,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言语教学论告诉我们,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和变化。它们原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仍然得以保留,但它们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要求文本教学对话“聚焦于言语表达的形式”。针对文章而言,言语形式就是文章体式,即文体、结构、技法、语体等多种形式因素。翻译家方平在《新的认识和追求——谈〈新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思想》一书中说,“越是经典名著,它的艺术形式越是应该受到尊重……对艺术形式的尊重,就是为了尽可能传达出原诗的语气神情”。作家曹文轩说:“讲语文,不能不讲文章之道,不能不讲文章之法,也许我是一个写作的儿女,我对于文章的形式,文章的方法非常在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把文章当成一种文化资源,要“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更要着眼文章之法,破译文章体式对信息处理和加工之道,文本多维对话中碰撞思维,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培育学生言语智慧,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9.

[2][10]张会恩,曾祥芹.文章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130.

[3]郭吉成.遵体识文,循文而教:教出课文的“个性”[J].语文学习,2015(11).

[4]李冲锋.紧扣文本特性 浸润语文世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03).

[5][9]荣维东,陈家尧.段落:语文教学的核心部件[J].中学语文教学,2015(06).

[6]李晓奎.“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何处安魂——《在山的那边》细读[J].中学语文,2012(9).

[7]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

[8]李晓奎.为何不是“室不在陋,有德则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1).

[11]李晓奎.木兰诗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4(10).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Style is the fixed form of an article, which is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style, structure, skill and type. To interpret the style of different articles can make dialogue teaching texts effective, in which we should have a good mastery of the style features of articles to tackle the structure and art of composition.

Key words: style; form; structure; art of composition; type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体章法文体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质地
另类文体巧谋篇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
多一分不平凡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