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构建

2016-12-17王立非葛海玲王清然

外国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言学商务隐喻

王立非 葛海玲 王清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



论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构建

王立非 葛海玲 王清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

本文对构建商务话语语言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提出商务英语的核心理论是商务话语语言学,并尝试构建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定义、理论框架,理论观点和研究重点。对我们深刻认识商务语言的特征和价值以及语言与商务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正在建设之中的商务英语学科提供理论依据。

商务话语;话语语言学;理论体系;构建

0 引言

话语语言学源于19世纪的欧洲布拉格学派,进入21世纪向更为广阔的交叉学科领域和专用话语语言学(linguistics for specific discourse)方向发展,出现了商务话语、企业话语、传媒话语、政治话语、法律话语、民族话语、医学话语、军事话语、生态话语、体育话语、经济话语、管理话语等分支,探索专门用途话语构成的规律和特点,以及话语与专业或行业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涉及专用话语理论、专用话语词汇、专用话语体裁、专用话语修辞、专用话语语用、专用话语认知、专用话语研究方法等。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蓬勃发展,近300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的学科体系正在发展和形成之中,涉及商务英语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需要国内外语学术界去深入研究。本文尝试对商务英语学科的基础理论——商务话语语言学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包括商务话语语言学的定义、理论框架、研究重点等要素,为推动商务英语从专业走向学科,为论证商务英语学科构建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1 商务话语语言学的定义

话语语言学指出,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研究语言必须同人们交际的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起来,同社会与文化联系起来。话语语法主要研究大于句子的言语单位〈超句统一体〉,借助话语分析来揭示连贯性话语的横向线性扩展规律。话语修辞主要研究大于超句统一体的言语单位——节、章、篇,借助修辞分析来揭示连贯性话语的纵向线性扩展规律。研究句际关系和句际连接手段,是分析连贯性话语的前提;研究话语的结构及其交际功能、交际条件,分析篇章结构及表达方式,是探索连贯性话语线性扩展规律的基础。

商务话语指商务场合的连贯性话语,指任何在内容和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的言谈或文字,包括整段讲话、对话及整段篇章等。商务话语是商务英语学科研究的对象,它不仅仅将语言看成是一个词汇语法系统,更强调语言和语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强调商务语境中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功能和使用,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属性,把语境化的语言作为概念的核心,关注在商务组织机构中人们如何有效沟通(王立非,张斐瑞,2016:63)。因此,商务话语的语境观决定了商务英语的教学对象和目标是商务话语、商务语域、商务体裁、商务语用、商务功能和商务语篇,所有这些都与语境密切相联。商务话语具有不同于普通话语的词汇、句法、语篇、语用、体裁、交际等特征,涉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传播学、管理学、组织心理行为学、专用语言教学等学科理论(Daniushina,2010:241)。

2 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构建

根据商务话语语言学的定义和属性,我们认为,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包含三个核心层次和若干核心要素。第一层是学科层次,横跨语言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第二层是理论层次,涉及的理论众多,包括话语理论、体裁理论、评价理论、语用理论、认知理论、语言经济学、语言管理学等;第三层是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商务领域的语言问题,将多学科理论应用于解决商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从话语理论入手,分析商务谈判的会话结构,从体裁理论入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年报篇章的语步结构,从评价理论入手,研究公司总裁话语的态度和情感,从语用理论入手,研究投诉和请求等商务言语行为,从认知理论入手,研究经济隐喻的使用,从语言经济学入手,考察语言的经济价值,从语言管理学入手,探讨企业话语和沟通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等(见图1)。

图1 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共同构成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3. 商务话语语言学理论的论述

