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开新 向上向善用质量提升助推城市建设全面发展
2016-12-16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文/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 婧
承古开新 向上向善用质量提升助推城市建设全面发展
■文/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李 婧
自2014年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在国家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积极开展创建工作,践行“抓质量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务必强质量”的先进理念,把“质量成就未来”作为城市的不懈追求,大力弘扬“承古开新,向上向善”的西安质量精神,紧扣“五大质量”,突出“六大机制”,抓质量管理,保质量安全,强质量基础,重质量惠民,把质量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2014年荣获“全国质量魅力城市”称号。2015年9月全面完成创建任务,并顺利通过了陕西省政府组织的预验收。
我们在创建过程中,紧紧围绕国家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各项目标要求,立足西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大质量意识,坚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以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二是以质量引领和创新为灵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紧贴城市发展实际,以多方共治引领城市质量前行;四是注重质量发展与民生工程相结合,让质量创造市民幸福生活。
持续筑牢“抓质量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务必强质量”的核心理念
自2010年我市开始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质量”二字上下功夫,提出“抓质量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务必强质量”,明确了质量与城市发展的逻辑关系,表明了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指明了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这个理念的提出,得到国家质检总局领导和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认可,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强的号召力,现在已经融入和落实到全市工作谋划、政策制定、产业布局、民生改善、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成为西安城市质量的核心理念,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一是搞好顶层设计。今年,我们制定并颁布了首部《西安市质量发展规划(2015—2020年)》,并将其纳入西安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二是突出立法先行。近两年先后颁布了《西安市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西安市关于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2012-2020年)意见》、《关于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等规章制度,正在审核修改中的《西安市质量促进办法》,从制度上明确了企业和政府等五方主体的质量促进权利、责任和义务,强化了制度约束。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去年以来,开展了西安城市质量竞争力分析、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研究、市民质量满意度及顾客满意度调查等,并不断完善相关评价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和理论支撑。四是优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三级联创”机制,开展质量强市先进区县、质量兴省先进区县、质量强市示范区县争创活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典型示范引领机制,培育打造了市级示范点25个,区县级示范点51个,覆盖到十多个领域;建立质量工作考核、奖励机制,推动各行各业落实质量发展责任,使各项机制落到实处。五是促进质量教育。让质量教育进校园上课本,突出“蓝领质量教育”,与7所院校共建质量教育培训基地;提升领导“质量素质”,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举办质量管理高级研修班和培训讲座,培养领军质量人才;开设质量大讲堂,邀请国务院参事、知名专家教授讲解质量知识,广泛传播质量文化。
以质量型增长为支撑持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我们坚持以质量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品位。一是以质量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以西电、西航、陕重汽、陕鼓、法士特等数十家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一批西安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走在了同领域国内的前列。西飞、陕鼓、西电集团等企业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我市已成为国家重要的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重型载重汽车等产品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西安科技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目前已在智能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能源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二是以质量提升城市品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近年来,以旅游文化产业为抓手打造古都品牌,积极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出台旅游专项奖励政策,使西安成为国内外众多游客的首选之地。注重以内涵创文化品牌,高标准实施顺城巷改造和南门地区综合改造,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大示范工程,成为美丽西安的新名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仿古入城式成为国家级的迎宾盛典。以户县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产品以独特艺术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入选中国梦公益广告,为“中国梦”代言,出现在国内各大城市的街头。
以群众性质量创新力量不断推动质量共治
我市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西飞等军工领域尝试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活动,鼓励生产一线的员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素质和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其经验逐步向全市生产型企业推广,在全市广泛开展并坚持了37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对此支持和服务引导,印发《西安市关于进一步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见》、《西安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改进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为QC这样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助力。市级相关部门在各自领域大力推广QC活动,现在有百余家企业参加的全市QC优秀成果发布表彰会,成为我市每年一度的“质量运动会”。目前,全市企业常年活跃在生产经营一线的QC小组已有23000多个,10万余人。仅2014年,全市3869个QC小组提出合理化建议8854条,成果率达到93%,创造经济效益1.24亿元,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和高度重视,QC小组活动的广泛开展,已经成为我市质量发展的工作亮点,持续发挥着作用。
以质量惠民工程为重点保障城市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企业承办”的模式,重点打造以“放心早餐”为代表的一批民生工程,努力改善和提升市民幸福生活指数。紧紧抓住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契机,按照“四化”(品种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要求,坚持管理“六统一”(用统一的管理促经营,用统一的标识防假冒,用统一的采购保质量,用统一的生产严标准,用统一的配送保新鲜,用统一的价格惠市民),坚持采购“五必须”(原辅料厂家必须主体合法,采购产品必须名优,票证索取必须齐全,质量保证必须上乘,时效必须严格控制),坚持产品“四不用”(不用防腐剂,保证产品零库存,生产、销售周期严格控制在24小时以内;不用色素,原汁原味,确保食品本来面目;不用芡粉,粥品粘稠浓香自然;不用甜蜜素,甜品只用蔗糖)等严格标准生产的“放心馒头”、“放心粮油”、“放心豆制品”等放心食品品牌平均市场占有率超过70%,已成为我市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和一大亮点,吸引了全国300多个城市前来学习取经,现在有1100多个放心早餐网点已覆盖所有市辖区,每天为50多万市民带来方便实惠。此外,这些年,我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举全市之力实施了一大批质量提升工程。治污减霾工程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1月—11月共收获242个蓝天,较去年同期增加49天;实施渭河三年变清行动计划、大水大绿工程、“八水润西安”工程、秦岭北麓旅游生态保护工程,抓住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机,增加多个休闲公园,市民最直接的感受是天蓝了,空气好了;住房保障工程使市民住房舒心,我市已连续四年荣获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第一名;实施公交、出租、地铁与公共自行车“四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极大地便利市民出行。开通西北地区首个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中心(96333),电梯困人平均救援速度在全省以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这些民生工程极大改善了群众“吃、住、行、用、娱”等方面的质量需求,提升了生活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