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特色产业与农村就地城镇化:互动关系与实现路径

2016-12-16

关键词:特色产业城镇化农民

陈 晖 涛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农村特色产业与农村就地城镇化:互动关系与实现路径

陈 晖 涛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在对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农村特色产业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村特色产业与农村就地城镇化作为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的互动发展关系,并从消除体制障碍、破解瓶颈制约、增强内生动力和强化外部支撑等4个方面探寻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村特色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因其面临重大机遇、拥有巨大潜力而被认为是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辐射能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拓展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1]。新型城镇化不是片面追求“去农村化”“去农民化”,而是以新型城镇化化解“三农问题”,通过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的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农民“离土离乡”向城市迁移的异地城镇化,还应重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而要实现农民的就地转型,最为关键的是要有新的产业承接兜底,使惯于务农的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转型为新产业的自食其力者并得以安身立命。依托特定空间地域的特有自然和人文资源,农村特色产业具备了比较优势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长为该地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一、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农村特色产业的内涵特征

(一)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我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间窗口,农村作为后发地区成为关键领域。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到2030年,预计全国人口峰值达到15亿人和城镇化率达到70%时,仍将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2]。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而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制度变迁过程,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以现有城市外延扩张和农村人口异地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异地城镇化;二是以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转换为主要特征的就地城镇化。

以往的城镇化片面倚重人口的异地转移,空心村、农民工、造城运动等成为其关键词,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既加重流入地的负担,又造成流出地的要素流失。而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民在原居住地一定的空间半径内,依托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进一步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农村由传统聚落向现代社区转型,有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城镇化模式。它不以单纯的人的转移为目的,而与老百姓注重的乡土情结天然融合,是一种顺应农民意愿、激活农村要素、涵养农村资源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它可以缓解异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现代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有效降低城镇化成本,让农村地区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保证乡土文化的传承延续,是当前中国经济步入“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倡导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优势性

所谓特色产业,其“特色”表现在产业形成的基础、产品与服务的制造或提供过程及其使用价值或品质等方面,借鉴学界的观点,笔者认为农村特色产业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乡村区域范围内,以“三农”为基础,立足于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独特的生产技术和流程为支撑,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形成具有强竞争力、弱替代性的富有潜力的产业,以此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3]。

地域性和优势性是农村特色产业的特征。农村特色产业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空间地域,该地域范围内特有的或相对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而逐步形成的特定的、离开该地域就难以传承和推广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及组织管理方式,这些是农村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相对于同类产品和服务,基于地方特色资源的农村特色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绝对或相对的比较优势或不可替代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应立足于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基于自身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特色农业或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使“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成为该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并依托原产地品牌效应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二、农村特色产业与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关系

城镇化是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是将城市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到农村,而是要保证农村的地域特色,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布局、产业结构、生态人文等诸多因素,盘活农村特色产业,尤其是对工业欠发达但具备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农村地区,应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就地城镇化;同时,就地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应有助于进一步促使农村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升竞争实力。农村特色产业与农村就地城镇化作为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二者天然具有内在关联,它们相互作用、互动发展,有利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一)农村特色产业对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欠发达农村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将其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使农村特色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产生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

1.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相对单一,加之农业自身的弱质特性决定了其在分工和专业化等方面明显落后。农村特色产业因其强竞争力和弱替代性而具有了强带动性。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对农业产业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条的纵深延展,使其涉足三大产业领域,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酒店宾馆服务、旅游纪念品销售等相关产业连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得以调整,活跃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利于农民就近就业,通过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就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2.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有利于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就地城镇化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步实现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时,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优势资源开始大量流向城镇,其中,特色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方面不断拓展空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其配套的餐饮、宾馆、娱乐、购物等服务体系,因此,农村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产生较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产业人口比重,最终提高农村就地城镇化水平。

(二)就地城镇化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并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由它所引起的人、财、物、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更多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向当地城镇集聚。一方面扩大了市场对农村特色产品的需求,为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增大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从而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

1.就地城镇化促进农村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农村小城镇作为农村区域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蕴藏着极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往往也是农村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所在地,藉此成为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载体和依托。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连接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等功能的龙头企业是农村特色产业的核心,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城镇空间容量逐渐扩大、系统功能日臻完善,而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提供,无疑增强了龙头企业的外部聚集效应,且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发展克服了农村企业分散布局所带来的生产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环境污染治理难等顽疾,有效降低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本。

2.就地城镇化推动农村特色产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就地城镇化促使城镇人口持续上升、空间容量逐渐扩大、生产要素由分散无序状态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这种集聚效应不仅满足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有形要素的需求,而且还满足了其对知识、信息、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无形要素的需求。农村特色产业作为就地城镇化的产业内容,只有在城镇化对生产要素形成较高的聚合效应的基础上,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效应才能得以显现。

3.就地城镇化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就地城镇化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高效率地实现非农化,完成低门槛、低成本就业和就地转移。农村小城镇多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这使其具备了较大的吸纳就业的空间。加之农民就近就地非农转移,从事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就业难度较小,创业较容易,可以有效降低异地迁移就业的成本和风险,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促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因此,针对欠发达农村地区人多地少等特征,合理开发利用地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是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支撑和直接动力,且农村就地城镇化引起的集聚效应又进一步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转移提供了保证。据此,笔者将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界定为运用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激活农村特色资源并充分挖掘其产业价值和消费价值,不断培育和壮大基于资源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且富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对农村特色资源的高值化、立体化开发,延展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

