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过有意趣的生活

2016-12-17曹国庆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意趣

曹国庆

摘要:教育要致力于培养有意趣的人,让人拥有有意趣的生活。教育要利用并不断丰富当下的生活,让学生领悟生活的意趣,并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有意趣生活。张家港市崇真中学通过坚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围绕核心素养丰富学校课程、让学生留下美好的生活记忆,努力创造有意趣的教育生活。

关键词:意趣;教育生活;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15-04

教育行为的偏差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本质没有正确的认知。众所周知,教育指向人的发展。但人需要怎样的发展?又应该怎样让人得到发展?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很少关注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恰恰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教育的走向,影响着下一代的未来。二是知行不一,屈从时俗,没有对正确价值观的坚守。教育被功利扭曲,被短视绑架,导致反教育的行为屡见不鲜。当学校生活被师生厌倦,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生活,我们当初又为什么要出发。

一、教育的目的:为了有意趣的生活

1.教育目的存在的确定性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1]这让许多人产生了困惑,教育究竟有无目的?其实,杜威接下去有一句阐述:“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2]他所说的是“无目的”仅限于教育的“本身”,他反对的是外部强加给受教育者的不切实际的目的。教育就是影响,学习就是生长,如同一棵树,生长,不断地生长,就是它的目的。园丁所做的不是为它设定一类树的普遍性标高,只是不断为它的生长修枝剪叶,提供有效的能量。这就是所谓的“无目的”。而努力让一棵树生长成它自己特有的美好的样子,这就是“目的”。

杜威并不否认外部对教育的应有需求。相反,他还提出了“一切良好教育的目的”的特征:“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必须能转化为与教育者的活动进行的方法”。[3]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目的必须适合受教育者并能成为其需求与行动,才是“良好的”,亦即适宜的,有意义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目的决定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将去向何处,也决定了我们行走过程中行为的准则。教育,自然有明确的目的,但目的不能强加于受教育者,它应指向受教育者的需求并转化为他的行动。

2.教育功能认知的完整性

教育的发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发展功能,另一个是个体发展功能。事实上,教育无法清晰地划分出两者的界限。从人的角度而言,人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本来就集于一身,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也是无法加以分割的。譬如身心健康,这是个体性发展的需求,也同样是社会性发展的需求。

教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致力提供全方位的影响。如果教育发生的影响只是狭窄的、片面的,势必导致人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对个人来说,一个畸形的人生是一个悲剧;对社会来说,一个危害社会的人的存在意味着更大的悲剧。尽管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作的选择往往顾此失彼。有的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目标就是孩子考入好的学校。从个体发展而言,当成绩变成“唯一”,并因此忽略其他方面素养的发展,未免令人担忧。学校迎合社会的功利性需求,以应试为中心,则完全缺失了作为教育专业角色的担当。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这段论述明确了教育的个体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立德树人”要“树”的“人”就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体系,包括了三个层面六大素养,共18个要点,涵盖了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它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具体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对教育发展功能较完整的阐述。

3.教育指向“意趣”的目的性

丰子恺先生有一个通俗的比喻:“你住几层楼?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人的第一需求自然是生存,养活自己是最基本的本领。这是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教育,但教育的指向理应更为高远。它要致力于培养有意趣的人,让人拥有有意趣的生活。

意趣,决定了个人生活的品位,它是一个人生活愉悦性和精神丰富性的体现。从衣食住行,到琴棋书画,意趣需要知识、技能与审美素养的支撑。文人多雅趣,这是文化使然,教育使然。有了物质的生活,并非都是有趣的。而意义,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度,它是一个人对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所发挥作用的体现。它需要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作为支撑。伟人之“伟”,在于其人生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正是其人生的意义。

过有意趣的生活,才能拥有最美好的人生。一个危害人类的人,即使个人的生活很有品位,也必然是被人唾弃的人。一个生活有意义的人,如果他的生活缺乏趣味,无法与他人交往,也是他人生的遗憾。爱因斯坦是一个正面的典型。他提出了相对论,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而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同样表现了自己的杰出才华。人生既有品质,又有价值,这是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最佳境界。

