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文化进家庭:意义挑战与路线图

2016-12-15王玲雪

经济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家庭

摘 要:慈善文化进家庭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慈善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慈善文化进家庭对推进慈善文化“五进”起重要作用,也对实现人人慈善具有重要意义。慈善文化进社区迎合了当前我国慈善文化发展的现状,能够起到加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和邻里之间、家庭与社区、家庭与社会的作用。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能够为慈善文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慈善文化进家庭虽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如慈善认知不足、慈善组织公信力不高、传播慈善文化的载体和途径问题、慈善专业人才缺乏等。通过开展广泛的慈善活动,社会组织的努力,以及社会媒体的正面宣传和报道等途径,营造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使慈善文化真正的进入家庭,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慈善、以善促善的良好景象。

关键词:慈善文化 家庭 慈善意识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35-04

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人人慈善是现代慈善的追求目标,也是我国慈善事业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显示中国家庭数量达4.3亿户,居世界之首。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来自一个家庭,它既保证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又保证了后代潜能的开发。当代国家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2014年11月2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慈善文化的五进,这是有利于慈善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慈善文化五进内在的包含着慈善文化进家庭。要实现人人慈善的理想目标,必须把家庭纳入到慈善的范围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家庭则在慈善文化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离开了慈善文化进家庭的慈善文化的五进,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文化的推进,不仅仅需要富人的力量,更需要的是人人参与慈善。那么本文就从人人从善、以善促善的角度来探讨慈善文化进家庭的意义、挑战与路线图。

一、慈善文化进家庭的意义

当今时代,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慈善文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通过几次活动、几个运动就可以完成,它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慈善文化进家庭就是通过慈善文化的熏陶、慈善氛围的影响,使人们耳濡目染,并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形成慈善意识。有了慈善意识的家庭中的个人在通过其自身慈善理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懂得慈善、参与慈善,让慈善更具群众性和广泛性,从而形成一种“人人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西方的古老谚语讲,“慈善始于家庭”。从身边的人开始理解慈善,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恐怕才是慈善的初衷所在。现代慈善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首先应当对自己和家庭,对朋友和邻居,对和自己处于同一种族和阶层的人负责。慈善文化进家庭,顾名思义首先影响的是家庭成员,最重要是影响家庭成员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两个方面。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的,它的对象是家庭中的全体成员。但是,由于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永远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接触社会之前,他首先接触的是他的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父母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具有良好的修养,才能做合格的老师。父母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同时注重对孩子的慈善意识的培育,让孩子成为有爱心的人。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感染性、灵活性的特点,所以慈善文化进家庭以家庭教育为主要载体。家长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乐于助人,做好事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就会让孩子引以为荣,有了做好事的意识,并且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如果孩子的这种慈善意识、慈善行为得到家长的认可,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比如在苏州工业园区琼姬墩社区鼎鼎有名的跨国家庭——汤崇雁一家,哪里有人需要帮助了,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在父母言传身教和鼓励之下,汤崇雁的女儿汤燕妮、儿子汤杰克现在也成为家庭慈善路上最忠实的拥护者。另外慈善家们在子女还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慈善事业中去,并且鼓励他们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慈善项目。反之,如果家长不积极参与慈善,认为做慈善与自己无关,没有慈善意识,那么孩子就会受父母的影响,没有帮助他人的慈善意识,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慈善行为。

家庭是社会中的家庭,家庭成员必定和社会成员存在或紧或松,或进或远的联系。与家庭成员联系最为密切的往往是亲朋好友、邻居、同事等。慈善文化进家庭主要影响的是这一联系圈。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往往较容易在一个联系圈内。在圈子内部,成员之间通过频繁的互动和交流能够使彼此相互信任,引发情感的共鸣。而且联系圈也是家庭成员交流情感、获取信息、分享经验的主阵地,通过彼此的交流和分享能够获得相应的信息和经验,所以圈内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容易产生相互影响。联系圈内的慈善榜样能够对他人起到表率作用,能够带动他们积极参与慈善。通过在联系圈内彼此交流和分享参与慈善的体会,能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如果联系圈内有人不认同慈善或者不积极参与慈善,就会受到来自联系圈的压力,从而帮助其改变错误的认知,树立慈善意识,积极参与慈善。例如商丘好人孙红军谈起做慈善的出发点时说:“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也多,生活比较困难,当别人帮助我的时候,心里就特别的感激,所以,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特别想帮助别人,让别人得到帮助,我就感觉到痛快,帮助别人快乐了我自己。”他不仅自己做慈善,而且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慈善,他自豪地说道:“近两三年,我带动我的员工、我身边的人、我的亲人朋友都来做慈善,做好事,现在效果很明显,大家只要有什么事,都会积极的来做,现在我又带动我们房地产的业主,业主们都积极的捐献衣服、小孩玩具等,邮寄到四川贫困的地方,近几年的感觉就是每年每天都在做好事。”孙红军以自己实际的慈善行动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员工、身边的人以及亲朋好友来做慈善,这不仅是对自己慈善行为的肯定,也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接受慈善的熏陶,我们就应该树立起这样的慈善榜样,促进了慈善文化的传播。

