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音乐欣赏偏好与大五人格特征相关的研究
2016-12-16梁凤华苏前忠
梁凤华,苏前忠
(1.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
大学生音乐欣赏偏好与大五人格特征相关的研究
梁凤华1,苏前忠2
(1.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
为理解大学生音乐偏好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调查了93名大学生的大五人格特征、感觉寻求和音乐偏好。结果表明:宜人性与中国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呈负相关;开放性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及音乐剧呈正相关;冒险寻求与古典音乐呈负相关;感觉寻求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呈负相关。中国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音乐偏好的相关与其他文化存在差异:外向性大五人格特质与高唤起度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对日本、美国东南部学生和加拿大学生的已有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宜人性与传统型音乐负相关,而美国大学生则表现为二者之间的正相关;西方相关研究发现活力型音乐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却未发现二者具有统计意义的相关。未来在更具体的人格维度上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音乐欣赏偏好;大五人格;感觉寻求
一、问题的提出
无处不在的音乐已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倾听音乐成为最常见的消遣方式,音乐喜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的话题。显然,一些人表现出对某种音乐类型的偏好,而另一些人则表现出对另一种音乐类型的偏爱。音乐偏好指的是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时,人们倾向于优先选择某种音乐[1]。 国外有关音乐偏好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早期。Raymond B. Cattell首先从理论上指出音乐有助于我们对个性特征的了解,他认为对特定音乐的偏好揭示了个性无意识层面的重要信息,并指出这些信息恰恰为大多数个性测量工具所忽略,Cattell和Jean C. Anderson由此开发了IPAT音乐偏好测试(The IPAT Music Preference Test),确定了12种不同的音乐偏好,每一种音乐偏好均反映了特定的人格特征(如外向,温暖,保守等)[1]。 Cattell认为音乐偏好提供了窥视无意识的窗口,但大部分研究者则认为音乐偏好反映了更为清晰的个性特质[1-3]。Peter J. Rentfrow 和Lewis R. Gosling通过构思精巧、工程浩大的调查,归纳出4种音乐风格偏好:复杂反思、强烈反叛、乐天传统、活力节律,并指出音乐选择反映并加强一个人的个性倾向和自我观,能揭示重要的人格特质。他们以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音乐偏好与大五人格之间关系如下:传统型音乐与外向性和宜人性正相关,与开放性负相关;深思和复杂音乐与开放性和宜人性正相关;叛逆型音乐与开放性和宜人性正相关;活力和节奏型音乐与外向性和宜人性正相关[1]。Stephen J. Dollinger发现外向性个体喜爱爵士乐,感觉寻求个体喜爱硬摇滚音乐,开放性个体偏爱非流行音乐[2]。以英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外向性个体喜爱流行音乐,开放性个体音乐喜爱类型广泛[4]。另有研究在英国和西班牙被试中发现开放性个体偏好复合型音乐(如爵士乐),外向性个体偏好硬摇滚音乐[5]。以日本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开放性个体偏好沉思型音乐,外向性个体偏好流行音乐[6]。以美国东南部大学的学生为被试发现了类似的关系,唯一的差别是活力和节奏型音乐与宜人性负相关[7]。以加拿大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喜爱叛逆型音乐的大学生在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上得分较低,而喜爱古典音乐的学生在开放性上得分较高[8]。因此,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个体会选择特定的音乐类型。另外一些研究侧重分析音乐偏好与生理唤醒之间的关系,发现重金属音乐爱好者比乡村音乐爱好者经验更高的静止唤醒(resting arousal),感觉寻求与各类摇滚音乐成正相关,而与温和及电影原声音乐成负相关,在冒险寻求和经验寻求上得分高的被试更喜欢民歌和古典音乐[2、9]。高唤起度音乐偏好(如重金属音乐、摇滚音乐、说唱乐)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外向特质如感觉寻求与冲动性[1]。