3.1 商务话语理论

话语理论关注口头和书面话语,分别采用机构会话分析和专业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机构会话分析(institutional conversational analysis)研究高度行业化和职业化的口头话语,揭示会话的基本结构特点, 描述并解释会话者进行社会交往所运用并依赖的能力,研究视角包括微观会话研究和宏观会话研究、静态会话研究和动态会话研究,主要包括商务谈判会话、医患会话、法庭会话、电话谈话等,关注毗邻对、话轮、序列、话题结构、副语言特征、非言语行为等。话轮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成为说话人的机会以及作为讲话人时所说的话,包括话轮构造、话轮分配和话轮转换规则。邻近配对指会话者各说一次话所构成的一组话语,通常由两个话轮组成,如提问—回答,问候—问候,邀请—接受/拒绝。毗邻对为一对话语语列,第一配对部( the first pair-part ) 的出现规定了第二配对部( the second pair-part ) 的出现,可有不同的选择,但都相关,其中一个是优选,另一个是次选,直接影响会话交流中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商务语篇分析从商务语境、社会和行业文化及认知思维等维度解读商务话语交际过程,关注语篇的句子功能、交际动力、主位、述位、过渡、衔接、照应、指示、替代、连贯、语境和语域等。如研究不同类型商务语篇的衔接手段:指示、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主位和述位不同结构类型等。此外,商务语篇分析还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将语篇看成是一个人际意义系统。评价系统的中心是“系统”,焦点是“评价”。评价理论从三个子系统考察语篇的功能(Martin & White,2005:150),即态度(attitude)、级差(graduation)和介入(engagement)。语篇表达作者或发话人的社会和地区的价值观念,建立并保持交际双方的关系,建构语篇。态度是核心子系统,表达说话者对人或事物的感情,包括情感(affect),评判(judgment)和鉴赏 (appreciation)三个子系统。情感指说话者的感情反应和倾向。判定指依据特定的社会规范对人类行为做出评价。鉴赏指依据美学和其他社会价值观对事物或表达做出评价。这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了说话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态度定位(Martin & White, 2005:155)。整个态度系统中心是情感系统,分三个维度:高兴/不高兴(un/happiness),安全/不安全(in/security),满意/不满意(dis/satisfaction)。评判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社会评判评价人的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韧不拔(tenacity),属于道德范畴。社会约束评判行为的真实可靠性(veracity)和正当性(propriety),属于法律范畴。鉴赏系统是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包括三个维度: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

有研究(钱嘉慧,王立非,2015:6)对上市企业的财务年报的CEO致函的态度资源分布及特点分析发现,出现最多的是评判资源,其次是鉴赏资源和情感资源。在情感资源中,快乐、安全和满意呈现较均匀的分布状态,情感资源的表达强烈、积极、直接,引起投资者的共鸣。评判系统评价资源最多的是做事才干,企业高管通过对企业能力的评价,特别是用数据体现的积极的财务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更有说服力,从而获得投资者的支持。此外,企业韧性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也有涉及。鉴赏系统中出现了50%的消极评价,印证了管理学的“自利性归因假设”,企业将绩优归为自身努力,将效益差归为外部环境不好。

话语不仅具有语言维度,更具有社会维度。话语关注社会问题,如权力关系、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历史关联性, 特别关注个人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商业组织机构的话语。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去理解和解读商务话语背后的真正原因,特别关注语篇的“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性”(mod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等,通过观察、访谈、个案、叙事等研究机构及组织过程和机构话语,特定语境中的社会行动、顺序和秩序:(1)探索企业文化和组织行为;(2)调查消费者的反应;(3)分析民族的、地区的和国际化对商业的影响。通过民族志局内人视角(emic)观察、反省、解释,重点考察社团成员对于社团的主观认知和体验。如观察商务会议、管理层和员工对于领导力的认知、女经理职场身份构建等。

3.2 商务话语体裁理论

商务话语体裁理论强调,商务体裁分析具有明确目的(Bhatia, 1993:133):(1)理解并解释话语世界中的现实, 增加体裁理论深度;(2)理解职业体裁的 “个人意图 ”, 增加体裁理论的效度;(3)理解如何在特定职业文化中通过话语实践建构个人、组织、职业和社会身份;(4)理解职业边界如何通过话语实践得到厘清;(5)从社会批评视角研究作为行动的话语,基于文本, 超越文本, 但不脱离文本;(6)为教学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促进教育界与行业的合作;(7)协调话语实践与职业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体裁理论(Bhatia, 2008:162),商务体裁分析具有5个研究重点:(1)文本特征。运用文本知识分析话语的表层特征, 包括话语的形式与功能, 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句间衔接和文本结构、已知和未知信息、主位和述位、信息结构, 只考虑狭义的语境和文本内部特征, 特别是修辞语步、话语策略、组织规律性、互文性和话语间性的语境赋值。(2)社会认知特征。运用体裁知识分析和解释话语是如何在企业机构与职场中理解和运用,话语共同体成员如何充分运用话语资源,做出各种修辞语境的回应。考查语言运用的策略, 尤其是互文性。(3)职业与机构特征。将体裁概念扩展至商务实践,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话语。不但要求体裁知识, 还要求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研究专业人士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维持和控制体裁, 实现职业目标。(4)人类学特征。运用人类学知识分析体裁。体裁运用的典型语境是话语共同体,分析焦点从文本特征转向话语共同体特征, 如参与者的身份变化、体裁维持、社会结构与职业关系的变化。(5)社会批评特征。运用社会知识分析话语,从意识形态角度开展批判分析。

