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课程《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16-12-15林大参张云龙

武术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改革

林大参+张云龙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高校武术课程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实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得出:上海市高校武术课程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深受学生认可与青睐,为段位制在高校武术课中开展打开了新局面,为大学生拓宽“习武通段”的舞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发展前景。并结合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武术 高校武术 武术课程 《中国武术段位制》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9—0064—04

武术被引进高校体育课堂近30年,曾经在发挥着“健体育人”的重要作用。然而,高校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竞技武术的缩版”,朝着“高、难、美、新”拳操化方向发展,造成了“两难”(即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教学现象[1]。“体操化”“花架子”成了武术的代名词,让诸多学生放弃了热爱的“武艺”。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武术课程依然存在教学内容老化、教法与手段陈旧、考评方式老套等诸多跟不上改革发展的弊端[2],教学过程中呈现出 “双累”(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等现象,效果极不理想,所以师生都盼望改革。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今天,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理应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武术需紧跟改革的形势与步伐,构建出新的武术教学改革模式势在必行。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以及武术段位制、武术改革、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数十篇学术论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1.2 专家访谈法

对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部分武术专家、上海市武术院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上海市高校《中国武术段位制》评审委员会专家和部分上海高校武术专家等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为《中国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相结合的相关内容,并对访谈内容做了记录和整理分析。

1.3 问卷调查法

为全面了解高校武术课程施行段位制教学实践的现状,笔者向部分上海高校武术专家、上海市高校《中国武术段位制》评审委员会、在上海市高校一线上课的武术教师等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97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同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上海市大学生对高校武术课程施行段位制教学的看法,课题组也做了大量的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工作。在这次调查中,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63份,有效问卷941份,有效率为94.1%。

1.4 数理统计法

在计算机上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研究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上海市高校武术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的现状

2002年上海市高校将《中国武术段位制》引入课堂开始施行教学改革[3]。通过对上海市高校《中国武术段位制》评审委员会专家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在上海市60多所高校中,迄今为止已有18所(其中公办16所,民办2所)高校相继施行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公办高校有: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外贸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立信金融学院、上海警察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民办高校有中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等。

2.1.2上海市大学生通过武术段位制考段晋段的状况

上海市高校武术课程施行《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已有十余年,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上海市高校施行武术段位制教学是可行的,有成效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2003年1月上海市高校《中国武术段位制》评审委员会下发考段大赛文件,当年就有数所高校请上海市高校《中国武术段位制》评审委员会前往考评。据问卷调查了解,迄今为止,上海市高校有数万名大学生参加武术段位制考评。已经通过了武术段位制考评并获得了相应的初段位段位证书和段位徽饰标志的大学生达41817人,其中获得三段大学生13675人,获得二段大学生15769人,获得一段大学生12373人。

2.1.3上海市高校武术课程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民意调查结果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相继实行了“三制”(即学期制、学分制、选课制)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为了适应发展需要,武术进入高校期间,各高校对武术课程教学都有所改革,但大部分局限于改革教学套路款式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4],所以师生都盼望武术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也认识了高校武术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也是民意所向,笔者对上海高校部分师生就“你认为上海市高校武术有必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吗?”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认为很有必要的教师19人,占31.15%,学生367人占42.58%;认为较有必要的教师21人,占34.43%,学生252人,占29.23%;认为无所谓的教师13人占21.31%,学生154人占17.87%;认为很没有必要的教师8人占13.11%,学生89人占10.32%,调查数据说明,高校武术实行《段位制》改革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切合武术发展的需求,符合高校师生的渴望。

2.1.4大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的调查

据学生访谈了解,在上海高校中有众多的大学生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大学生热爱武术,这正是武术运动在各高校长盛不衰的原因。为了解大学生喜欢那些武术项目内容与兴趣爱好项目。笔者就“你喜欢的武术内容是什么?”通过大量的问卷已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见图1),学生喜欢的武术集中在“传统武术、防身术、散打、器械、拳术、武术功法”等六个项目,其中女生尤为喜爱防身术,以及拳术中太极拳和器械中的剑术;而男生更偏爱技击性强的项目,如武术散打和防身术等,喜欢长拳、器械的中刀和棍的也不在少数[5]。