三、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依托特色产业的就地城镇化比较符合现阶段中国农村的特点,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显得至关重要,农村特色产业与农村就地城镇化互动发展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发展资金不足且自我积累能力弱、土地资源有限、人力资源水平偏低,加之传统管理方式弊端形成的“路径依赖”等,成为农村特色产业与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障碍。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特色产业支撑之路,找到既能被农民接受,又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确保农民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同时,通过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城镇化。

(一)加大改革力度,消除体制障碍

就地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为其保驾护航,要实现“让农民转变为市民”的新型城镇化目标,不仅要实现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民的身份转变和身份认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藩篱抑制了农村地区的活力,不同程度影响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因此,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机会均等,确保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权益,为顺利推进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1.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保障。破除城乡利益鸿沟,消除因户籍不同而产生的身份差别和利益分配,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在户籍管理以及就业、教育、住房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上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健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城乡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就地转移的农业人口能够平等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同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最大程度考虑农民意愿,促进土地流转置换,使闲置分散的土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推进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

2.完善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管理,结合区域内的产业布局,通过政策调整,扶持和培育诸如加工、保鲜、销售等经营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完善农技推广、质量安全监测、风险防控等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积极搭建相关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农村特色产业中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以及人口的非农转移,以此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

(二)激活生产要素,破解瓶颈制约

城镇化过程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逐步聚集过程,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在发展进程中要激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着力破解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资金、土地和人才的瓶颈制约。

1.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加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资金来源。相对而言,农村资金短缺且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仅靠政府投入、土地财政及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远远不够,需要借助金融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通过互联网、电商等现代手段,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到农村开发市场,增加资金的投入;或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手段和渠道以及风险约束机制等,避免盲目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4]。

2.制定合理的用地政策,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保障功能虽有所弱化,但大部分农民仍视其为生存根基。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必须制定合理的用地政策,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产业优势、发展阶段等因素制定用地政策,促使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把农民从传统的土地耕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保障农民收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进程。同时,严格规范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为农村城镇化预留发展空间[4]。

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使农民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因此,需要彻底摒弃落后的“小农”意识,培养现代思想观念和城镇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成为新型农民。一方面,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其非农就业能力。通过科技人员下乡、建立农民教育和培训机构、推广农村信息网络等,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技能,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帮助农民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农家书屋、宣传栏等为载体,扩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帮助农民树立创新观念,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除了培养新型农民外,还应广罗天下人才,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为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

(三)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直接动力,也是其重要内涵。有效盘活当地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培育农村特色产业,产生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以产业发展带动资源和劳动力的集聚,成为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1.遵循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准农村特色产业。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的亮点,开发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从比较优势中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还应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生态环境层面而言,农村特色产业的选择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更不可忽视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时空层面而言,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要有利于产业升级,横纵延伸拓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吸纳更多农业劳动力转型就业,保持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把分散的农户联结成有机整体,改变他们在交易中的不利地位,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其实体性要素的组合、运作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空间,这决定了农村特色产业生存和发展必须以特定的基地作为空间条件,通过“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由龙头带基地、由基地连农户的体制,引导和支持有实力、上规模的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提高产业知名度,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人口非农转化,实现就地城镇化。而伴随着工业企业和非农人口向当地城镇集聚,农村特色产业的竞争能力也将进一步得以增强。

(四)科学规划,强化外部支撑

以行政区划为框架,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优化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布局,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科学合理规划,为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外部支撑。

1.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一般是在乡镇范围内开展,农业人口在原有居住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扩大非农就业,实现农村由传统聚落向现代社区转型。要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统筹城镇的空间、土地、文化、商业、旅游以及人力等各种资源,制定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规划建设蓝本,促进农村特色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互动效应。而传统的农村聚落形态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土地整理提质,实现集中居住、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强化基础设施,提高城镇集聚功能。城镇必须具备吸引外来要素的功能及开放式的结构,才能提高其集聚功能。推进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要着力完善农村社区的水电、道路、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相应专业市场的建设,提高其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

3.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依托农村特色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基于当地的自然禀赋,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就地转化,必然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城镇化的统筹方案中。因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在乡村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产业,重视生态经济效益,着力破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不断完善环境评估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监督追责机制,构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格局,逐步实现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城乡统筹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01).

[2]万建民.正确认识城镇化率提高四个百分点新目标[N].经济日报,2011-04-22(04).

[3]刘鸿渊,柳秋红.欠发达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5(12):57-61.

[4]刘登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15-12-09(07).

(责任编辑: 林安红)

Unique rural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original rural area:interactive relations and realization paths

CHEN Hui-tao

(SchoolofMarxismStudie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17,China)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original rural areas and unique rural industry, the author analyze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and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original rural area as industry content and spatial carrier based on the resources condition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rural industry and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original rural area. The author tried to find out the realization path based on the unique rural industry and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original rural area an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eliminating the system obstacle, breaking the choke point restriction, increas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and strengthening the external support.

urbanization in the original area; the unique rural industry

2016-08-02

陈晖涛(1969-),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C912.82

A

1671-6922(2016)05-0029-05

10.13322/j.cnki.fjsk.2016.05.005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城镇化农民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耕牛和农民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饸饹面“贷”富农民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