在国外有关音乐偏好与个性特质的研究风起云涌之际,国内有关音乐偏好与个性特质之间关联的实证研究相对平淡,只有少部分研究者尝试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如郭娜研究了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但其人格特征采用的是传统的艾森克人格量表[10]。张英民和解永菲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音乐活动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92.4%的大学生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并经常听音乐,大学生平均每天听音乐的时长为1~3小时,然而该研究并没有进行音乐偏好的探讨[11]。Rentfrow 和Gosling指出,要形成音乐偏好的一般理论,需要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开展研究[1]。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中个性与音乐偏好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了解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人们的音乐偏好与个性特质的关系,对此进行研究亦有助于音乐偏好一般理论的建构。
从以上文献分析可知,音乐偏好与个性特征之间存在关联,个体会选择和创造适合于自己个性特征的音乐环境。本研究旨在回答三个问题:1.具有某种个性特质的个体是否偏爱某种特定的音乐类型;2.何种类型的个性特征对音乐偏好具有特别的影响;3.音乐偏好与感觉寻求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通过以上的文献回顾可知大五人格特征、感觉寻求与音乐偏好存在关联,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外向性与高唤起度音乐(如重金属音乐、摇滚音乐、说唱乐)和流行音乐呈正相关;
假设2:宜人性与活力型和节奏型音乐及传统型音乐呈正相关;
假设3:开放性与深思型音乐(如爵士乐、古典音乐、歌剧)正相关;
假设4:高感觉寻求个体偏好高唤起音乐(如重金属音乐、摇滚音乐、说唱乐)。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某高校的93名大学生(男生40名,女生53名)为被试,所有被试均参加了一门音乐选修课程,本测试是获得课程学分的基本要求。采用整群测试,所有问卷当场分发当场回收。被试平均年龄为22.4岁。
(二)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快速自评量表
由Alan B. Shafer编制,共30个项目,每个项目由一对描述个性的两极形容词构成,如“外向-内向”“敷衍-尽责”。量表包含神经质(N)、外向性(E)、宜人性(A)、尽责性(C)、开放性(O)五个维度。量表内部Cronbacha系数为0.71。
2.音乐偏好调查问卷
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所熟悉的音乐类型,主要量表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郭娜所编制的音乐偏好量表,所选的音乐亚型共16种,分别是中国大陆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港台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欧美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音乐剧、中国传统民歌、中国民族器乐独奏、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中国传统戏曲(如京剧等)或曲艺、轻音乐、外国器乐独奏曲(钢琴、小提琴等)、交响乐或协奏曲、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歌剧、爵士乐和蓝调(BLUES)、说唱乐(R&B)、摇滚乐(重金属音乐)[10]。采用五点计分,并要求被试对某种音乐类型不熟悉时用0表示,目的是避免被试仅仅跳过某项音乐类型不作任何回答。不熟悉的音乐类型在数据处理时将作为缺失值。另外,为了避免被试对以上亚型不熟悉而导致测量偏差,本研究还参照了Finnas1987年编制的音乐偏好问卷[12]。
3.感觉寻求量表
采用Wang等修订的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量表[13]。该量表由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两个分量表组成,兴奋与冒险寻求分量表中的项目体现了中国大学生对许多冒险性运动及探险性活动的向往;而去抑制分量表中的项目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多变复杂的刺激的需求而不惜去违反社会常规。两个分量表各由 18 个项目组成,共 36 个项目。
(三)研究程序
将背景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音乐风格调查问卷和感觉寻求量表以随机顺序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施测完成后,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了排除数据来源、测量环境等的单一性可能会造成的变量间的人为共变。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Bartlett球度值为292.328,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说明矩阵不可能为单位矩阵;取样适当性KMO=.489,说明变量间相关程度很小。因此,可以判定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较小,各变量较好地独立。
(二)音乐类型主成分分析
被试报告每天听音乐的平均时间为2.1小时,其长度与美国大学生和英国青少年大致相同[14-15]。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6种音乐亚型进行分析。使用正交旋转方式,以特征根大于1作为提取主成分的标准。结果KMO=.68表明较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初始分析得到5个公因子,共解释68.71%的总变异。其中因素5包含唯一的一种音乐类型即音乐剧,室内乐和外国器乐独奏在两个公因子上载荷均大于.45且载荷接近,对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对这两种音乐类型大量被试(85.6%)表示不熟悉,将此两种音乐亚类删除,重新做主成分分析。结果KMO=.62,仍然得到5个公因子,能解释71.41%的总变异,见表1。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所有音乐偏好亚型划分为五大类,此五大类与Rentfrow和Gosling[1]的研究结果类似,分别命名为:中国传统音乐、敲击/嘻哈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歌剧。五个因子的Cronbacha系数分别为:.79、.71、.72、.65和.87。