慈善文化进家庭还体现在除上述之外的其他人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如上述影响来的那么直接,但是这种影响不容忽视。慈善文化进家庭能够转变人们的慈善观念,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能够起到引领社会风气的作用。比如荣获“全国银龄五好和谐幸福家庭”荣誉称号的蚌埠市高绪贵家庭。多为社会做善事、献爱心,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积小爱成大爱,并要将爱心传递下去,这是高绪贵家庭一直坚持的慈善理念。多年来,高绪贵夫妇平时生活十分简朴、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但是一直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当他们看到“春蕾女童”家庭的困难时,当即决定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她们,“直到我们夫妻俩离开的那一天”,高绪贵说。对像高绪贵家庭这样,虽然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但还是坚持去帮助别人进行宣传,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转变慈善观念,认识到慈善是人人可为的事业,并且身体力行的去参与慈善。慈善家庭的榜样能够带动、感染和激励更多的人广泛参与慈善活动。那些并不富裕的家庭积极参与慈善,更能感动社会上的普通人,从而促使人们普遍地参与慈善活动。

从以上三个层次的影响来看,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慈善文化进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最大,这是慈善文化进家庭的最直接的目标;慈善文化进家庭对家庭成员联系圈的影响是辐射效应,与前者相比影响力较小,但影响范围大,在联系圈内良好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不仅能够彼此相互影响还可以产生互相激励的作用。慈善文化进家庭还体现在除上述影响之外的其他人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没有上述影响来的那么直接,但是不容忽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形成慈善意识,那么就会营造出人人慈善的氛围。慈善文化进家庭在整个慈善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就像是建高楼大厦的基石,基石打得好,才能建优质的高楼大厦,慈善文化进家庭搞好了,才能为慈善文化五进打好基础。

二、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的挑战

中国慈善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现代慈善阶段。社会的爱心涌动,但人们对现代慈善理念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很快,但也面临着挑战。慈善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其实慈善对我们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比其他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但是人们对其他事情的了解程度远比慈善深入的多。从我国慈善的发展现状来看,慈善文化进家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和探索。例如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设立了个人(家庭)冠名基金,鼓励家庭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此外上海探索“失独家庭”帮扶新做法,进行试点“家庭医生制”。郑勇是中国中部城市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招聘的“爱心妈妈”,六年前她与丈夫一起被招募来到福利院,组建了一个“爱心家庭”,承担了养育5个孤残儿童的责任。这是中国探索爱心家庭供养给孤残儿童“家”的温暖。有专家认为发展慈善事业应该从基层基础抓起,让慈善文化进入家庭,在基层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使人们都树立起慈善意识,激发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应是关键。这些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慈善文化在家庭的传播,但是,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着家庭对慈善的认知问题、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慈善文化进家庭的载体和途径问题、慈善专业人才缺乏等若干不利因素。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需求有权获得帮助,而那些情况较好的人有义务提供帮助”,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专利,很少有人意识到慈善是现代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存在慈善认知的偏差。心理学研究认为,认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当人们对某一事物有清晰的认知时,人们才会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做出决定。慈善关系到理念和价值,也关系到实际行动,也关系到做事情。换句话来说,人们没有慈善认知就很难有慈善行为。我国慈善的发展主要受传统慈善主要是富人慈善的影响。媒体的报道主要是报道富人慈善,社会公众就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专利,慈善也就是富人慈善。民众的这种看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无论是从参与的时间还是参与的额度来看,富人慈善确实占据主导地位。从参与的时间来看,无论西方的慈善还是我国的慈善,个人参与慈善都是从富人开始的,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卡耐基,中国香港的邵逸夫、李嘉诚等。从参与的额度来看,在鼓励、支持慈善捐赠的氛围下,大额捐赠越来越多,尤为突出的是亿元级别的单笔捐赠大量出现,大多数都是富人捐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捐赠百杰榜》显示,有24位捐赠者捐赠了1亿元及以上额度的善款,且大多数是单笔捐赠。但民众的这种认识也是不全面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人们所表现出的慈善激情和行动可以说达到了历史巅峰,当年慈善捐赠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开创了我国的慈善元年,也初步显现了人人慈善的可能性。现在普通公众的捐赠同样不可忽视;单笔捐赠额虽然微不足道,但在网络社交工具及现代支付工具的帮助下,聚沙成塔的速度越来越快。例如,在“冰桶挑战”活动中,瓷娃娃在新浪品牌捐助平台上发起的“助力罕见病、一起‘冻起来”公益筹款项目,不到半个月就收到800多万元善款。除了“冰桶挑战”这种影响波及全国的公众募捐事件以外,地方性的公众募捐活动同样不可忽视。遭遇困境、尤其是患病手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媒体、网络等直接发起募捐活动。这恰恰说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通过媒体、网络等直接发起或参与募捐活动,人人公益的时代真正到来了。与富人慈善相比,人人慈善更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在借助网络为陌生人筹款募捐的同时,受到慈善文化熏陶的人们开始关注家庭、身边人,进而关注社区。我们只有转变思维方式、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慈善,以积极的手段去促进慈善,以自觉的实践去丰富慈善,慈善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慈善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如果人们把慈善看作是神圣的又是普通的事物,人人能为,那么,慈善在社会生活中则有如春风化雨,随时随地滋润你我的心田。有了这种认识和行动,我们就能走出“慈善只是富人专利”的误区,使慈善行为根植寻常百姓,遍地开花结果。如何改变人们的慈善认知,成为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的首要挑战。

