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基地轮转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探索
2016-12-16丁振明郑立羽
丁振明,郑立羽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福建福州350108)
实习基地轮转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探索
丁振明,郑立羽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福建福州350108)
探讨实习基地轮转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评估该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课程实践与基地项目的相互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促进专业情感的体验。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轮转法;课程设计;督导分享
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可以分为理论、实验、实务三个部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更多注重理论和实验,主要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思想、医务社会工作等课程。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政策以后,社会工作者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必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过渡期[1]。2012年社会工作系全体专业教师经过多次研究探讨,对2002年制定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修改,重新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四年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版)。该方案增加了《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并采取以实习基地轮转法为主导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实战经验,增强学生就业的工作能力。
一、以实习基地轮转法为主导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设计
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社会工作者考试教材社会工作实务(初级)》,该课程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计54学时,包含9学时理论课,45学时实践课。该课程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增加学生实务经验为目的而开设,理论课主要讲授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等服务流程,该内容是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2]。实践课主要运用实习基地轮转法,即安排大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社区和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见习和实践。见习和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并积极配合实习单位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由于大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以观察法和日志法为主。整个实践过程由专业教师全程督导,并定期召开督导分享会、布置作业。实习基地轮转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可更直观地观摩和接触社会工作实务在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具体操作和运用,并且能够及时与专业教师沟通和互动,从而提高该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实习基地轮转法的具体运用
(一)实习基地轮转法的实践教学设计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历经15年的发展,已经和几十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包括社区、民政机构、社工机构等。每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负责3~5个实习基地的联络和共建。由于每个实习基地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一般控制在10人以内为宜,我校每届招收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90人可分为9个自然组,由6位专业教师运用实习基地轮转法带教完成。每位教师从各自联络的实习基地中筛选出2~3个适合开展该课程实践环节的基地,每2位老师带领3组学生到所筛选基地见习。实践次数为9次,每次4学时,合计36学时;另外专业教师召开3次实习督导会议,每次3学时,合计9学时,总计学时数为45学时。
(二)课程实践与实习基地项目相结合
实习单位开展的社会工作项目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力支持。我校学生到实习单位不仅能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实践项目,而且能与实习单位的社会工作项目相结合,配合他们共同完成项目,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1.实习基地认知。实习基地主要分为两类:社区与民政福利机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继家庭之后被认为最富有归属感的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人类群居的习惯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是推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单位[3]。社区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实务领域。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首先必须对社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民政福利机构是指由政府以行政体制直接提供服务的各类公办、民办服务机构。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民政机构包括489个社会福利院、237个养老院、732个儿童福利机构、202个精神病人福利院、32 215个城乡敬老院。这些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属于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4]。随着社会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这些机构已经认识到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是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这些机构成了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对这些民政机构的性质、目标、资金来源、组织架构、工作方法、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机构推出的最新服务准则和工作方法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服务对象认知。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是指由于身体、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原因而陷入困境并且需要得到帮助的个人或群体[3],包括妇女、儿童、青少年、老人、流浪汉、残疾人以及灾民等。社会工作学生对这些人群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教材、影音资料,并没有真实地接触过类似的人群。因此,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亲身经历和接触这些人群,感受这些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只有真正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需求才有可能设计出可行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观察服务对象必须掌握如下资料和信息:(1)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包括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常见疾病和主要生理障碍等身体健康状况指标;服务对象的智商、注意力、情绪、心理障碍等心理健康状况指标;服务对象的一般社会关系、经济水平、保障情况、社会地位、社会处境等社会生存状况指标。(2)观察和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要求描述服务对象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参考资料分析服务对象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以及至今未能妥善解决该问题的原因;了解服务对象针对该问题是否尝试过解决以及结果如何;最后思考解决该问题可以利用哪些资源以及帮助服务对象的具体工作方案。
