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语言艺术引领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016-12-17平卫星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启发性数学教师轨迹

平卫星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215500)



○数学教育○

用语言艺术引领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平卫星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215500)

数学的科学严谨让许多人认为数学教师应该是老学究,而数学的课堂语言更是单调、古板,缺乏生气,这种误解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因此,面对科学严谨而又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更需要艺术,更要讲究生机和富有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当让自己的语言准确科学、逻辑严密、深浅适度、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让学生兴味盎然,自觉地跟随教师进入数学的殿堂,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对数学教学语言的第一要求,要做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内容要准确

内容准确是数学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原理,符合认识规律.教师不应当把错误的知识或尚未被肯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有时是为了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需要想讲得通俗易懂,也必须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2.用语要规范

中国的语言是很奇妙的,有些语言看似相同,其实意义相差很大.如“增长了”与“增长到”两词,前者是相对于原来基数的增长数而言的,与之意义相似的说法有“增长”、“增加”、“多了”、“多”,等等;而“增长到”是针对原来的基数加上增长所得的和而言的,类似于“现有”、“达到”、“增长为”等说法.

而在数学中,更有一些语言有其特定的读法和意义,如(a+b)2应读作“a加b的括号的平方”或“a与b的和的平方”;若读作“a加b的平方”或“a与b的平方”就错了.教师若不着重区别“和的平方”与“平方的和”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就极易造成学生知识的混淆.再如,方程(x-2)(x-3)=0的解是x=2或x=3(不可说“且”),不等式(x-2)(x-3)≠的解是x≠2且x≠3(不可说“或”).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比如“a、b为整数,a、b不都是偶数”有“a奇b偶”、“a偶b奇”、“a奇b奇”三种情况,但“a、b都不是偶数”,则仅有“a、b都是奇数”一种情况.一字之差,结论就大相径庭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用语规范,千万不能说错.

3.表达要精炼

语言精炼体现在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形式复杂,内容很多,就可借助“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种形象简洁的短语来帮助学生记忆.又如在基本不等式教学中,可借助“一正二定三相等”来判断是否可用基本不等式,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也便以记忆.

当然,在力求精炼的同时,还要注意清晰.研究表明,教师在认知清晰度和口头表达清晰度上的差异会造成学生认知测验上的差异.即有的教师虽然有广博的知识,但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往往在教学表述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知识的传递,因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二、生动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非但感觉不到愉悦,还会在精神上产生痛苦,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对数学教师而言,语言生动形象是一条“基本要求”.

在讲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时,如果仅从概念角度出发进行讲解,整堂课的内容就会显得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于是可以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班有高个子同学吗?请站起来.”这时,学生的反应是茫然不知所措.我就接着说:“没有高个子同学,那么就请身高超过170 cm的同学站起来.”这时有一些同学马上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我接着再问:“为什么这一次不再犹豫呢?”“因为你确定了一个明确的范围了呗.”学生先是不屑一顾地回答,继而是恍然大悟.通过这三问,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这个概念就深入人心了.

又比如,讲解

三、启发性

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以及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提倡启发式教学.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载体,是数学教学语言的灵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鉴别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性语言,使学生始终能处于一种情绪高昂、轻松愉快、积极思考的境界.

比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作出如下启发与引申:

(1)将“小于|F1F2|”换为“等于|F1F2|”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

(2)将“小于|F1F2|”换为“大于|F1F2|”,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

(3)将绝对值去掉,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

(4)若令常数等于零,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

(5)将“小于|F1F2|”去掉,其余不变,应该如何讨论点的轨迹?

通过上述环环相扣、富有层次的启发与引申,学生对“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等概念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理解.

又如,在讲解“极限”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假想两样东西:一支粉笔和一只空粉笔盒,现在先把这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盒中,剩下的粉笔再分一半放入盒中,如此不停地分放下去,盒子会满吗?原因是什么?这种形象、贴切、由浅入深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在讲解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时,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和谐性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个体的智力因素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要让语言成为一种感人的力量,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有激励等特性.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时的声音既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如沐春风.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不象人文学科那样富于感性.因此,数学教师更应该在语言上下更大的功夫,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上课提问时面带微笑,学生答对时及时肯定、表扬,答错时及时宽慰、鼓励,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就被拉近了,容易形成强烈的集体心向.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情绪的变化而随时调节节奏,通过不断改变,务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美感.讲简单易懂的内容时,应压低嗓门,紧而不乱,急而有序,轻而明晰;讲重点难点时要节拍分明,一字一吐,重音、停顿要巧作安排;讲疑点时要提高声调,拖长尾音,从重从缓,必要时还可以辅之以形体动作,使其与口语相得益彰.总之,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上下功夫,在和谐中体现活泼动听、铿锵悦耳,自然流露出语言的音乐美.

当然,要做到数学课堂用语的科学、生动、和谐及富有启发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它需要数学教师除了要有丰富充实的数学知识外,还要不断吸收积累其它各种有关学科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让数学课变得富有生命和吸引力,一步步将学生们引入丰富多彩的数学殿堂.

猜你喜欢

启发性数学教师轨迹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轨迹
轨迹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轨迹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进化的轨迹(一)——进化,无尽的适应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