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原教育:点亮儿童的核心素养

2016-12-17徐燕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核心素养

徐燕娟

摘要:求原教育,是回归儿童本原的教育,是回归知识本原的教育,是回归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在打造求原教育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回归教育本原,培养求原人格”的办学理念,做求原教师,育求原学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德育文化、评价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求原教育;学校文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27-05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舞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纵观世界名校,无不显现出浓郁而充满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气息。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孩子走上自我发展之路。三井实验小学的求原教育试图正本清源,追寻真正的教育。

一、求原教育文化的构建溯源

我校始建于1933年,原为一所农村小学,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学校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声誉与日俱增。随着常州北部新城的开发,学校异地新建于市政府旁,地处常州新城区核心地带,这给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作为一所知名学校,我们在思考:到底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经过反复的推敲、论证,我们提出了“回归教育本原,培养求原人格”的办学理念,“学如穿井,追本求原,向往高远”的校训,崇尚“求原致远”的教育精神,培育“至清、至能、至远”的学生,成就“至情、至深、至远”的教师,积极构建求原教育文化。

地域文化——传承对“井”的情感寄托。我校所在地“三井”,源于一个历史典故:朱元璋巡视路过此地,在此挖掘三口井,由此而得名。井水甘甜可口,滋养众生;井水纯净清凉,源源不绝……这些品质正是“井文化”的丰富内涵。而我们的“求原”理念就来源于我校校名,是我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求,索也,寻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求原,乃探寻事物的本源、根源,把握事物发展之根本的意思。从学校教育来说,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而学生的成长,就是我校教育之“源”。从教学来说,知识的起点,学生的基础,认知的规律,代表了教学之“源”。“求原”,它蕴含了“学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远”之意。

现实剖析——求原致远的价值引领。我校是有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近几年生源急剧扩张,现有3700多名学生,82个班级,家长群体学历高,对教育的期望值高。作为新北区乃至常州市窗口学校,我们自身也迫切地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超越。我们认为,教育不能过度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学校教育绝不是给孩子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这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三井实验小学的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未来愿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追求。所谓素养,指的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习惯、情感与能力。求原教育追求的正是奠定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内涵知识、能力、素养的基础性元素,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

二、求原教育文化内涵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孩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真正的教育应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可能性。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我们的求原教育就应基于对人性的尊重、理解和关怀。那究竟什么是求原教育呢?它有哪些特质?

求原教育,回归儿童本原的教育。以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的潜能,让儿童获得快乐发展。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是教育的密码。而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和校园里。因此我们的求原教育,就应该回归儿童本原,确立正确的儿童观,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引领他们。

求原教育,回归知识本原的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儿童本真。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探究事物的本源,寻找事物的规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做事,成就自己的未来。

求原教育,回归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儿童是未完成的人,在他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放、向上的姿态。成长是一种需要,课程应该尊重和呵护儿童的这种愿望和需要,并促进儿童的主动发现和主动发展。

综上所述,求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思维方式,更是行为方式。

三、求原教育文化的实践追求

(一)环境文化——学校是一本打开的立体书

环境文化对人的教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才会说“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的至理名言。创设健康、积极、和谐、富有文化的育人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启迪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我校秉承“求原理念”,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自我努力。我们依据文化溯源的思想设计了装饰图案,力求让孩子们感知事物的发展历程。如一楼天井建成了“励志园”,在模拟的“旱河”岸边,配置了“铁杵磨成针”的雕塑;三楼的信息场所,整面墙上装饰了电脑的分解元部件,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四楼的科学场所,设计了生物起源长廊;教学楼与艺术楼之间的空间,凸显了学校书法特色,利用老民居拆迁的砖头建成了可观、可玩、可歇的“翰墨园”,学生课余时间都可以在那儿“金砖练笔”(挥毫泼墨),此景在常州市首届校园一景评比中荣获特等奖;2016年暑假,以“求原”文化为魂,以省级重点课题“儿童全息阅读的实践研究”为抓手,在学校大厅、长廊、楼梯,学校又整体设计全息阅读课程基地的阅读空间,从文字之源、文化之源、自然之源、历史之源、生命之源开辟了阅读园,让学校处处溢满书香。endprint

此外,学校还将对校园文化布置进行系列规划,努力展示“求原教师”、“求原学生”风采,让师生和墙壁“对话”,让墙面文化充分体现“求原”理念。“我的班级我做主”,全校82个班级,从班名、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等设计开始,每一项内容都体现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全息阅读课程大力推进,每班都有小书房、小书架,阅读环境好,阅读氛围佳,每月的阅读达人评选,“一站到底”“影响我的一本书”演讲,全息阅读节等活动,在班级中处处留痕。我们还借鉴了兄弟学校的班级管理经验,开发了“求原银行”“阅读银行”。每位学生将自己的道德行为、学习状态、阅读成长、体艺发展等内容按照标准,存入虚拟的银行,每月进行“星级银行家”的评选。

(二)管理文化——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

学校管理机制是基于一定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学校管理运行的内在机理。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格局中,学校缺乏自主权,管理的权限是上收式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替学校“当家”,而校长又替中层干部“当家”,中层干部则替教师专业组织“当家”……由此形成一个“替代式”的“当家”链条。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校管理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参与,不断创新和优化。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推行值周校长制。值周校长让教师作为主人来参与学校管理,让每一位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校的美丽。值周校长的运行机制是在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中向中层部门的领导与管理团队赋权,加大中层机构和教师专业团队的自主权,强化部门的责任意识,激活和培育学校领导与管理团队。这也体现了以自主运行为特征的当代学校管理思想。