专用话语体裁理论认为 (Bhatia, 2008:163),体裁具有鲜明的特点: (1) 行业体裁是可识别的交际事件;(2) 行业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惯例化的构件,在话语值的词汇语法资源方面有一定限制;(3) 行业资深成员,比新成员或行外人士拥有更多体裁知识和更熟练的运用能力;(4)职场人士经常运用体裁资源在构建社会公认的交际目的框架内来表达私人和机构的意图;(5)行业体裁是行业与组织文化的体现; (6)行业体裁自成一体, 通过组合文本、话语和语境因素来识别。

以上市公司年报体裁分析为例,公司年报是一种企业沟通手段,通报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以便股东和股民是否投资(Idowu & Towler,2004:430)。王立非和韩放(2015:9)对比分析中英文企业社会责任年报的语轮结构特点后发现:(1)中英文企业年报的语轮结构大体相同,都包含必选语轮和可选语轮,但语轮分布、顺序和种类存在差异。语轮内采用“总-分”的语篇结构;(2)80%的中文年报都包含“外部环境”语轮,且篇幅较长。而英文年报新增“报告摘要”语轮,且各语轮顺序较灵活。“负面信息披露”和“征求反馈”二类语轮使用率较高;(3)在词汇层面,中英文企业年报的语轮实现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二类年报均常用第一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最高级策略,但中文年报在总数和种类上明显较多,此外,还在特定的语轮中大量采用政治性词汇和缩略语策略,体现出政治话语特点,反映出中英文商务报告体裁的跨文化差异。

3.3 商务话语语用理论

商务话语语用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研究,微观商务话语语用研究关注商务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情态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词汇语用:副词语用化、构式语用、句法语用、篇章语用、语境、指示语、言语行为、会话含义、预设、前提、会话结构与优选、关联理论等语用现象。宏观商务话语语用研究关注商务交际和活动中的面子、合作、礼貌、幽默、隐喻、印象管理、买卖双方、商家和顾客的交际、语用意义、语篇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篇组合的语用因素、语篇的意图性和情景性,涉及指称与交际距离、所指与推理、前提与蕴涵、合作原则与隐含义、言语行为与言语事件、礼貌与交往、话语和文化、背景知识、信念、期盼、图式、框架、草案和文化图式等,考察口头或书面商务交际话语的语用策略和关系管理。

以商务言语行为理论为例,机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职场上为了传递信息,人们需要使用话语,但话语并非都是为了传递字面意义或表达话语本身的语义信息,在很多时候说话人都是在“以言行事”。比如,交易或贸易中的承诺、警告、询问、请求、命令、投诉、邀请、赞扬等。是特定商务语境条件下话语实施的行为。

会话含义理论对认识商务话语含义和商务谈判话语具有重要意义。格里斯(Grice)(1961:135)指出了话语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自然意义指话语本身表达的客观事实,而非自然意义指说话人要表达的意图,即主观的非实际的信息。他还指出说话人在说一句话的同时还流露出的别的隐含意思。也就是说在言语交流中说出X,命题意义为P,然而却隐含Q。会话含义,就是话语在会话中产生的隐含意义,是力图解释人们如何获得言外之意,也就是如何收获一句话的隐含意义的一种理论。格里斯的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

格里斯(1961:137)把合作原则具体分成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指信息量要恰如其分,不多不少。(2)质量准则指说话要真实,要有根据。(3)关系准则指话语之间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指说话要清楚,有条理,没有歧义,不啰唆。商务交际须遵守“合作原则”和语用准则。如商务洽谈的会话参与者尽管分别发出各自的话语,但总是意识到其中的某些目的和一个互相都能接受的话语发展方向;这些目的或方向的达成可在商务洽谈会话过程中共同维护和保持当前的目的和方向,形成默契,是商务谈判会话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商务谈判遵循面子理论的普遍规律,包含二个维度:(1)交际的联合共建模式,指谈判双方在会话中相互制约各自对话语的解读,继而产生非累加的交际成果,实现意义与行为的构想。(2)将面子视作二个以上交际者在会话中联合建立的交际关系。