2.2 高校武术课程施行《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的分析

2.2.1武术特性切合《纲要》指导精神

武术是一项集文化性、健身性、民族性、科学性、趣味性等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这些特性,符合《纲要》指导精神,正如《纲要》明确规定,“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第一,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第二,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第三,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第四,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6]”。武术的文化性、民族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防卫性、对抗性、表演性等特性,具有其它体育项目难以达到的全方位表现其社会功能的特色。高校武术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武术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培育学生民族精神、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武术段位制课的所有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是围绕这个中心。因此,武术的各种特性是符合《纲要》指导精神。

2.2.2武德武礼呼应教育部的德育主旨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容之丰富,哲理之深奥,功能之全面,其他体育项目无法与之相比。可以说武术锻炼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礼仪是人与人交往重要的仪式,礼仪可以体现出国家与个人的文明素养[7]。武术谚语云:“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对习武者的道德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高校武术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更是注重武德武礼教育与考评,要求寓“德育教育”于整个教学与考评过程中,这与国家教育部近年提出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旨相呼应。

2.2.3内涵功效适应大学生的兴趣需求

武术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从古至今一直受到大众的青睐。武术运动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还能修身养性。对外可强壮体魄,锻炼筋骨,灵活关节;对内可调理脏腑,疏通经脉,调节精神,尤其是武术的许多练习都注重调息和意念活动,这对于调节内循环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等都有极好的效果,是其它体育活动不可替代的。

武术的又一优点还可不受病、伤、残以及体弱的限制,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这些都是武术固有的内涵功效,深受大学生们喜爱。如今,新增“段位制”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于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是具有类似“跆拳道”、“空手道”等功夫的级别设置,按照通段者的技术技能水平、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修养层次,设置1段到9段,教学内容和考评方式都是循序渐进、逐级晋升的,并且十分注重武德武礼。在高校武术专项课上,对于无武术运动基础的学生来说,可以从武术初段位学起,逐段提高。入段时,只要会武术的基本功的几个武术组合动作(五步拳)即可,武术一段只要在入段的基础上会打一段规定套路或武术散打的内容就可,二段、三段依次类推,并且通过不同段位的考评还能获得相应的象征荣誉的证书和徽饰,可以说武术“段位制”具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励作用,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根据近几年武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将武术段位制的内容和考评晋段方式作为武术的教学的内容与考核方式,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兴趣需求。

2.2.4弘扬国粹迎合高校武术发展战略

武术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它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上都渗透了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兵法思想和伦理道德等丰富的传统文化。武术不但能增强练习者体魄,提高练习者的能力素质,而且还能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培育民族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任何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比拟的。大学生血气方刚,“发扬武术、弘扬国粹”的爱国热情极高,他们只要认准武术是我国的国术,就会矢志不渝地学习武术,无形中增强爱国热情,培育了民族精神。

2.2.5终身体育符合高校体育改革方向

学生通过武术的学习不仅能掌握武术的理论、养身知识、武德文化和技术与技能等,还能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和竞争意识,促进个性的发展,使身心得到长期健康发展。

段位制能激励学生通过学习、考段晋段,形成了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锻炼的习惯,为今后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保证了武术发展的可持续性,符合当今高校体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2.3 高校武术课程施行《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3.1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师资力量强弱和水平优劣是直接影响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调查教师自身获得段位情况方面,被调查的教师中,获得高段位5名占8.20%,中段位27名占44.26%,初段位8名占13.11%,无段位21名竟然占34.43%。这些数据说明,目前上海市高校武术段位制师资相对比较薄弱。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传授技能的引导者,特别是“传统以口传身授”为主的武术教学更是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据访谈了解,2002年复旦大学曾经举办过一期高校武术初段位套路师资培训班,上海市多数高校分别选派1—3名武术教师参加了培训,当年即刻有几所高校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效果十分明显。但遗憾的是,上海市高校武术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至今,才举办一期段位制师资培训,这与当今上海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进程较慢有一定的相关。建议上海市教委、武管中心要依据目前上海市高校的武术师资实际情况,每年应有计划地举办高校武术段位制的师资培训,形成培训制度,不断增强高校武术段位制师资力量。

2.3.2优化教学考评内容

上海高校武术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后,教学内容还是沿袭传统方式,过于“重套路、轻技击”,主要还是以段位制技能性套路为主,而构成武术套路的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多,从而还是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现象。因此,在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中“中看不中用”的内容,应该加以优化和改进。

