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商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寻职成功因素调查研究
2016-12-16陈晓萍阮鸿鹏张军
陈晓萍,阮鸿鹏,张军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工科院校商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寻职成功因素调查研究
陈晓萍,阮鸿鹏,张军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了解大学生就业意向以及寻职成功的影响因素能够为指导并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依据。对商科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求职意向主要集中在就业地区、就业单位与期望月薪等三个因素;寻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形象、个人能力、学业成绩以及所获专业证书状况等四个方面。
商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成功因素
当前,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了解大学生就业意向以及寻职成功的影响因素将会为指导并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依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某些独具特色的工科院校的理工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与其核心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商科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压力很大,就业率明显偏低。[1]工科院校中的商科专业毕业生如何提高寻职成功率这一问题受到明显关注,学者从就业意向所包含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韩佳从做人、做事、自我管理、职业心态四大方面评估了大学生的就业准备程度,认为就业准备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2]曹儒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就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就业成功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3]可见,就业意向直接关系到寻职成功与否。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索。通过探索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与寻职成功之间的规律,旨在为工科院校商科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改革与学科体系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此研究为商科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一些“选择性就业”方面的帮助,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采取恰当的措施缓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参考。
一、理论综述
为实现当前未就业人员的更好就业,早期的就业指导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寻职建议。职业匹配理论强调个人的所具有的特性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职业兴趣理论则认为个人在选择职业时,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能够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增大工作绩效。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会影响后一个阶段的职业发展情况,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需要相应的职业指导。职业锚理论认为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时,要与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
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为指导个体成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然而在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必须结合现代大学生就业特征,才能更好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所学专业、生源地、性别和所在院校等不同,对其所学专业与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关系的认识就会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就业意向不同。[4]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职业类型、就业地域、职业专业取向与大学生择业意向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水平在性别和专业上都没有差异,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水平在自我认识、自我信心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城乡差异,择业计划的确立存在城乡差异。[6]李晓华等的研究发现,三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自我效能感不足,在职业决策时目标模糊,自我认知不清,焦虑情绪明显等现象。提出高校应引导毕业生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悦纳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进行归因训练;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促进他们就业。[7]秦铭阳等则发现招聘形式、就业政策、就业心态、薪资期望及工作的偏向性均能影响就业选择并导致就业意向的改变。认为高校应广泛邀请用人单位,举办“精益求精”的校内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促进大学生就业。[8]另外,张忠明的研究表明生源地域和生源类型的差异对大学生的择业地意愿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而且“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大学生择业地的意愿选择,薪酬的期望对大学生择业地意愿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正在逐渐降低,更加重视的是个人的长远发展环境。[9]
在对相关学者研究内容[10-11]进行梳理时发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就业意向可概括为几大特征:(1)就业意向与专业相关;(2)去“北上广”意愿较高;(3)就业期望高,国企和事业单位依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4)职业的发展潜力和工作的稳定性是就业考虑时最主要的因素,收入并不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5)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肖辉认为大学毕业生数量众多、自身能力不足和就业期望过高是当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而缺乏工作经验、社会关系和求职技巧则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三大因素。[12]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意向受到国家政策、学校就业指导、专业选择、生源地、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高校就业指导形式的改变,专业设置的调整,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等可以促进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然而现有研究没有深入到特定类型院校对新兴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这一方面使得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尚有不能充分理解的地方,另一方面对于相关类型大学生就业指导也缺乏有关的理论依据。因此,本文基于工科院校商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寻职成功因素的研究,以此丰富我国关于工科传统院校中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提出相应的就业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早日实现就业。基于此,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寻职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最终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为76.7%。
本问卷设计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样本背景等基本信息的了解;第二部分围绕大学生就业意向展开相应的调查;第三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寻职成功情况;第四部分主要对样本个体特征进行采集。基于便利性的原则,研究对象选择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经济管理系的五个专业的大四学生,样本人口学特征如表1。
表1 研究对象来源表
(二)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软件选择SPSS19.0。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1.就业首选地区是中部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