表1 14种音乐亚型的主成分分析
注:*p<.05,**p<.001,下同,对男女音乐偏好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括号内表示标准差
表2给出了大学生音乐偏好的描述性数据,大学生最为偏好轻音乐,其次为港台流行音乐、欧美及大陆流行歌曲,最不喜欢的是室内乐和中国传统戏曲。有四种音乐类型的得分在中位数以下(音乐剧、中国传统戏曲、室内乐和歌剧),女生对中国传统民歌、中国民族器乐合奏、歌剧的评分显著高于男生,Cohen’sd值分别为.958、.953和.633。
表3 大五人格、感觉寻求与音乐偏好相关分析
从整体看(见表3),宜人性与中国传统音乐显著负相关(r=-.226,p<.05),与古典音乐呈显著负相关(r=-.303,p<.01),与音响变化清晰的、单纯的音乐呈显著负相关(r=-.272,p<.01);开放性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节奏感强的音乐、思想深刻的音乐及音响变化清晰的、单纯的音乐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212、.272、.263、.348、.209、.211);外向性与有明确表现内容的音乐呈显著负相关(r=-.206,p<.05);神经质与轻松、明快、活泼的的音乐呈显著负相关(r=-.227,p<.05);兴奋与冒险寻求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216、-.265,p<.05),与敲击/嘻哈乐正相关(r=.250,p<.05);去抑制与流行音乐、节奏感强的音乐、有明确表现内容的音乐、柔和、安静、舒缓的音乐及轻松、明快、活泼的的音乐均呈显著负相关;感觉寻求总分与流行音乐负相关(r=-0.22,p<0.05),与古典音乐负相关(r=-0.25,p<0.05)。人格的其它维度与音乐偏好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假设1、2、3、4均只得到部分证实。
(三)音乐偏好的性别差异分析
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在中国传统民歌、中国民族器乐独奏、歌剧上女生显著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音乐偏好外,在其他类型的音乐上,男女生音乐偏好无统计显著差异。
(四)大五人格、感觉寻求与音乐偏好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检验对中国大学生来说特定的人格特质是否能揭示音乐偏好。从研究结果来看,显著性相关主要存在于宜人性、开放性两个大五人格维度及感觉寻求的两个维度及总分上,类似已有研究的发现[7]。因此将分析集中于宜人性、开放性及感觉寻求上是合理的。进一步分析每种亚类的音乐类型与宜人性、开放性及感觉寻求的关系,表4给出了具体的相关系数:宜人性与中国民族器乐独奏、轻音乐及歌剧均呈负相关;开放性与偏好大陆流行歌曲、音乐剧、轻音乐、外国器乐独奏、室内乐均正相关;偏好摇滚乐、爵士乐和蓝调与兴奋冒险寻求及感觉寻求总分正相关,偏好交响乐或协奏乐与兴奋冒险寻求及感觉寻求总分负相关;偏好港台/欧美流行歌曲与去抑制负相关,与感觉寻求总分负相关。已有研究均发现外向性与积极向上的音乐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外向性与这类音乐(如流行乐)之间的正相关,但却发现了外向性与歌剧之间的负相关。这也许表明大尺度的人格维度和宽泛的音乐类型偏好的关联可能不是普遍的,相关主要表现在特定的人格维度与特定的音乐类型偏好上[1、7]。
表4 人格维度与不同亚型的音乐偏好相关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从研究结果看,中国大学生音乐偏好类型分为中国传统音乐、敲击/嘻哈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歌剧五大类,此五种音乐偏好类型划分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1]。有关大五人格与音乐偏好的关系,从分析上看,外向性与有明确表现内容的音乐呈显著负相关,未能发现外向性大五人格特质与高唤起度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与有关学者对日本、美国东南部学生和加拿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同[6-8],由此假设1未能得证。结果还发现宜人性与中国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及音响变化清晰的、单纯的音乐呈显著负相关,未发现宜人性与活力型和节奏型音乐之间的正相关,假设2部分得证。开放性个体偏好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节奏感强的音乐、思想深刻的音乐及音响变化清晰的、单纯的音乐,再次证实了开放性个体喜爱的音乐类型广泛[4],假设3得到证实。在感觉寻求上得分高的个体更不喜爱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而偏好高唤起音乐(敲击/嘻哈乐),结果支持了假设4,即高感觉寻求与高唤起度音乐(敲击/嘻哈乐)呈显著正相关,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巴西及日本都有类似的发现[1,6-8]。