中国传统武术无论什么流派,均有“打”有“练”,打练结合的。经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武术套路的教学内容兴趣不高,而对攻防技术内容兴趣较高,目前试行的段位制套路教学内容与他们所喜欢的内容差距也较大。如果段位制教学还是以学习套路为主,就会脱离学生实际想学的内容需求,如今,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已相继进入高校,他们的教学内容和考段晋段十分注重“打练相结合”,它们技术简单易学,注重实用。如果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还是一味追求武术竞技套路的“高、难、美、新”,而不结合实用技击术,就会使学生错误认为“武术”中看不中用,只是花拳绣腿、体操化套路而已,同等段位的中国武术不如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来得实用。因此,对武术段位制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应该以学生兴趣需求为主,结合武术自身特点,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结合武术的技击本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武术段位制教学形式,优化段位制教学与考评内容。

2.3.3制定激励机制措施

首先,上海市高校武术段位制考评由上海市高校《中国武术段位制》评审委员会一手抓,考评点面还不广,基层的积极性调动有待提高。需要调动各层面考评高校机构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段位制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段位制的激励措施没有跟上,目前上海高校大学生参加武术考段,只是凭自身对武术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参加段位考评,获得段位证后,没有奖励措施,还得参加各学期的专项考试。为了鼓励大学生练习武术,积极参加考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应制定一系列武术段位制考段晋段激励机制,如通过段位制考评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将高校武术段位考评与学生的成绩考评体系相结合等。

2.3.4 及时颁发段位证书

首先,适度调整申报时间。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入段、晋段的时间也需要调整。《中国武术段位制》规定,每年的8 至 9月份为考评时间,10至11月份为审批时间。我国的教育体制规定新生的正式教学是从9月下旬或者10月初开始, 学生的武术教学还没有开始是不可能申报段位的。因此, 调查组通过调查认为,武术管理部门,专门成立武术段位推广部门,“全年候”接受全国各省市武术协会和各高校师生申报武术段位,这样有利于高校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

其次,及时颁发段位证书。高校学生有别于其他的在职人员,他们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自身的不确定性,4年的学习生活后又要面临择业的流动问题。中国武术段位制规定了段位制的审批程序是县上报到区,再上报到省,而后申报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如果让高校所在地的学生从县级开始申报,经过中间的多个环节,时间周期就无形中延长,会导致毕业前申报段位, 毕业后才拿到段位证书的现象,这对于具有流动性的高校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利于武术段位制普及与发展的问题。武术段位证代表学生通段的荣誉,是判断大学生是否通过段位考评的主要依据之一。许多参加考评段位的学生都希望在考评结束就知道结果,最好考评后,能及时给学生适当的点评,如果通过了就立即颁发证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身的不足,在今后朝更高段位努力时,可以尽量克服不足之处。建议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办事效率,下放权力,简化申报程序,缩短办证周期,提高学生“通段”积极性。

2.3.5合理收取段位考评费

晋升武术段位缴纳一定的费用无可非议, 但应考虑到学生在经济上属于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如果与在职的武术人员缴纳同样的费用势必会给他们带来经济负担。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应该给予大力扶持,要有长远发展眼光,树立为大学生普及武术和考评段位搭建平台的服务意识,合理收取考评段位的费用,这将更有利于武术在高校中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大参,张云龙,高廷波.上海高校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57-58,66.

[2]林大参,张云龙,徐进喜等.高校武术课施行《段位制》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59.

[3]张云龙,林大参.高校施行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6):97-100.

[4] 花妙林.构建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模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 林大参,张云龙.学校与社区联动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11):48-51,59.

[6]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S].教体艺〔2002〕13号.

[7] 林大参,张云龙.跆拳道段位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改革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5):445-450.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mplementing The Chinese Wushu RankingInstitution in College Wushu Classes——Taki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s examples

Lin Dashen1 Zhang Yunlong2(1.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2. P.E. and Health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digital statistics, this report analyzes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Wushu Ranking Institution implemented in Shanghai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shu classes, and conclud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ushu Ranking Institution opens up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ese Wushu Ranking Institution in Shangha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ets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 “learning wushu for upgrading ranks” platform, which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nd popular with the students, and has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with relatively large space and good prosperity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Wushu Wushu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shu class 《The Chinese Wushu Ranking Institution》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改革
中华武术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