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2016-12-15张发贤
张发贤
摘 要:由于家庭生活因素、情感因素的缺失,农村小学寄宿生承担着较大的压力与痛苦,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本文从农村小学寄宿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入手,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解决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寄宿生;小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大规模向经济发达城市转移,这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逐年减少。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过剩或者浪费,相关部门将周边地区的小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建立了寄宿制教学制度。当前,庞大的农村小学寄宿生群体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由于其成长环境的特殊,他们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其心理问题,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呢?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寄宿生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家庭生活环境、家庭关怀因素等的变化会引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压力大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知识是普通人成功的动力与基础。农村小学寄宿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多在外打工。小学生要想改变生活现状,提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所以自身压力大。而寄宿制学校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形成消极情绪
寄宿生多为独生子女,在远离普通家庭生活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需要承担比普通小学生更大的生活压力与学习压力,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去生活。而过多压力的累积,会让学生产生自卑、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
(三)缺乏交流
寄宿学习制决定了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因素以同学与老师为主,其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基本保持一致,缺乏与家长的有效交流沟通。即使孩子寒暑假也很难见到家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都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等老人沟通,但是跨代关爱不能代替父母之情。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交流,导致两者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甚至产生隔阂。
二、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寄宿制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教育供给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但是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育资金投入较少,限制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同时,缺乏有效的教育机制,不能正视与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家庭方面
常年在外劳碌的父母经历了社会的风风雨雨,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得到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好的发展平台,难免对孩子施加较大的压力。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回家的时候就用新衣服等物质手段关心孩子,平时与孩子联系较少,导致孩子见到家长时没有话。有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会用较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来解决,忽略了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而缺少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并不关心自己,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解决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加强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与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渗透情感教育,如运用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陶冶小学生情操,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善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加强情感教育,教师还要表达自己对小学生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关怀。部分孩子处于情感缺乏的家庭环境中,而缺少情感关心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维,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可通过照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展现家长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苦,从而正确面对父子、母女关系,对父母常年打工的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合理分配学习和课余活动时间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成为学生的主要生活,其自身生活内容较为匮乏。改善小学寄宿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合理安排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一方面,要打破学习生活反客为主的状态。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仅不需要承担学生的知识教育责任,还承担着学生的生活引导责任。所以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需求,需要改革寄宿制学校的功能,抛弃传统教学教育模式,合理分配学习与课余生活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放松时间,保证小学生寄宿生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趣味运动会、手工品比赛、篮球赛等,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
(三)校长以身作则,树立家长型管理意识
校长是学校的精神引导者,应该在传统管理控制手段中融入家长型管理意识,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引导教师也接受家长型教学意识,给予学生更多无私帮助,真心对待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促进寄宿制小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还要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正确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家庭压力,给予寄宿制小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引导。
(四)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
父母的关怀对于孩子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彻底打开孩子心底的心结,促进其健康成长。寄宿制儿童离家较远,本身就比非寄宿制儿童缺乏家庭关怀。学校需要引导家长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关爱方式。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举办校园亲子运动会等一系列亲子活动,改善寄宿制儿童家庭情感缺失的情况。同时,鼓励不能按时、及时参与亲子活动的父母为子女写一封信、打个电话等,表达对学生的关爱。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生活状态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四、结语
寄宿制学校虽然让小学生过早离开温暖的家庭成长环境,但是也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我们需要正确发挥寄宿制学校的作用,找出其中的弊端,不断改善,不断完善,提高寄宿制学校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07(9).
[2] 葸宝.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