3.4 商务话语认知理论

商务话语认知研究指基于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对商务话语、商务行为、商务思维进行跨学科研究,重点考察认知与商务之间的关系,人类对商务观念和活动的认知和体验,包括对复杂商务概念和活动的范畴化和隐喻化。概念隐喻理论是商务话语认知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 Johnson, 1980:235)认为,表达隐喻的语言和多模态符号都植根于概念系统中并跨认知域映射。隐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概念系统以隐喻为结构。隐喻是个概念现象,人们大都通过语言接触隐喻。隐喻分为三类(Lakoff & Johnson,1980:271):(1)结构隐喻,指用一个概念建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分别为实体对应和关系对应,具有系统性和不对称性特征;(2)实体隐喻,指以较具体的实体和物质来体验较抽象的事件、活动、感情、想法等,实体隐喻的经验基础来源于人们对客观实物的感知;(3)方位隐喻,也称为空间隐喻,目标域是人们间接抽象的经验,而源域是基于意象图式的空间经验。

隐喻的话语动态系统理论(Cameron & Maslen,2010:107)认为,话语是不断变化着的复杂动态系统,包括语言使用、意义、语境这些元素。从话语系统内部来看,交际者的话语活动是复杂的语言系统、认知系统、物理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话语系统外部来看,交际者的局部话语活动与更宏观的环境、社会、文化网络紧密相关。随着交际者不停地“贡献”自己的话语和思想,话语动态系统也在发展、调适中。基于隐喻的话语动态框架,商务隐喻分析首先要寻找隐喻,识别隐喻载体。识别过程以语义冲突(incongruity)和语义转移判断隐喻(Cameron & Maslen,2010:115)。语义冲突指隐喻词或短语与当前话语主题不一致,语义转移指隐喻载体词在指称上从基本意义到语境意义的变化。“基本意义指更具体容易成像和五官能感觉到的意义,与身体动作相关且已存在很久,但不一定频率最高的意义。”(Pragglejaz Group,2007:35)语义转移常常体现为具体化、拟人化、非拟人化三类。

商务话语认知研究包括以下5个重点(王立非,陈香兰,葛海玲,2014:27):(1)经营理念的隐喻基础,营销思维离不开认知,隐喻影响营销观念。经营理念的转变与隐喻相关。在关系营销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了与直接竞争对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战略重要性,这种合作或是采用战略合作伙伴的形式,或是采用合作营销联盟的形式。“战略合作伙伴”之类的隐喻改变着经营观念(Chung, 2008)。(2)企业家冒险精神的认知基础,企业家冒险精神一直被认为是企业家精神,他们用独特的方式整合资源,创造盈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认知分类过程。从认知层面来理解企业精神的现象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3)商务交际文化冲突的认知解释,文化冲突会使人们认识到异国和本国原来已形成的图式做法不同,引起人们重新思考过去的认识和做法,对新环境新事物的产生一种深层认知的适应,从而调整图式,建立新的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4)商务广告图像隐喻的多模态研究对广告隐喻研究,对广告中的图像隐喻做系统描述,通过实证探索跨文化语境下观众解读广告中图像隐喻的文化价值,理解广告图像隐喻。商务广告文化含义的认知基础关注消费品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更关注所承载和传递的文化意义。商务广告隐蔽沟通的认知解释从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认知结合的角度,探讨商务广告隐蔽沟通问题,对解释广告隐喻的间接隐蔽性和接受者处理和解释这些隐喻的方式着重要的意义。(5)广告性别隐喻的批评认知研究,因为这种研究能够帮助受众提高认知效率,揭示广告商的修辞意图,号召广告信息接受者采取措施克服性别隐喻在广告英语中应用时的负面社会影响。