2.改革教师例会。我们做到会议课程化,变单向传递的会议为双向传递,乃至发散传递。或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教育教学沙龙;或举办辩论会,针对辩论主题提前做好准备,现场辩论,专家点评;或召开工作简报会,盘点前一周工作,找出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开办道德讲堂。每月的道德讲堂分别围绕“至情”“至深”主题,在深化师德品质的同时丰富解读井小教师特质。我们努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或展示教师生活、工作时的照片,或诵读教育工作中的文字感悟,或召开教育心得现场交流会,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深入塑造井小特有的教师文化。

4.组织求原讲坛。我们请教师介绍好书,引领教师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表达,这也是教师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我们还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上一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工作亮点等呈现给全体教师,以增添教师的工作动力,激发教师以学校为荣的情感。

5.评选月度人物。每月我校会进行“最美教师”的评选,在年级组、教研组内发掘典型事例,寻找最美。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到最美教师班级采集一些视频资料,在会议上播放,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校文化,明晰“至情、至深”的含义,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铸就每位井小教师良好的职业品质。

6.聆听窗外声音。用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向教师介绍国内外的教育热点,或者是搜集比较有意思的奇闻趣事,用来拓展教师的视野,增强会议的趣味性。

7.邀请专家引领。学校高度重视每一层次教师的发展。“青年教师成长营”“卓越教师成长营”等,邀请有研究、有造诣的专家进行系统、长期的指导与引领,促进教师人人发展,人人进步。

8.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从制度上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将评比、考核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创优热情。

改变管理模式,更新管理文化,改变了教师的习惯和思维,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所谓学校文化,归根到底就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

(三)课程文化——让学校生活成为课程

学校课程是由教材(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只有从课程建设的层面开展实践,才能真正推动学校整体的变革。因为只有课程变了,学校才可能改变;只有课程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才可能改变;只有课程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能发生改变,才可能个性化地成长。”[1]我校最终选择“依据课程功能”分类的方式来架构课程体系,开发了求原课程——本源性课程、开源性课程、创源性课程。(见图1)

在课堂文化转型的研究中,我们尝试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学生终身发展、核心素养养成和认知规律的课堂文化变革。在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和专家学者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转型规程,打造以“溯源、自能、质疑、共生、高远”为一级目标,各学科年段具体目标为二级目标的求原新课堂。(见表1)

(四)德育文化——让活动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回忆

大树有参天入云的梦想,小草有贴地行走的心愿,每一朵百合都应该有自己的春天。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队伍建设,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让孩子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生长点,让活动成为孩子终生难忘的回忆。

1.红领巾系列活动。我校重点打造“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系列活动、“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主题系列活动、“雏鹰展翅,亮我风采”的大队委竞聘、“我是向上向善好队员”一年级新生入队活动等,队员全面参与,红领巾教育深入人心。

2.别致的开学活动。为了让每个孩子在开学初跨入校园就有新鲜感,有目标意识,产生爱自己、爱班级、爱学校的情感,学校每学期精心设计别致而有意义的报到日、开学典礼及开学第一周的活动课程。

3.丰富的节日活动。我校重视传统节日、现代节日和校园文化节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功能。传统节日“网上祭英烈,思念永在心”“五月端午,文化传递”“爱在重阳”等,现代节日“在我心中你最美”教师节、“爱我中华”国庆节等,校园文化节之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各个“节”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成就最美的自己。endprint

4.珍贵的成长仪式。在践行“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我校紧抓三个礼:一年级入学礼、三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在隆重的仪式活动中,学生懂得感恩,勇担责任,学会关爱,真正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井小好少年!

5.专业的生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全体师生感受生命可贵,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定期开展爱心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关爱他人,知道自己付出一点爱,将会给他人带来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内守真善美,外显精气神。德育活动在悄悄地改变着学生,我校学生的自信、知礼已经写在了脸上,体现在言行举止中。

(五)评价文化——基于儿童,助力发展

基于学校内涵发展,我校进行了学生综合评价的探索,逐渐梳理了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五彩“小水花”评价。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分别对应习惯与思想道德、态度与学业成绩、活动与身心健康、审美与艺术表现、特长与个性发展五个评价维度。

1.重视过程性评价

(1)打造班级评价共同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多元化评价主体。尤其教师方面,所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做到日常关注、实时记录、碰头诊断。

(2)指导学生小组评价。组织小组之间及小组之内多方式的定期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发展。

(3)制作成长手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个体,因此我校成长册的设计注重个体成长的记录,围绕“菁菁校园、亲亲家园、香香书园”三大版块,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4)建设“求原银行”。根据学校总方案,各班建立自己的积分制度。依照学生一学期在“求原银行”的积分值,评选“星级银行家”,并将其纳入到学期综合考评中,关注学生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2.落实结果性评价

(1)学期素养考评。学业评价着重指向学生的“学习素养”,落实到学科学习中,这些学习素养便有了更为细化的指标。(见图2)

(2)阶段成绩汇总。根据过程评价成绩和期末素养考核成绩,将学生学科素养及时录入校园网成绩管理系统,使每一次成绩都能留下足迹。

(3)期末学业评定。形成《三井实验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叶澜教授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我校在学生评价上努力实现由评价方法、内容的单一转向丰富多元,评价目的由强调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与改进,由重视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由关注结果转向珍视过程,真正践行“求原”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足成长,助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村. 用课程改变学校[J]. 光明日报,2014-01-28(14).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Source-pursuing education indicates such education as returning to childrens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original state of knowledge, and to the basis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source-pursuing educational culture, our school suggests the schooling idea of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ource-pursuing personality”, which calls on teachers to be source-pursuing teachers, and cultivates source-pursuing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fully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Also, our school makes continuou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ultures on environment, administration, curriculum, morality, and assessment.

Key words: source-pursuing education; school culture; core quality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核心素养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