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一洗灵洗剂配合理疗治疗腱病1000例疗效
2016-12-17王守刚焦晓虎王旭刚王福顺李文魁
王守刚, 焦晓虎, 王旭刚, 王福顺, 李文魁
(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陕西宝鸡 721000)
止痛一洗灵洗剂配合理疗治疗腱病1000例疗效
王守刚, 焦晓虎, 王旭刚, 王福顺, 李文魁
(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陕西宝鸡 721000)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止痛一洗灵外用配合理疗治疗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腱病患者1 00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止痛一洗灵配合理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532例(53.2 %),好转369例(36.9 %),无效99例(9.9 %),总有效率为90.0 %。有效患者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患者。结论:止痛一洗灵洗剂配合理疗是一种治疗腱病的有效方法。
腱病;中医药疗法;物理疗法
肌腱的过度使用性损伤称为腱病,是骨科、运动医学、老年医学的常见病,主要是肌腱或者腱-骨连接处的疼痛、压痛甚至断裂。大部分学者认为腱病的发生和肌腱的循环过度刺激及劳损有关。跟腱、股四头肌肌腱,肩袖、伸肌腱止点和指深屈肌腱等是腱病最多见的发病部位,也是临床医生最常遇到的慢性损伤性疾病。腱病多发于中老年、超重或者过度运动锻炼的人。运动系统的慢性损伤中医归为“痹症”,由于肢体筋脉气血痹阻不通。“痹症”类似于腱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关节周围持续性钝痛,受累关节区域压痛、局部肿胀,功能障碍[1],休息后减轻。关节主动伸屈困难,被动运动无明显障碍。本文将10年来用止痛一洗灵洗剂治疗腱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院2006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腱病患者1 0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0例、女420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65.6岁,病程1~13周、平均病程3.1周;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提示关节未见有明显骨性病变(如骨肿瘤、痛风、风湿疾病),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者605例。其中发生于肘关节180例,病程1~12周;踝关节240例,病程1~13周;膝关节350例,病程1~10周;颈、胸、腰椎230例,病程1~13周。所有病例均经过西药治疗或者封闭治疗,治疗后症状反复出现或症状未明显缓解。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止痛一洗灵洗剂外用并结合局部理疗。止痛一洗灵洗剂配方:伸筋草20 g,川椒20 g,海桐皮40 g,桃仁15 g、红花15 g、卷柏15 g,茯苓40 g,艾叶15 g,龙血竭2 g(另包)共9味中草药。治疗方法:将止痛一洗灵用适量凉水浸泡后,置容器内文火加热至沸腾,利用药液的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冷却至40 ℃时倒入龙血竭粉剂(主要成分为龙血素B)。搅拌均匀后用药液对患处继续进行湿热敷。熏洗过程约10 min,2次/d,每次湿热敷后对患处进行红外线理疗。每付药反复使用4~5 d。
1.3 观察标准 依据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好转:关节疼痛减轻,关节积液减少,但仍有轻度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无效:关节肿胀疼痛无改善,关节活动无改善,关节穿刺抽出大量液体。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
2 结果
患者经过1~3个疗程(每疗程5剂药)的治疗,治愈532例(53.2 %)、好转369例(36.9 %)、无效99例(9.9 %),总有效率90.0 %。有效患者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患者。
3 讨论
普遍认为腱病与肌腱的负荷过大或者关节过度使用导致的劳损有关,也有研究者认为腱病的发生可能是与年龄有关的关节发生退变及肌腱组织的缺血所致[2]。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腱病是一种关节周围软组织创伤或者变性;过度的负荷刺激使肌腱纤维撕裂及磨损,发生局部组织变性,尤其是肌腱止点的变性。Wang等[3]体外研究发现循环牵拉腱成纤维细胞能够刺激炎症因子前列环素E2、白介素-6的产生,推测可能与肌腱炎的疼痛发生密切相关。
目前,腱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改变生活习惯、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封闭、理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4]。COX异构体理论证实选择性COX-Ⅱ抑制剂治疗腱病疗效确切。COX-Ⅱ抑制剂种类较多,包括塞来昔布、罗非昔布、艾瑞昔布等,并且艾瑞昔布已于2011年5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COX-Ⅱ抑制剂在抗炎镇痛作用的同时几乎不干扰COX-Ⅰ在胃肠、肾中的生理功能,较传统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的消化道刺激反应明显减少,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中医将腱病归为“痹症”,机体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注于经络,滞留在关节,气血淤滞,导致关节疼痛[5]。根据中医“损则温之”理论,外用的软伤洗剂具有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再利用温热作用不仅能微循环,还能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渗透,利于致炎因子的吸收,从而达到缓解关节疼痛的目的。理疗能改善改善微循环,促进致炎因子的吸收,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对软组织疾患的愈合修复有积极作用。
相较于西药,中医药有多靶点调节的优势,还能缓解和对抗西药普遍存在的不良反应。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很多中药及其制剂有促进软骨与骨质的修复,增加骨密度,抑制血管增生,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止痛一洗灵方剂中有含萜类的伸筋草青蒿素,其衍生物是新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血竭为百合科龙血树的树脂,含有黄酮类、皂苷类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化腐生肌,改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同时还具有抗细菌、抗真菌等药理作用;茯苓有渗透利尿脱水作用。
外用止痛一洗灵洗剂在治疗腱病临床中具有取材方便、经济价廉、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疗效显著等众多优势。然而,仍缺乏该药明确的药理、药效学研究,对产生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的物质基础的认识尚不清楚。目前,中药对腱病的临床研究,仅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尤其缺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尤其缺乏。因此,需要临床医务工作者和药理学家不懈努力,让中医中药更多的造福于广大患者。
[1] 曹法民,亓建洪.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肌腱治疗腱病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5):500-505.
[2] 吴静,刘皓月,潘胜男,等.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疗法对肌腱腱病的治疗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2):141-142.
[3] Wang JH,Jia F,Yang G,et al.Cyclic mechanical stretching of human tendon fibroblasts increases the production of prostaglandin E2 and levels of cyclooxygenase expression:a novel in vitro model study[J].Connective Tissue Research,2003,44(4):128-133.
[4] 林禹丞,王宸,芮云峰.慢性腱病治疗的新策略:调控肌腱干细胞成肌腱分化促进肌腱愈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1):2169-2176.
[5] 刘增瑞.中西医结合治疗屈肌腱鞘炎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5):100-101.
Clinical effect of pain-relieving lotion treatment with physiotherapy on 1000 cases of tendon diseases
WANG Shougang, JIAO Xiaohu, WANG Xugang, WANG Fushun, LI Wenkui
(TheAffiliatedBaojiHospitalofXi'anMedicalUniversity,Baoji7210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med pain-relieving lotion and physiotherapy on tendon diseases. Methods:1 000 patients with tendon diseases treated by pain relieving lotion combined with physiotherapy from January 2006 to March 2016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ive,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for 1~3course, the cases in recovery, getting better and ineffectiveness were 532 (53.2 %), 369 (36.9 %) and 99 (9.9 %), respectively,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eached to 90 %.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med pain-relieving lotion combined with physiotherapy could serve 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tendon disease.
Tendon dise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otherapy
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