3.5 语言经济学理论

语言经济学是语言学与经济学交叉产生的一个跨学科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具体包括5个重点领域(王立非、李琳,2014:11):(1)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的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2)语言结构、现象及相关语言问题的经济学分析;(3)语言的产生和演化的经济学分析;(4)经济学语言的修辞特点研究;(5)语言服务产业和战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以上研究重点看出,语言的经济价值和语言对经济的影响是语言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也是商务话语语言学试图探讨的话语的经济学属性。

商务话语语言学研究除了探究话语的语言学价值外,还探究商务话语的经济学价值,包括商务话语的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商务话语的成本与收益。就语言市场价值而言,格林(Grin)(1994:30)指出,语言是一种经济商品,其价值由其市场价格体现,而某种语言的市场均衡价格由该种语言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话语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1)话语的网络效应。即话语对一名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话语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2) 对语言个体市场经济价值的测量可以通过语言技能与工资水平间的统计关系来衡量。(3) 通过测量语言技能与工资水平间的关系,以及普及该种语言技能所花费的成本,进而计算出该种语言的社会经济价值。

语言的非市场价值包括语言的信息价值和决策价值。斯宾塞(Spence) (1973:360)提出劳动力市场信号模型(Job-Market Signaling Model):如果存在一个合理的成本与收益结构,好员工接受更多的教育,会向雇主传递自身能力强的信号。根据劳动力市场信号模型,雇主即可以通过语言水平区分出两类员工,甄别的指标是外语能力(如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而尽管员工的外语水平对其生产力并无任何贡献,它对雇用双方仍存在价值。由此,外语水平在解决劳动力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价值, 即可被视为语言的信息价值。

语言的决策价值的核心是“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经济活动追求的唯一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理性人”假设指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囿于眼界思维所限,人们在制定各种决策时难以做到全然理性。相关研究(Keysar, Hayakawa & Sun,2012:672)证实了以第二语言进行思考有助于在决策时降低非理性偏见。人类在制定决策时有两个思维系统,第一个思维系统凭借直觉,对于大部分的决策来说是迅速及正确的,但是在这一思维系统中,人们难于分辨具有认知陷阱的现象,从而做出错误的非理性决定;而第二个思维系统,有更高的逻辑推理能力,但需要持续的精力使其活跃。大脑在更多的时候倾向于启动第一思维系统,但现代生活中各种问题应由第二思维系统来处理和解决。第二语言效应的假设是,通过使用第二种语言,可以激活第二思维系统,从而使得决策者更理性和明智地处理存在意识陷阱的问题。第二语言让使用者更倾向于理性人的价值,即可被视为语言非市场价值中的决策价值。

就语言成本而言,语言的交易成本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3大类:(1)语言的索引及信息成本,指经济个体参与跨境经济交易活动,需要寻求翻译服务来决定其所需要的产品是否存在于异国市场上,以及哪家厂商提供的产品价格最低。这种由于语言差异而导致的贸易间产生的额外成本即是语言交易成本中的索引及信息成本。(2)语言的议价成本,指需要与贸易伙伴进行交易协商以期达成协议和签订合同。在这个过程中,当交易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翻译服务无疑是必须的,由此产生的成本即是交易成本中的语言议价成本。(3)语言的执行成本,指交易时需要保证另一方能如约执行合同条款,以及一方违背合约,可采取相应的司法手段,制止对方的违约行为。而在语言不同的国家寻求相应的司法帮助,无疑要借助翻译服务,由此产生的成本即是交易成本中的语言执行成本。

就语言的机会成本而言,学习某种语言的机会成本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制定决策时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即是学习该种语言的机会成本。语言的机会成本描述了资源稀缺性与个体选择间最基本的关系。语言经济成本概念的引入确保了个体在制定相关语言决策时,将最有限的资源置于最有效的选择中。完整的机会成本还应包括为相应的语言决策所放弃的时间、快乐或具有其他效用的收益。语言的机会成本又可被分为语言的显性机会成本与隐性机会成本。前者指决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语言决策时所付出的直接金钱成本,后者指决策者没能将所拥有的资源和要素分配到所制定的语言决策次优选择所付出的成本。

就语言边际成本而言,语言边际成本指语言学习者每新学习一种语言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对于同一语系的语言来说,每新学习一种该语系内的语言的成本与学习该语系内语言的总量有关。如果考虑到语言的机会成本,则随着学习语言总数的增加,语言的边际成本可能也会增加。比如在掌握英语后,语言学习者如果将继续学习德语的时间用来掌握其他技能,可能会给其带来更大的收益。语言的边际成本与语言的平均成本不一样,后者考虑了学习者学习的全部语言,而语言的边际成本仅仅只考虑学习新语言。