3.参与实习基地项目。《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涵盖了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各个领域。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到福州某精神康复疗养院开展实习,将福州某精神康复疗养院的精神康复项目与学生课程实习结合起来。该院有300多名住院精神病患者,但只有一名社工,人力资源相当有限,因此只能安排每周一次康复活动。我校社工学生进驻该院实习,结合原有的康复活动,配合疗养院社工的工作,将原有康复项目扩展为每周一次小组工作活动、三次个案服务,并且为该院精神病患者接受社工服务的情况建档归类。实习结束后得到了该院领导的肯定,并希望我校师生能够与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三)督导机制构建
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环节,我国社会工作实习的现实处境使得实习督导一直处于滞后阶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质量[5]。《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实践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轮转引入社会工作督导,开展价值反思、社会工作坊等创新性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迁移和运用,使课堂教学与基地实习形成互补,协助学生将知识与经验相结合并进行反思[6]。《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最后一个环节便是督导分享,学生通过实习基地轮转法了解社会工作各个领域的实务工作流程之后,便需要督导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该课程设计了3次的督导分享会议,包括服务机构观察的督导分享、服务对象认识的督导分享、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总结分享。
1.服务机构观察的督导分享。学生完成“社区认识”“民政福利机构认识”的实践内容之后,负责带队的专业教师必须在实验室里和所带领的学生一起分享观察的内容、见习的感受和体会,并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所看到的各种现象。
2.服务对象认识的督导分享。学生完成“服务对象认识”的实践内容之后,负责带队的专业教师必须在实验室里和所带领的学生一起分享观察到的服务对象情况,探讨服务对象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帮助服务对象的对策,研究具体的服务方案,社会工作者应该扮演哪些角色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和发挥应有的作用[7]。
3.《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总结分享。《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理论、实务、督导分享等环节全部结束之后,由负责带队的专业教师为所带领的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分享,包括引导学生回顾整门课程的实务过程、体会在实务过程中的感受、分享实务结束后的收获、分析该课程对社会工作其他课程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的影响。
三、实习基地轮转法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运用的教学效果评价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系统掌握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和目标,了解实习的形式与内容,明确社会工作实习中的角色与责任,从而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效果。
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我系2013年开始运用实习基地轮转法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实习基地共选取15个符合课程要求的社区或机构,每个学生平均到3个基地轮转,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我校2012级社会工作学生人数为64人,教务处官网课程评价系统统计的学生评分为:最高分94.25分,最低分82.25分,平均分91.76分,有效评价人数64人。学院运用教务处课程评价表(纸质版)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最高分为100,最低分为93,平均分为97.2。学生对于实习基地轮转法的应用比较认可,认为可以了解自身在实习中的角色和责任,了解实习的形式、内容和具体过程,并学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服务。
(一)实习基地轮转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在实习基地轮转过程中借助教师提供的专业资料,遵循教师在理论课堂上设计的专业活动流程和规范,积极思考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寻求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温习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二)实习基地轮转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1.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基地轮转实习能够接触不同的服务人群,了解不同人群的真实需求,从而掌握不同人群急需解决的问题。
2.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理论课堂属于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而实习基地轮转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从实践当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以及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究服务对象的生活背景,制定符合服务对象的服务方案,自主地寻找专业书籍和专业教师的帮助,不断地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方案执行能力。实习基地轮转法要求学生学会设计一份符合服务对象真实需求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理论课虽提供了需求方案的设计,但是缺乏实践平台供学生去执行方案,无法反思方案的可行性。实习基地轮转法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一平台,践行方案执行效果,并不断地从实践当中改良现有方案,积累更多的实务经验,提高工作技巧。
(三)实习基地轮转法有助于增进学生的专业情感
实习基地轮转法以真实、形象、互动的方式进行社会工作服务,学生容易融入到实践情境中,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理念设计出符合服务对象的服务方案,并用该服务方案解决了服务对象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信心,促进了学生专业情感的发展。
(四)实习基地轮转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实习基地轮转法对社会工作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熟悉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开展实践服务的能力;不仅需要根据课本知识进行答疑解惑,还要能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理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督导[6]。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1]丁振明.探索“小组工作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操作[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20-23.
[2]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福建医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G].福建医科大学,2013:154.
[3]史柏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412.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5]姚进忠.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本土建构——批判教育学理念的引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3):35.
[6]郑立羽.以服务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45-48.
[7]丁振明.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三维模式中的角色定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21-24.
(编辑:马川建)
2015-05-12
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JA12171S)
丁振明(1981-),男,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C916.2
A
1009-4784(2016)02-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