与Rentfrow & Gosling[1]的结果不同,本研究中发现宜人性与传统型音乐(如轻音乐)负相关而不是正相关,并且外向型人格特质与特定的音乐偏好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Zweigenhaft亦没有发现大五人格的外向性维度与乐观传统型音乐的相关性。[7]这可能与中国大学生的群体音乐文化有关,受群体生活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流行音乐,然而具备宜人性特征的个体却并没有表现出对流行音乐的偏好,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也许在研究中人格的类型过于宽泛以至于难以发现相关性,这样,进一步研究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与特定的音乐类型之间的偏好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不同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音乐类型,并发现了不同的因子,而且往往没有报告特定的音乐类型的结果,因此将研究结果进行普遍化仍然是个问题。已有研究多采用主成分分析将亚类音乐类型整合为大类,然而此做法背后并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因此不同的研究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亦不足为奇。Rentfrow 和 Gosling及Zweigenhaft均发现活力型音乐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而在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的本研究中却未发现它们之间的正相关,另外他们均发现了强烈动感音乐与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而本研究没有发现任何大五人格维度与动感音乐的显著正相关[1、7]。正如表4所示,大部分相关均在开放性与流行音乐及传统音乐类型上。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扩展了有关的理论:第一,将音乐偏好与大五人格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第二,将更具体的音乐类型偏好与人格维度进行相关研究;第三,将研究拓展到当前在本领域多少有些被忽视的文化环境,即中国环境中。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大学生音乐偏好分为中国传统音乐、敲击/嘻哈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歌剧五大类。
2.宜人性与中国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及音响变化清晰的、单纯的音乐呈显著负相关。
3.开放性个体偏好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节奏感强的音乐、思想深刻的音乐及音响变化清晰的、单纯的音乐。
4.神经质与轻松、明快、活泼的音乐呈显著负相关。
5.兴奋与冒险寻求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均呈显著负相关,兴奋与冒险个体偏好敲击/嘻哈乐;去抑制与流行音乐、节奏感强的音乐、有明确表现内容的音乐、柔和、安静、舒缓的音乐及轻松、明快、活泼的的音乐均呈显著负相关,即个性叛逆的大学生不偏好以上音乐。在感觉寻求上得分高的个体越不喜爱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而偏好高唤起音乐(敲击/嘻哈乐)。
五、不足与研究展望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大学生大五人格及感觉寻求与音乐偏好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音乐偏好的关系与西方和日本大学生具有相似性,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下一步解决。情绪调节显然与音乐选择有关,或许情绪调节可能是音乐的一项重要功能,具有特定个性特质的个体或许会因为不同的需要而选择倾听不同的音乐来调节自我情绪,未来的研究需要对此进行细致的探讨。有研究已经指出音乐偏好与时间和情境有关[16-17],特定的时间或情境压力如何影响人们的音乐偏好,便成为需要深入的研究论题。Rentfrow和Gosling在文献回顾中指出音乐偏好可以用来表示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亦可以用来宣扬个体的人格特征[18],因而音乐偏好与流行文化可能存在相互影响。音乐偏好还可能会受到音乐本身的流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中大学生较为偏好流行音乐,可能和流行音乐本身比较容易获取、在各种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较多有关。如果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聆听不同的音乐,那么他们的偏好就可能产生变化。另外,使用大五人格这样比较宽泛的人格维度可能会难以发现更具体的与音乐偏好关联性较大的人格特质,Brown已经提出了musical neophilia这种个性特征的可能性[6]。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究。
最后,本研究使用自我报告法来测量大学生的音乐类型偏好,虽然这种方法在类似的研究中广为采用,但若采用更为直观的方法可能会获取更准确的数据,如可以直接列出音乐列表或音乐家的名字或直接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当然直接给出音乐家的名字或直接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也有不足之处,即无法判断被试是根据音乐旋律、音乐家本身还是音乐本身来做选择的。未来尝试一种更综合的方法或许能得到更明确的信息。
[1] RENTFROW P J, GOSLING S D. 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 examining 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3,84(6):1236-1256.