近几年来,尤其是现在频频爆出慈善组织的负面新闻,影响了慈善事业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2011年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危机,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慈善组织,对原本就低的慈善公信力再生疑虑。近两年,嫣然基金、壹基金、天使妈妈等透明度较高的专项基金或基金会相继陷入网络曝料或质疑风波,其日常运作和公众信任深受影响。公信力建设任重道远。慈善事业的运营需要建立在社会公众的信任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社会信任,慈善事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在谈到信任对于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的影响时,作为非营利组织董事长和CEO的梅伦德斯(Melendez)2001年就曾宣称:“捐赠者不会捐赠给自己不信任的组织,也不会捐赠给令自己感觉不舒服的组织。”由此可见,只有当人们对慈善组织有了较好的认知以后,即当人们有了一定的慈善意识后,才会去主动了解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才会信任慈善组织,进而产生慈善行为。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把慈善事业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因此,如何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慈善文化进家庭的载体和途径是非常少的。现阶段慈善文化进家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扶贫和给家庭送温暖,或者是有困难的家庭,通过媒体发出的救助信息,得到社会的救助,才能感受到慈善的力量。慈善文化进家庭缺乏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而慈善文化进家庭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通过恰当的方式进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慈善文化进家庭。如何寻找和建立慈善文化进家庭载体和途径是慈善文化进家庭的第三个挑战。

慈善文化进家庭必须是通过人向家庭普及慈善知识和慈善文化,这些向家庭进行慈善文化宣传和推广的人,首先自身应该非常了解慈善,有丰富的慈善知识,对慈善有正确的理解,不仅是自己真正的热爱慈善事业,还有具备一定的慈善文化宣传的能力。但是从现实来看,熟悉慈善文化的人,并不一定具有宣传和传播慈善文化的能力,有宣传和传播慈善文化能力的人并不一定有丰富的慈善知识。因此,如何挖掘和培养能够面向家庭进行慈善文化宣传和推广的人,使这些人能够针对不同的家庭进行慈善文化的传播,是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的第四个挑战。

三、现阶段慈善文化进家庭的路线图

慈善文化进家庭虽然面临很有困难和挑战,但是推进慈善文化进家庭,不仅能够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一向重视树立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加之近年来开展了很多“家庭文化公益讲堂活动”、评选“好儿媳”、“好邻居”、举办慈善讲座等途径和平台,这些都为慈善文化进家庭提供了可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家庭的慈善实践和慈善行为为慈善文化进家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思想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同构性,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递进模式中,家庭不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修身平台,而且是施展这种修养功夫的大本营,而“治国”“平天下”则是在家庭中修身后的社会实践及能力延伸。因此推进慈善文化进家庭对慈善文化“五进”起奠基性的作用。所以,必须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推进慈善文化进家庭。