就语言的收益而言,语言的从属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收益。(1)某个语言群体处于经济劣势地位,即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掌握的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较少,如果个体属于该语言群体,其薪资收入就会偏低。如果受教育程度相同,语言本身会导致个体货币收益差异。(2)语言收益中除了包括货币收益外,也包含语言的社会收益。由于很难去量化语言的社会价值,经济学通常衡量语言的个体市场价值。语言的多元化会为一个社会带来收益和成本,而这些收益成本不仅仅限于货币意义上的收益,还包括文化等非经济收益。

语言影响经济是商务话语语言学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苏剑和黄少安(2015:7)指出,语言距离指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影响国际贸易、语言规划以及语言培训,体现在语言距离反映习得语言的成本。语言距离越大,习得成本越高。语言距离是影响个体收入尤其是移民收入的关键变量。移民为了更好地与土著居民交易,偏好选择与自己母语相同或者相近的国家移民(Adsera & Pytlikova,2015:705)。即使移入与自己母语语言距离较大的国家,通常也会选择与母语相同或者相近的社区聚居。其次,语言距离可以延伸为两国制度文化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元制度,语言与文化制度的关系决定了语言距离影响双边贸易。我们可以把语言距离当作制度距离的替代变量,研究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相关性。

3.6 语言管理学理论

语言管理学是语言学与管理学交叉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是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含两个研究重点:(1)话语与企业传播;(2)话语与战略管理。第一个重点研究话语与公司治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话语类型包括年报话语、总裁话语、审计话语、贸易话语、管理话语、媒体话语、法商话语等。传播包括:传播情绪管理、传播印象管理、传播信息管理、媒体沟通管理等。如运用印象管理理论管理企业话语传播(如公司年报非财务信息话语、企业媒体话语、公司宗旨、投资者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报告、股评分析、IPO招股说明书等),管控企业与投资方的关系,实现公司目标和绩效,规避风险和影响等。所考察的企业话语指标包含可读性、可理解性、文本语气和情绪、风险评价、关键词、话题词、语篇结构、术语权重、修饰语、人称代词、被动语态、句法复杂度、情态标记语、隐喻、及物性、互文性指标和迷雾度指数等,涵盖词汇、语义、句法、篇章多个层次,探讨话语与股价/收益率、股市成交量、股市波动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面值的关系,发现盈利较好和盈利较差公司在上述话语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研究公司的语言及其对战略选择的影响。

话语影响公司治理的核心理论是印象管理理论,指公司管理层利用语言信息的特点和相应法律法规的空白,操纵语言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控制公司信息主要接受者(股东、股民、政府、供应商等)对公司的印象,从而影响投资决策行为(Leung, Parker & Courtis, 2015:280)。语言信息灵活性的程度决定印象管理行为操纵空间的大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自愿性披露的信息以语言信息为主,印象管理的操纵空间较大,如企业年报中的“CEO致函”和“风险分析”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CEO会通过语言管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印象,说服投资者接受企业价值观,从而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印象管理理论是语言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语言管理学的第二个重要研究课题是话语如何影响企业战略决策,可以通过语境具体化和概念抽象化二种维度,帮助企业识别话语如何影响公司战略灵活性。公司管理层使用的语言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导致可能会放弃考虑某种战略选择(Brannen & Doz, 2012:202)。企业话语可能变得越来越语境具体化或概念抽象化,从而产生思维定势,无法创新和开拓新的业务或领域,或者,公司管理层在抽象战略方面过于自信,无法灵活调整战略。