教育做不到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成为伟人,但教育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成为有意趣的人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完整的,而不是只关注某个方面。

二、教育的当下:呼唤有意趣的生活

1.“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endprint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of Life),而他的学生陶行知却说“生活即教育”,人们在引用时又常常忽略两者的区别。其实这是同“根”不同“枝”的两个表述,它们既有共同点,又各有自己的倾向性。

杜威强调:“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4]他告诉我们,教育在生活中。教育是生活组成的一个部分,教育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学校中的生活也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他有另一句名言即是“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的观点比杜威更为开放,甚至与之相对。他批评杜威:“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他喊出的是“社会即学校”,“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5]也许是陶行知所处的时代,外力的钳制与学校自我封闭的积弊激发了他急于变革的行动,他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的实验也开启了学校与生活结合的先例。但平心而论,他的主张未免偏激。生活的概念无疑大于教育。生活中有教育的天然元素,但是这些教育元素是原生态的、混乱无序的,甚至有的还是负面的。从学校角度讲,把社会视作学校,也是学校教育专业功能的自我淡化和消解。

尽管他们的实践主张相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尤其是杜威,他不仅指出教育是当下的生活组成,还强调教育也是未来生活的构成。

2.“转基因”式教育与意趣的失落

转基因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转基因”为何却成了全球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呢?因为人类担心自然生物会难以阻挡地被人为改造,导致危害人类自身的灾难性后果。从生物自然生长的角度看,转基因生物是一个物种的“变态”。

然而,在我们的教育视野里,“转基因”式的教育行为却屡见不鲜。“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标语堂而皇之地挂在校园里;从早上5点到深夜12点持续学习,成为一些高中生的生活常态;体育课、艺术课被轻描淡写地挤压;学生德育活动只剩下了所谓的高考励志演讲;……除了考试,还是考试;除了分数,还是分数。把考试技能培养成学生最强大的“基因”,成了一些学校办学的方向,学生全面发展沦为一句口号。单调、沉重、灰暗的校园与学生应有的活泼、灵动、明丽的青春形成无可避免的冲突,一些悲剧的发生根源正在于此。教育与生活割裂,生活缺失了意趣,教育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除此而外,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助推合力。家长的短视,社会评价的失当,尚可以非专业的理由来开脱,而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的学校和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明知很多教育行为是反教育的,还是选择了顺从,没能守住专业伦理底线,就很难找到正当的理由了。

3.有意趣的生活与有价值的教育

人生的旅程从生命诞生开始,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命体验。每一段生命历程都有属于自己的样态,都应该予以尊重和珍惜。如果人生是长篇叙事,那么当下的教育生活,是其重要的生活章节。教育伴随着生命的成长,成为生活的构成部分。不能因为教育的介入,而将生活隔离。教育要利用并不断丰富当下的生活,让学生领悟生活的意趣,并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有意趣生活。

什么是有价值的教育?杜威说:“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最好的产物。”[6]譬如学校的德育,需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就离不开生活的体验与实践。为此,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构建了德育系列课程,其中有一门社会实践课程叫“假日修行”。课程把节假日的德育作业组合成一个系列,旨在让学生通过节假日亲身参与各类活动,在生活中感知、感悟人生,学会做事、做人。以“母亲节”作业为例:

母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

目的:以弘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主题,让学生在做母亲日常的家务劳动中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作业1:一次家务劳动:洗一次衣服、拖(扫)一次地、做一个菜、洗一次碗,感受母亲日常家务劳作的辛苦。

作业2:一个行孝举动:为父母洗一次脚、送一杯茶、散一次步、聊一段家常,在这些小事中感受到行孝的快乐。

作业反馈:任选一项完成,以照片形式上交。

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比讲一百遍母爱来得更有效果。小事不小,重在真切的体验。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看,让教育融入生活,让教育生活富有意趣,这是学校提供的最好的课程。

