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
——以福建省为例

2016-12-16

关键词:障碍因素福建省驱动

林 迎 星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
——以福建省为例

林 迎 星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加快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我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的基础上,以区域创新体系分析框架为依据,以福建省为例,从创新活动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活动主体之间联系、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联系和创新网络等5个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福建省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区域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选题已经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1-4]。但较少从障碍因素角度探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笔者基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分析,以区域创新体系分析框架为依据,以福建省为例,探析新形势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一、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

未来几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此,中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显然,区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载体和着力点,因此,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区域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新形势,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世界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但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因此,中国经济处在新常态是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重要判断,相比于过去30年的发展而言,具有如下3个明显特征:(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中国新经济的出现。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新经济”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新经济的核心技术基础包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传感感应技术等。当前中国新经济已经从技术变革层面拓展到企业运行、产业融合、社会生活、人类交往等各个维度,正在展现出它推动产业融合、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变迁进步的巨大能量。

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分析

本文所说的新形势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是指新形势下阻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正常进行的因素,是新形势下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利因素。显然,在新形势下,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定会面临许多障碍因素。依据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依据一个区域创新体系的状况,可以比较系统、科学地确定一个区域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要面临的障碍因素。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创新活动主体(参与主体)与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由区域创新活动主体和区域创新环境两个部分构成[5]。在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式中,企业处于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的中心位置,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创新活动主体之间以及其他创新活动主体之间都存在着互动关系,但这些互动关系受到一个区域特定的创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来看,新形势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可以分为区域创新活动主体的障碍因素与区域创新环境的障碍因素。同时,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既有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也有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形成互动关系和创新网络。因此,从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来看,新形势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还可以分为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联系的障碍因素、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联系的障碍因素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的障碍因素。

以福建省为例,依据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新形势下福建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

1.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方面。区域创新活动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与地方政府,可以从区域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状况辨析出新形势下区域创新活动主体的障碍因素。在新形势下,目前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截至2016年7月,福建省89.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4.2%的研发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5.7%的省级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6]。由此可见,福建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但由于受观念、规模、产权关系等因素影响,目前福建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仍偏少。(2)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总体偏少。目前,福建省只有1所985高校和2所211高校,且国家级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全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占全国总数不到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只占7.9%[6]。由于福建省全国知名和有影响力的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机构和重点学科较少,因此能够争取到的国家乃至国际重大科研项目也较少。(3)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较低。虽然目前福建省科技中介机构众多、队伍庞大,但发展不平衡,创业类、市场类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现代咨询产业、现代科技服务业尚未形成,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规模小、资源分散、人员素质低、服务效率低、服务意识不强,特别是品牌效应较低。(4)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同时需要市场和政府两个引擎,缺一不可。地方政府不仅是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两大引擎之一。目前,由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分割”问题仍然存在,造成福建省有限的科技资源存在配置分散、重复和浪费等现象。另外,由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也使消极腐败现象在福建省的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福建省各级政府机关的作风和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福建省创新环境方面。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区域政治法律因素、区域经济因素、区域社会文化因素和区域科学技术因素,可以概括为区域创新硬环境和区域创新软环境两个方面。目前,福建省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但创新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如公共实验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设施较少。同时,福建省各地普遍比较重视区域创新硬环境的建设,而对区域创新软环境的改善则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1)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不到位。依据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地方政府对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促进活动主要是激励、协调和服务,但目前福建省各级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还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一方面,政策环境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目前,福建省许多地方政府创新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但执行不到位,如部分地方政府执行能力与效率不高,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无法对区域创新给予有力地调节、支持与激励。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福建省各地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效力方面差异明显,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2)创新与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目前,福建省整体创新与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受传统文化与福建区域文化特殊性影响明显。如受传统文化影响,重结果而轻过程、求稳怕变、小富即安等观念较为明显;受福建区域文化特殊性影响,由于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特征上的双重相对封闭性,福建区域文化逐渐形成了呈碎状割据的文化形态,尤其是方言与民俗较为复杂。上述制约因素不利于创新与创业文化传播。同时,由于当前福建省各级政府在创新与创业宣传上的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不利于形成浓厚的创新与创业的文化氛围。

3.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之间联系方面。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包括企业与企业的联系、企业与其他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就联系的内容来说,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主要存在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区域创新实践及其理论研究表明,企业在区域内的地理聚集形成的企业集群及其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加强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的状况了解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据笔者调研统计,目前,福建省工业产业集聚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有69个,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其中,年工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的有15个,总产值规模约300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在21~100亿元的有37个,总产值规模约1800亿元;年工业产值在2~20亿元的有17个,总产值规模约200亿元。产业集群所涉及的工业企业约3.6万家,吸纳就业人员超过210万人。福建省的产业集群大多数属于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较少。同时,福建省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三地。可见,福建省产业集群较少且分布不均,同时创新型产业集群比例偏低。可见,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之间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4.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联系方面。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联系侧重表现在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区域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目前,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还未普遍应用于福建区域内企业,企业对福建区域内创新平台的依赖也不明显。因此,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尚未形成。