企业话语的战略灵活性具有两个维度(Brannen & Doz, 2012:210):(1)环境具体性:一个公司所使用的语言是否有助于高管对市场、业务系统、业务范围、机构设置保持敏感。(2)概念抽象化:公司使用的语言是否有助于深刻反思和多样化战略发展。Brannen和Doz(2012)指出,判断企业话语具体化有一系列指标,包括新员工是否很容易被识别?因为他们的话语体系与公司不同。企业领导是否依赖长期形成的共识?企业话语是否大量使用复杂的缩写和简写?公司内部人士是否非常熟悉核心业务,但缺乏通用商业模式让人分享和理解?公司管理层不重视引进知识和方法,与公司业务相联系?共享规则和规范很多,但不明确,让人很容易遇到困难。公司具有固定习惯、行为和固定程序。企业话语概念抽象化的指标包括(Brannen & Doz, 2012:250):战略决策时是否普遍依赖概念框架、图表、模型等;战略对话难以理解,缺乏具体性和实用性;战略决策者的发言假设和原则性话语多;公司的商业模式表述不清;公司内部高度依赖白皮书等文件,从以上企业话语可以判断公司战略是否缺少灵活性等。

4 结语

本文提出商务话语语言学是商务英语学科的核心理论基础,并尝试构建商务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具体涉及定义、理论框架,核心理论观点和研究重点。该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我们深刻认识商务英语的学科内涵和跨学科性、商务语言的特征和价值以及语言与商务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正在建设之中的商务英语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对开展商务英语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Adsera, A. & M. Pytlikova. 2015.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Shapin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J].TheEconomicJournal,125(584):699-745.

Bhatia, V. K. 1993.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Bhatia, V. K. 2008. Genre Analysis, ESP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1:161-174.

Brannen, M. Y. & Yves L. Doz. 2012.Corporate Languages and Strategic Agility: Trapped in Your Jargon or Lost in Translation? [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 54(3):77-97.

Cameron, L. & R. Maslen. 2010.MetaphorAnalysis[M]. London: Equinox.

Chung, S.F. 2008.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s of the Market Metaphors Corpus [J].LinguisticsandLinguisticTheory(4-2):141-175.

Daniushina, Yulia, V. 2010. Business Linguistics and Business Discourse [J].Kalaedoscope,8(3):241-247.

Grin, F. 1994.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Match or Mismatch? [J].InternationalPoliticalScienceReview,15(1):25-42.

Idowu,S. & B. Towler.20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ten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 of UK Companies [J].ManagementofEnvironmentalQuality:AnInternationalJournal,15 (4) : 420-437.

Melitz, Jacques. 2008. Language and Foreign Trade [J].EuropeanEconomicReview,52(4):667-699.

Keysar,B., Hayakawa, S. & Sun. 2012.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J].PsychologicalScience,23(6):661-668.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ung, S., Lee Parker & John Courtis. 2015.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rough Minimal Narrative, Disclosure in Annual Reports[J].TheBritishAccountingReview, 47(3):275-289.

Martin, J. R. & P. R.White. 2005.TheEvaluationofLanguage[M]. New York: Palgrav Macmillan Ltd.

Pragglejaz Group. 2007.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J].MetaphorandSymbol, 22(1):1-39.

Spence, M. 1973. 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87(3): 355-374.

Hejazi, Walid & Juan Ma. 2011. Gravity,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J].TheMultinationalBusinessReview, 19(2), 152-167.

Zhang, W. & G. Grenier. 2013. How can Language be Linked to Economics? A Survey of Two Strands of Research[J].LanguageProblemsandlangaugePlanning, 37(3):203-226.

钱嘉慧,王立非.2015. 英文企业年报语篇中态度评价的语料库考察及分析[J].商务外语研究 (11):1-7.

苏剑,黄少安.2015.语言距离的测度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江汉论坛 (3):5-10.

王立非,陈香兰,葛海玲.2015.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J].当代外语研究(5):25-31.

王立非,韩放.2015.中英文企业年报体裁的语轮对比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1-9.

王立非,李琳.2014.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3):8-13.

王立非,张斐瑞.2016.论商务英语二级学科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J].外语学刊(3):63-66.

责任编校:郭建辉

Structur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inguistics for Business Discourse

WANGLifeiGEHailingWANGQingr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linguistics for business discourse as the key theory of business English. It is intended to describe the defini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views and research focus of the linguistics for business discourse. The discussion leads to a deepe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terns, values, and action and effects of discourse in relation to busines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business English as a discipline under construction.

Business discourse; text linguistics; theoretical framework; structure

2016-06-10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商务人才外语能力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研究”(14WYA00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启动建设重大项目(XK2014301)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201505YY001B)的阶段性成果

王立非,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研究。

H319.3

A

1674-6414(2016)04-0046-08

葛海玲,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商务英语研究。

王清然,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翻译学、商务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学商务隐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