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氯地平单药与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危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比较

2016-12-17王雪燕张庆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单药达标率缬沙坦

王雪燕, 张庆考

(北京市海军机关门诊部 门诊, 北京, 100841)



氨氯地平单药与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危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比较

王雪燕, 张庆考

(北京市海军机关门诊部 门诊, 北京, 100841)

缬沙坦; 氨氯地平; 高血压; 临床疗效

据报道,中国目前的高血压者的总体控制率、知晓率及治疗率分别低于10%、50%和40%, 尤其是针对高危心血管风险的高血压者,其血压控制率相对更低[1]。氨氯地平、缬沙坦具有确切、平稳的降压效果,已成为临床上推广的降压药物[2]。本文比较单药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缬沙坦联合用药治疗高危高血压者的安全性及降压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60例高危高血压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最近2周内均未接受相关降压药物治疗者;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高危或者很高危的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者;年龄>18岁;原发性高血压者,即收缩压(SBP)至少为140 mmHg或(和)舒张压(DBP)至少为90 mmHg, 伴发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SBP不低于130 mmHg或(和)DBP不低于80 mmHg者;参照药物说明书及患者情况,判断适合给予氨氯地平或者氨氯地平+缬沙坦治疗的患者;根据靶器官受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压水平、糖尿病及临床并发症,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呈高危及很高危者。排除标准:任意时间患者的SBP均至少为200 mmHg或(和)DBP至少为120 mmHg;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有临床症状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二或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活动性肝病患者。本研究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者均知情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氨氯地平+缬沙坦)78例和对照组(氨氯地平) 82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服用5 mg氨氯地平(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5 mg×7片)1次/d, 4周后门诊随访,对于血压仍未达标者则将氨氯地平的剂量增至10 mg, 不添加其他降压药物治疗;第8周时再次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倍博特,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80/5 mg×7片)1次/片, 1次/d, 服药持续至研究完成。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入组时及治疗4、8周时SBP、DBP及血压达标率进行观察。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对患者的血压有无达标进行判断: SBP低于140 mmHg、DBP低于90 mmHg, 伴有肾功能不全或者糖尿病者的SBP低于130 mmHg、DBP低于80 mmHg者为血压达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UA)、血钾(K+)、血肌酐(Scr)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浓度。同时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终止时间及严重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量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4、8周时,对照组的SBP及DBP值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 而观察组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且同组的SBP及DB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见表2。2组患者治疗前后UA、K+、Scr及ALT均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3。观察组治疗后仅有1例出现轻微咳嗽症状,1周后自行缓解。对照组治疗后有2例踝部出现水肿,辅以利尿剂治疗后症状改善,另有1例出现头痛症状。2组均未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病症。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mmHg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3 讨 论

目前,血压达标率不高是临床治疗高血压患者所面临的难题之一。高血压主要是由多种生理病理机制及多种原因所引发的异质性综合征或疾病,故单药治疗的降压达标率非常有限,而药物联合治疗法已是现阶段增加降压达标率的一条重要途径[3]。据报道[4]2/3左右的高血压者均需接受联合用药治疗才能获得理想血压值。单片复方制剂如果配比合理,不但可以对单一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拮抗、提升降压疗效,还能有效缓解血管的僵硬度[5]。

本研究发现,相比于单纯使用氨氯地平治疗高危或很高危高血压者,缬沙坦+氨氯地平这种具有双重降压效果的联合用药在治疗4、8周时血压降低的幅度均更大、血压达标率也更高、耐受性也更好。钙拮抗剂属于血管扩张剂之一,其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故其降压效果会被部分抵消掉[6]。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联合使用(如缬沙坦)能对RAS活化进行有效抑制,降压效应比两种药物的降压疗效之和大[7]。此外,钙拮抗剂可以直接扩张动脉,从而引发踝部水肿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而ARB一方面扩张动脉,另一方面扩张静脉,故其可以有效患者的踝部水肿症状,增强患者的耐受性[8]。有研究[9]显示, ARB与钙拮抗剂的联合作为高血压者的初始治疗方案能显著提升其远期的血压控制率。氨氯地平+缬沙坦的联合使用可以对高血压者的血压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还能更加全面地保护靶器官和血管,对心脑血管并发症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患者获益更多。

只有坚持长期治疗及持久性达标,才能将高血压的危害性降至最低,故临床上作者首选依从性较好的降压药物。单片复方剂不仅服用简便,而且使治疗方案得到了简化,同时还明显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坚持长期治疗,已成为联合治疗高血压者的新趋势。大量研究结果[10]显示,高危或者很高危的高血压者的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高。缬沙坦+氨氯地平这种单片复方剂与单药治疗高血压相比,如果配比合理,可协同降压,且耐受性良好[11-14]。本研究结果提示,选择缬沙坦氨氯地平片作为治疗高危及很高危的高血压者的初始方案,能有效平稳快速进行降压,从而提升血压达标率。

[1] Furuhashi M, Mita T, Moniwa N, et al.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s decreas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4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Hypertens Res, 2015, 38(4): 252-9.

[2] Solomon S D, Verma A, Desai A,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on dia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 and diastolic dysfunction[J]. Hypertension, 2010, 55(2): 241-8.

[3] Niaz T, Shabbir S, Manzoor S, et al. Antihypertensive nano-ceuticales based on chitosan biopolymer: Physico-chemical evaluation and release kinetics[J]. Carbohydr Polym, 2016, 142: 268-74.

[4] Meyers R S, Siu A. Pharmacotherapy review of chronic pediatric hypertension[J]. Clin Ther, 2011, 33(10): 1331-56.

[5] Julius S, Palatini P, Kjeldsen SE, et al. Usefulness of heart rate to predict cardiac events in treated patients with high-risk systemic hypertension[J]. Am J Cardiol, 2012, 109(5): 685-92.

[6] Ferrarini A, Bianchetti A A, Fossali E F, et al. What can we do to make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s taste better for children?[J]. Int J Pharm, 2013, 457(1): 333-6.

[7] Zhu D, Yang K, Sun N, et al. Amlodipine/valsartan 5/160 mg versus valsartan 160 mg in Chinese hypertensives[J]. Int J Cardiol, 2013, 167(5): 2024-30.

[8] Bekki H, Yamamoto K, Sone M, et al.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telmisartan plus amlodipine in patients with poorly controlled hypertension[J]. Oxid Med Cell Longev, 2010, 3(5): 342-6.

[9] Mancia G. Comparison of single-pill strategies first line in hypertension: perindopril/amlodipine versus valsartan/amlodipine[J]. J Hypertens, 2015, 33(5): 1115-6.

[10] Chen W, Wei Z, Ong S H, et al.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Cost Comparison Between Adherent Hypertension Patients Treated by Single Exforge HCT and Amlodipine/Valsartan/Hydrochlorothiazide Free Combination[J]. Value Health, 2014, 17(7): A723.

[11] Kamide K, Asayama K, Katsuya T, et al. Genome-wide response to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using hom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a pilot study nested within the HOMED-BP study[J]. Pharmacogenomics, 2013, 14(14): 1709-21.

[12] 黄佳洋, 王利祥, 严国胜, 等.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01): 36-38.

[13] 杜宏伟, 刘霖, 王建华, 等.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18): 800-800.

[14] 薛涛. 老年高血压患者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分析及对策[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12): 110-111.

2016-10-09

R 544.1

A

1672-2353(2016)23-122-03

10.7619/jcmp.201623042

猜你喜欢

单药达标率缬沙坦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唑来膦酸单药治疗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单药替吉奥一线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观察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