三、教育的追求:创造有意趣的生活

1.以人为本,坚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什么是以人为本?作为一所学校,让儿童成为儿童,让少年成为少年,让青春属于青春,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样态,这就是以人为本。作为一名管理者,坚守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要挡得住名利诱惑,顶得住时俗压力,才能办真正的教育,培养具有生活意趣的人。

崇真中学以“和谐、自由、幸福、生长”为办学价值追求,精心营造充满意趣的学校生活环境,给学生以当下的美好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浓郁的崇真文化氛围里快乐生长。和谐、自由、幸福,这是每个人内心向往的生活样态,而生长既是教育的特征,也是生活的特征。围绕核心价值观,学校致力构建学生的生活教育场:在宿舍、食堂,学生会自主组织管理自己的生活;校园里有多姿多彩的活动:元宵灯谜之夜,新年祈福、采摘节、社团嘉年华、爱心义卖……。走出校门,社区、景区、敬老院,处处留下志愿者的身影,企业的实验室里有学生课题组的研究,假日修行让学生足迹遍布港城……教育融入了学生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享受自由生长。endprint

2.围绕核心素养,丰富学校课程

课程是学生生长的土壤。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课程来支撑。学校以“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为校本育人目标,以“全面发展、全员发展、长远发展、科学发展、快乐发展”的育人理念为导向,整体构建了崇真课程。崇真课程由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生活与实践、崇真文化与传统共六大领域组成,体现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性,与国家颁布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基本匹配。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改革了中层部门的设置、职能,设立了课程管理中心,并将崇真德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体艺课程实施校本化,实行了项目走班制。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提出了“人人都有第二课程”的努力目标,目前已菜单滚动式开设校本选修课程74种,组建学生社团30多个。课程的丰富和多元,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机会,满足了一些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生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发展了自己。近三年,学校有80多名学生通过了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考试,有的学生还进入了中央美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的艺术类院校。

3.尊重生命,印刻美好生活记忆

让学生在校园里留下美好的生活记忆,让青春在校园里展现美丽的风采,这是对生命时光的珍惜,也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就是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校园,喜欢自己的同伴、老师,喜欢自己参与创造的生活,并不知不觉地在这所校园里成长起来。成为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是对学校最高的褒扬。

新建的崇真中学在现代建筑风格中融入了江南的传统元素,白墙灰瓦,具有鲜明的水乡特色。楼牌设计借鉴了中国篆刻艺术手法,在白墙上点缀朱红印章。“白墙灰瓦一点红”,传达了江南水乡传统的审美意趣,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校区内亭台楼阁相接,小桥流水多姿,红花绿树掩映,金秋丹桂飘香,夏日果实满枝,宛然江南水乡的一处美丽庭园。师生徜徉其间,处处赏心悦目,时时怡情养性。

晚清状元、教育家张謇曾为崇真中学题写过“敬爱”二字,敬师爱生是崇真文化的传承。学校倡导“美时美刻”行动,在学习、生活里,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由学生写颁奖词并献上鲜花。学校倡导“零处分”,三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处分事件。每年的立校日,都有师生一起的蛋糕分享、令人难忘的焰火晚会。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青春充满了阳光一样的温暖和明亮。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为此,国家颁布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实施将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评价导向的转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多元课程的支撑,这意味着学生将拥有更加丰富而有意趣的教育生活。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转变。

参考文献:

[1][2][3][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8.118.62.59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

[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J].乡村教师,1930(9).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Education should strive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interest and meaningfulness, letting them live an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life. Education should draw on and constantly enrich peoples current life, fostering students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lifes interest and meaningfulness so that they could learn to create their own meaningful and interesting life. Our school sticks to right values of education, enriches school courses centering on the core qualities, and tries to make students have a good impression on life in an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way.

Key words: interest and meaningfulness; educational life; school development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意趣
意趣缤纷
大自然的色彩奇缘
延续风雅
回 味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