就本次调查而言,与预期的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地区情况相反,如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逐渐由“北上广”等一线沿海大城市转向二线城市及中部地区。41.74%的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区是中部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9.57%的毕业生亦考虑去普通的市县城市工作,只有26.96%的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区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另外,20%的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区是自己的家乡城镇,希望服务于家乡的企业,发展家乡的经济。还有1.74%的学生愿意去一些偏远地区,参加西部支教,支援西部大开发等工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1)宏观环境的影响:一线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薪资水平低,房价高,落户难,买房不易,生存成本高;二三线城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大量企业,人才需求量增加,具有平台高、工作机会多、晋升空间大、生活成本低等优势。
(2)本科院校的地理位置。毕业生就业时往往以所在院校所处位置为中心,在周边地区就业,跨地区就业的比例仍占少数,人才流动趋势不明显。此次调查地点是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长三角地区,因此多数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区是安徽省内或周边省市,如马鞍山、芜湖、安庆、合肥等二三线城市,较少数者选择距离较远的一线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3)大学生生源地来源。虽然此次问卷调查未涉及到生源地的情况,但据了解,该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安徽省内,省外生源较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毕业生选择去外省工作的可能性较小,除了回家乡工作的人群外,省内毕业生的首选地区仍主要是中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马鞍山、芜湖、合肥等。
2.就业首选单位仍是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本次调查中,毕业生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情况不一,具体如表2所示。对于就业单位倾向不均衡的矛盾,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1)工作岗位的稳定性。一般认为,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员流动率低,受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影响较小,工作岗位稳定。因此,毕业生大都希望能进入此类单位工作。
(2)专业设置的需求。研究对象是商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皆是经济管理知识,技术性基础较差,毕业后就业单位主要是大中型企业、金融证劵机构、大中专院校、政府与事业单位等机构。因此,相对于其它单位,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福利待遇。从中国目前各单位的福利待遇来说,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薪资福利都是较好的。
表2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情况
3.就业渠道趋于多样化
本次调查的毕业生主要通过校内招聘会(60%)和网上招聘(54.78%),运用社会关系(33.04%),社会实践(17.39%),公务员考试(22%)等途径获得一份就业机会。就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已趋于多样化,这是由于:
(1)就业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是学校招聘会主要面对的对象,各大高校正是通过每年如期举办的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向社会输送人才。
(2)网络平台的实用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可以第一时间在网上了解企业的最新招聘信息,毕业生选择的范围比较广,就业选择机会多。另外,可直接通过网络知道是否录用并进行面试,节省了面试时间,提高了求职效率。
(3)人际关系的广泛性。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或兼职实习,无形中可能给自己创造一份工作机会。家庭的社会关系合理利用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薪资期望水平较低
在对期望月薪水平的调查中,44.35%的学生期望刚就业时的月薪为2 001~2 500元,40.87%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 500~3 000元。然而根据最新的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13]可知,在本科毕业生薪酬最高的前100所大学中,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五年薪酬达到每月12 807元,而最后一名北京印刷学院的毕业生月薪也有6 958元,对于此类情况,报告显示毕业生取得高薪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大学是否是一本以上名校;二是大学所在城市是否是一二线城市;三是所学的专业是否是热门的高薪就业专业。因此,就本次研究对象而言,毕业生的期望月薪相对较低。但相对于薪资要求,60%的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以后的发展前景。
(二)大学生寻职成功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已有55.65%的学生已经确定工作了,而44.35%的学生尚未求职成功。
1.就业指导很重要
本次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很重要,并且接近55%的学生希望学校在大三、大四时开设就业指导课。对于已确认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65.63%的认为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比较重要,其中53.12%最希望学校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开展就业指导课;在未确定工作的学生中,70.58%的学生也认为就业指导比较重要,54.90%的学生更希望学校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开展就业指导课,也有46.08%的学生希望大一、大二时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高校设置就业指导课非常适合现在本科生的职业要求,在恰当的时间内,大学生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能够增加其对就业的认识与个人能力,有效降低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的压力;能够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端正大学生就业态度。
2.职业定位与发展目标明确有利于就业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7.83%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尽管有可能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无奈选择,63.48%的学生仍会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12.17%的学生选择继续考研深造,争取学习更多的知识;8.7%的学生选择自己创业,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情况都有一个很清晰的规划。在已确认工作的学生中62.5%的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目标都比较明确;而在未确认工作的学生中50.98%的学生具有比较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大学生涯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有助于寻职成功。
3. 个人能力强、形象好、专业证书多、学业成绩好是寻职成功的关键因素
该校商科专业超过60%的学生无论是专业课知识还是基础课知识学业成绩均良好,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90%的学生无论是专业课成绩还是基础课成绩都达到了良及以上;而未就业者,约74%的学生学业成绩达到良及以上的成绩。另外,超过95%的人都已拿到英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证书,英语水平已达到国家四级,计算机能力已达到国家二级,他们均认为专业证书于寻职成功很重要。因此,除了实践经验外,等级证书和学业成绩更能展现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对促进寻职成功具有重大的作用。另外,在商科专业学生的能力、态度及认识态度的自评结果中可知,他们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善于沟通交流,注重团队合作,具有较高的团队合作精神(平均分均超过7分),但创新意识和勇气略显不足(仅6.3分)。因此,在已确认工作的大学生中54.69%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个人能力强,29.69%的是觉得自己的学业成绩好,只有7.81%的学生是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好。相比之下,在未确认工作的学生中只有45%的毕业生生认为自身能力强,25.49%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学业成绩好,15.68%的学生则认为家庭条件好。同时,42.61%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形象好亦有利于寻职成功。个人能力强和学业成绩优等对于寻职成功是非常有优势的,好的家庭条件或许能够在求职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而想继续在单位工作就必须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个人能力强、形象好、专业证书多、学业成绩好被多数毕业生认为是寻职成功的有利要素。
4.就业压力大,困扰因素多