5.福建省创新网络方面。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既可能是有正式经济合约、合作的经济网络,也可能是非正式联系、交流的社会网络。根据创新理论研究可知,区域创新网络不仅对区域创新活动主体的合作创新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区域创新活动主体的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可见,在新形势下,目前福建省区域创新网络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由于在管理体制上分为经济、科技、教育三大板块,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制约下自成体系,福建省产、学、研密切合作缺乏内在动力,其产、学、研结合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合作数量有限、效果不佳;同时,福建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福建省区域内技术转移(推广)机构、培训机构、顾问(咨询)机构、贸易联盟、风险投资机构等联系不够紧密。因此,目前福建省区域内创新活动主体的经济网络不密切,其社会网络也不牢固,区域内各创新活动主体未能形成互相依存的协同关系,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三、福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障碍的解决对策

针对新形势下福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因素,福建省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解决,以加快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方面。针对新形势下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存在的障碍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整合内部资源,加强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建设;加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这些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挥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优势。(2)增加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通过进一步深化福建省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福建省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健全创新科研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闽从事创新研究,加快福建省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建设一流学科;同时,加快福建省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方向,强化公益类科研机构和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的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提高各类科研院所的活力。公益类科研机构和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重点应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等方面。(3)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应进一步促进创业类、市场类中介机构发展,鼓励现代咨询产业、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培育自身品牌,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做大、做强。(4)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应妥善解决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分割”的问题,避免科技资源重复配置,促进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加大反腐败力度,强化福建省各级政府机关的作风和效能建设。

2.福建省创新环境方面。一方面,针对福建省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区域(县域)公共试验站,建立中小企业的研发平台。通过设立区域(县域)公共试验站,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创新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并实现区域(县域)科技资源共享的目的,各级政府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予以重视。(2)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创新活动的质量。重点实验室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实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创新活动的质量。目前,福建省重点实验室较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0家)且分布不均(集中在福州、厦门),应逐步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提高创新活动的质量。(3)加强科研中试基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与重点实验室相似,目前福建省科研中试基地量少且分布不均(集中在福州),应进一步加强对科研中试基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有效推进科研中试基地建设和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4)加大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保证科技图书的馆藏与借阅。目前,福建省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购书资金不足、藏书质量不高以及实用科技图书少等问题。因此,福建省应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保证图书馆能及时收藏最新的科技图书并向公众提供借阅服务。另一方面,针对福建省创新软环境不完善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规范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除了完善地方政府创新政策体系和加强创新政策的执行力度外,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切落实。(2)营造浓厚的创新与创业的文化氛围。当前福建省各级政府要努力保持创新与创业宣传的连续性,针对传统文化和福建区域文化特殊性等制约因素,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创新与创业的精神;着力于克服方言与民俗复杂性等问题,普及普通话和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大力提倡闽商精神,以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创新与创业的文化氛围。

3.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之间联系方面。针对新形势下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之间联系存在的障碍因素,应着力于培育具有福建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福建省要大力提倡弹性生产方式,推动福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鼓励企业本地根植和区域文化嵌入,构建福建本地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其中,福建省企业本地根植的表现就是福建省企业的经济活动深深嵌入福建本地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融入当地区域文化,逐步形成福建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要努力引导现有的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含量,鼓励相关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依靠科技创新,使传统产业通过拥抱新经济而获得新的“加速器”,使以制造业为主的福建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尽快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

4.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联系方面。针对新形势下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联系存在的障碍因素,应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普遍应用于福建区域内企业,激励企业充分利用福建区域内的创新平台开展创新活动,实现福建省创新活动主体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5.福建省创新网络方面。针对新形势下福建省创新网络存在的障碍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推动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加强联系,提升福建产、学、研合作的效果;(2)加强企业与区域内技术转移(推广)机构、培训机构、顾问(咨询)机构、贸易联盟、风险投资机构等的联系,鼓励福建企业与区域内其他创新活动主体展开互动合作;(3)促进区域内各创新活动主体形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推动福建区域内创新活动主体形成紧密、牢固的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

[1]屠凤娜.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4(4):13-16.

[2]温涛,刘洋,雷俐.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思考——以重庆市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5(12):70-76.

[3]林平凡.创新驱动实现区域竞争优势重构的路径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16(2):29-37.

[4]高建平,赵可,查晶晶,等.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7):93-98.

[5]林迎星.区域创新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01-120.

[6]吴毓健,林侃,李珂.创新驱动,释放改革新活力[N].福建日报,2016-07-25(01).

(责任编辑: 林安红)

An analysis of the obstacles to the regional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 Taking Fujian as an example

LIN Ying-xing

(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Fuzhou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Speeding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situa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ac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s the basis, taking Fuji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5 aspects of innovation subject,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the main body between the contact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of network, it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the obstacl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region; Fujian

2016-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40);福建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6R0050)。

林迎星(1963-),男,教授,博士,博导。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战略管理。

F127

A

1671-6922(2016)05-0068-05

10.13322/j.cnki.fjsk.2016.05.011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福建省驱动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