[2] DOLLINGER S J. Personality and music preference: extraversion and excitement seeking or openness to experience? [J]. Psychology of music, 1993(21): 73-77.
[3] SCHWARTZ K D, FOUTS G T. Music preferences, personality style,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of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3(32): 205- 213.
[4] RAWLINGS D, CIANCARELLI V. Music preference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J]. Psychology of music, 1997(25): 120-132.
[5] RAWLINGS D, BARRANTES I, VIDAL N, FURNHAM A. Personality and aesthetic preference in Spain and England: two studies relating sensation seeking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to liking for paintings and music[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0(14): 553-576.
[6] BROWN R A. Music preferences and personality among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47 (4): 259-268.
[7] ZWEIGENHAFT R L. A do re mi encore: a closer look at the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8(29): 45-55.
[8] GEORGE D, STICKLE K, RACHID F, WOPNFORD A.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ypes of music enjoyed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of those who listen[J]. Psychomusicology, 2007 (9): 32-56.
[9] LITLE P, ZUCKERMAN M. Sensation seeking and music preference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6(7): 575-577.
[10] 郭娜. 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4.
[11] 张英民,解永菲.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活动的调查与分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11): 1020-1023.
[12] FINNAS L. Do young people misjudge each other’s musical taste? [J]. Psychology of music, 1987, 15(2): 152-166.
[13] WANG W, WU Y X, PENG Z G, et al. Test of sensation seeking in a Chinese sampl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28): 169-179.
[14] MEHL M, PENNEBAKER J. The sounds of social life: a 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students’ daily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natural convers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4): 857-870.
[15] TARRANT M, NORTH A, HARGREAVES D. Social categorization, self-esteem, and the estimated musical preferences of mal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141): 565-581.
[16] HUNTER P G, SCHELLENBERG E G, SCHIMMACK U. Feelings and perceptions of happiness and sadness induced by music: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mixed emotions[J].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10(4): 47-56.
[18] RENTFROW P J, GOSLING S D. Message in a ballad: the role of music pre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17): 236-242.
[责任编辑 邱忠善]
Music Preferences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LIANG Feng-hua1,SU Qian-zhong2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2 Department of Music and Da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music preference and their personality nature, the present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nature, sensation seeking and music preferences of 93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greeable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classic music negatively; openness (to experi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pop music, classic music and drama positively; adventure seeking and experience seeking related with classic music negatively and sensation seeking related negatively with pop music and classic music. Results of the study lead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relationship of extraversion and high arousal music and pop music was positive, while studies us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s samples from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fou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greeableness wa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music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positive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extravers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vitality music, while among Chines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was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the need to explore both personality and music genres more specifically was proposed.
music preference; Big Five personality; sensation seeking
2016-07-28
江西省教改课题(JXJG-11-16-15)
梁凤华(1977-),女,湖北黄梅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E-mail:fenghua_annie@126.com
B842.5
A
1004-2237(2016)05-0100-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6.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