慈善组织是慈善文化宣传和开展慈善活动的主阵地,社会组织应该积极的开展慈善活动,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进家庭的社会氛围。美国公共政策学者艾森伯格说过:“公众有权知道慈善组织的行为,并要求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慈善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的行业自律,正确地使用善款,把善款的来源、去向对社会公开,增强自身透明度,应该建立透明机制从而增加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普遍信任,使慈善参与者无后顾之忧,调动民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慈善组织应该加强慈善宣传和教育,促进社会公众慈善认知的提升。具体来说,增强慈善认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公众通过书籍、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方法,主动学习并获得关于慈善的知识;另一种是慈善组织通过媒体、公益广告等形式向人们传播慈善知识。让民众深刻地认识到,慈善不仅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慈善组织可以成立家庭慈善教育指导中心,可以开展家庭教育系列公益活动让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慈善教育;慈善组织还可以成立理想大家庭协会,深入家庭普及公益理念,例如珠海的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一群爱心人士带上油和酒,来到金溪花园和锦绣柠溪小区,依次入户普及公益理念,为文明幸福珠海助力。金溪花园的王先生说:“这些年来第一次遇到这么好的事,有礼物送上门,还认识到这么一群爱心人士,很温暖。平时经常在孩子学校做家长义工,其他公益还没有接触过,理想义工这次为我普及了公益理念,让我深感幸福珠海离不开义工的无私付出,以后会经常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慈善文化真正的走进家庭。“其实,慈善是一门创意活,只要有创意,就不怕没有人参与。”有的慈善组织还设立“个人(家庭)冠名基金”。此办法可以拓宽募捐渠道,建立凝聚爱心的平台,鼓励和方便个人和家庭的公益慈善捐赠,有利于家庭树立慈善意识,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慈善离不开传媒的参与、支持、引导和监督。事实上,媒体的引导早已成为现代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的舆论环境同样很重要。创造出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对发展慈善有益,反之,慈善事业则会受挫折。现代慈善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而媒体是社会动员的主要平台和宣传工具。现代慈善组织尤其是公募组织,需要开展社会劝募活动,广大参与者十分关注并要求有知情权,必须将相关信息公开披露,自然要通过媒体方能完成。至于慈善观念的教育普及,慈善个案的曝光,更离不开媒体。慈善组织与媒体之间应当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应当简单理解为“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一方面,慈善组织要积极主动联系媒体,尊重媒体,使用好媒体,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利用好媒体宣传公众人物的慈善行为,较之于普通公众而言,公众人物在形象、信誉、能力和影响力上的相对优势,使之能为普通公众的参照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被赋予了一种模范或榜样的功能,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公众带来潜在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媒体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财力,给予慈善无偿宣传或减免费用的优惠。在认真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同时,应加强慈善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普及,进行慈善发展方向的正面引导。新闻媒体真正的力量在于真实、客观。

改变对慈善的认知,家庭也需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慈善互动,及时了解慈善的新知识和新理念,打破原来对慈善认知的思维定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家庭成员真正认识到慈善即“为了公益事业的志愿行为”,慈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先生曾用朴素的语言讲过,你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孤寡老人晒晒衣被、洗洗头、见到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帮扶一把,这不也是慈善吗?善举有大小,爱心无高低。如果人们把慈善看作是神圣的又是普通的事物,人人能为,那么,慈善在社会生活中则有如春风化雨,随时随地滋润你我的心田。有了这种认识和行动,就能走出“慈善只是富人专利”的误区,使慈善行为根植寻常百姓,遍地开花结果。

发挥慈善家庭的榜样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慈善文化进家庭主要是让慈善观念进入家庭进而转化成人们的慈善行为。榜样的带头作用能够起到引领社会风气,传播慈善文化,带领和激励人们广泛参与慈善,有助于人们慈善行为的养成。如来自诸暨的应童和来自青田的邱晓峰夫妇,不仅仅个人对慈善事业全情投入,应童还注重团队的培养。2015年4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公益讲师培训,培养了57名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爱心活动当中来,支持他们站上讲台去传播学问,她培养出来的讲师已成功举办公益讲座50场。孩子邱念楚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多次随母亲下乡助学,或走进公益的课堂去聆听演讲。当应童对孩子表达歉疚觉得陪伴的时候太少了,孩子也会懂事地回应:“可是我学会了独立,你也帮助了很多人,我也想和你一起帮助更多的人。”这个家庭不仅积极的参与慈善,而且还带动什么的人一起参与慈善,并且把从事慈善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真正地把慈善变成了家庭幸福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

[2] 范正伟.慈善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人民日报,2015.7.21

[3] [美]罗伯特·佩顿,[美]迈克尔·穆迪.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4] Walter Trattner.Form Poor Law to Welfare Stste:A History of Social Welfare in America.New York: Free Press,1974(4)

[5] 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6] Sara Melendez.The Nonprofit Sector and Accountability.New Directions for Philanthropic Fundraising, Vol.2001,No.31

[7] Eisenberg, P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world.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3(29)

[8] 石国亮.冰桶挑战挑战了谁.中国社会组织,2014(18)

[9] Robert L. Payton.Philanthropy: Voluntary Action for the Public Good.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Macmillan,1998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48)

(作者简介:王玲雪,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益慈善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家庭
有趣的家庭辩论会
家庭“煮”夫
我的家庭
家庭阅读角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真正的好家庭,一定是拼妈的
恋练有词
6个“家庭”20个“娃”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