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次研究对象是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在应聘过程中,毕业院校的类别(一本、二本、三本)、实践经验及应聘技巧、学校名气和地位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困扰因素;使得大学生在寻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其中缺少工作经验、岗位竞争压力过大、所学知识不能与岗位需求匹配三点因素的影响最大。
四、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一要正视现实,调整观念。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现在一些大学毕业生往往不能面对现实,就业期望过高,就业选择首先考虑的是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中小企业,容易导致就业市场上的“就业难”和“”招聘难“的现象同时出现。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遇到不少的挫折,导致他们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就业心态。可见,正确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理性择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另外,在求职过程中不管我们面临了多少挫折,都不能气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为下次求职做好准备。同时,大学生应树立主动竞争、多渠道就业的观念,降低就业的心理预期度,调整就业心态,要相信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积极就业。
二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是个体内在修养的综合体现,身体素质是个人外在优势的最好表现,两者都是用人单位聘用与否的依据。另外,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是根基。大学生应当掌握基础性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要懂得过分的“谦虚”不再受人推崇,只能埋没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才能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形势的严峻也凸显出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往往都是快毕业了,才开始意识到要为未来做出规划。因此,高校就有必要进行全程的或半程的就业指导,这不仅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也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据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得到就业心理辅导,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过分看重初次就业的重要性,经受些许波折之后,就难以适应,出现消极等待、观望、害怕竞争等现象。高校应定期开展一定的心理教育活动或专题报告会议等,教育毕业生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在校期间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三)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明确自己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责任,及时掌握宏观就业环境和学校培养人才的情况,并进行有效的信息回馈。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就业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称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才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因此政府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认真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规范及协调工作。一方面,政府要从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多吸纳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创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用人单位要科学招聘
用人单位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能只看重短期利益而不录用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把吸纳大学毕业生作为发展的契机,通过不断吸纳新鲜力量为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做准备。用人单位要扩大选择的范围,目光不能只局限一地,造成地区差异。用人单位应摒弃不科学的择才标准,努力做到树立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要优化用人环境,给予毕业生适当的上升空间,从而达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1]NTES.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DB/OL].http://daxue.163.com/14/0610/10/9UCEQ52G00913J5O_all.html.
[2]韩佳.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因素[J].劳动保障世界,2013(12):29.
[3]曹儒,江波,林岩.大学生就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8):57-60.
[4]王天营,王惠惠,苏雨芹,等.大学生就业意向与专业相关性探讨——基于两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4):92-97.
[5]李小霞.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1):105-107.
[6]吴彩霞.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相关研究[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6-37.
[7]李晓华,兰青,何文静.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意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J].对外经贸,2014(3):152-154.
[8]秦铭阳,王璐,涂玲,刘嘉琪.大学生就业意向与最终就业选择情况对比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4(11):129,181.
[9]张忠明.大学生择业地意愿选择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杭州高校的调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2.
[10]赵丽梅,杨洋,陈雨思.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以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为例[J]. 经营管理者,2014(9):125.
[11]张格,乔丹,翁肩未,等.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基于北京四所高校的调查[J].东方企业文化,2013(3):266-268.
[12]肖辉.大学生就业意向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以厦门地区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27-131.
[13]NTES.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DB/OL].http://edu.163.com/15/0428/14/AO9UO15E00294MP6.html.
(责任编辑 汪继友)
A Study on Business Major Graduates’ Occupation Intentions and Success Factors of Job-Seeking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CHEN Xiao-ping, RUAN Hong-peng, ZHANG Jun
(School of Busines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Anhui, China)
Low employment rate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a focus in all sectors of society. Learning about their occupation intentions and success factors in job-seeking can provid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Surveys of business majors show that the orientation mainly lies in regions, enterprises and expected salaries;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getting a job include images, abilities, grades and certificates.
business major; graduate; occupation intention; success factor
2015-11-15
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项目(2014110)
陈晓萍(1992-),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阮鸿鹏(1991-),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 军(1973-),女,安徽桐城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
G647.38
A
1671-9247(2016)02-0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