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利益表达与优化党群关系

2016-12-15向鑫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执政党利益群众

文/向鑫

网络利益表达与优化党群关系

文/向鑫

网络利益表达是转型期优化党群关系的逻辑起点和突破口,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网络利益表达主体的能力,提升媒介话语权;建立网络民声搜集系统,提高政策输导能力,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与优化。

网络利益表达;党群关系

网络的互动性、匿名性、便捷性、实时性以及当前社会成员利益表达意识的增强与现有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之间的不对称,使网络利益表达成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内蕴与外现。

一、网络利益表达在优化党群关系中的价值功能

网络利益表达是指行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在线接收或发布信息、邮件、在线评论等活动,试图向执政党和政府提出利益诉求并期望实现的一种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执政党和各级党组织是否重视网络利益表达与社会成员利益实现的质量、效果以及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呈正向关系,因此,网络利益表达与实现对和谐党群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功能。

●网络利益表达是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逻辑起点

利益始终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各社会成员之间主要表现为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群众在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 P413)但是,人民群众具体利益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其个性与党代表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和谐的差异。长期以来,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缺乏自主性、组织性、社会成本高且影响力低、政治资源有限、表达渠道不畅的缘故,使得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利益表达平台和途径,可以使党和政府更容易倾听弱势群体和普通网民政治诉求和利益愿望,更全面地代表社会各阶层、各人民团体的利益和愿望。

●网络利益表达是新时期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内蕴与外现

首先,网络利益表达机会平等,但网络的便利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政治资源分配不均的格局,弱势群体和普通网民可以平等地向各级党组织进行利益表达。其次,网络利益表达的畅通性较强,尽管新时期利益表达渠道较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利益表达畅通性仍受局限。而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与共鸣性,使得弱势群体能通过发帖、博客、评论等方式进行充分的利益表达,并且能将与利益需求相关的议题快速“加温”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热点,政府因此也就可以快速实现其政治诉求及利益主张。再次,网络利益表达呈现组织性特征,网络信息的发散性、辐射性等特征使普通网民能够聚合相同利益愿望的利益主体,提高其利益表达的组织性,形成网络集群效应。

●网络利益表达是执政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引擎器”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输入一转换一输出”政治系统论,指出政治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政策输入和输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当输入和输出表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时,政治系统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也即输入和输出的平衡状态决定了政治系统的有效运行。伊斯顿说:“政府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社会各种利益和要求输入政府系统之中并转化为政策输出的过程。”[2](P29)因此,利益表达是整个政治系统循环运行的重要开端,是执政党进行利益协调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引擎器”。此外,利益表达与实现过程由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利益协调、利益转换、利益实现等环节组成,是一个紧密相扣、螺旋发展的过程,其中利益表达是确保整个过程能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但是,当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或不能满足利益主体的诉求和愿望时,网络变成为至关重要的表达方式并进行充分利用,这种现象打破了传统“沉默的螺旋”①定律。该定律最早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认为社会分散的个体会根据“意见气候”来确定是否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出现“意见优势”与“意见劣势”之分,前者最终形成“社会意见群”,后者因意见越来越弱成为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但是在网络社会中,人处于虚拟状态,不会因“社会意见群”的孤立感到害怕或忧虑,由此也增加了利益表达的意愿。因此,现在人民群众不再是传统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信息化社会中具有自主意识的新意见阶层,他们通过网络这个高效便捷的平台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公共决策,其政治参与行为有效提高了政治决策信息的输入和转换能力,是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有效决策的动力源泉。

二、网络利益表达在优化党群关系中的功能失效表现

●部分党员干部对网络利益表达存在“心理阴影”

首先,部分党员干部对网络利益表达存在观念滞后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存在观念误区,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担心网络利益表达影响仕途,采取以“堵”为主、抵制封杀、置之不理等逃避态度,导致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很难实现而引发民愤,导致大量积怨无法通过合法途径疏导。其次,部分党员干部角色错位,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转变成了人民为之服务的“主人”,身兼政策决策主体与利益表达主体双重身份,与民争利,降低了党和政府在政治决策中的自主性和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策议程功能,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

●网络利益表达主体的媒介话语权遭遇挑战,疏远执政党与民声的距离

媒介话语权是指“大众传媒在事关公共性话题方面应该享有的客观地言说或公正地表达的自由权利,本源上它是公众话语权的延伸。”[3](P2)它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政治权利之一,也是普通民众将利益诉求有效地输入并转化为政策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仍受到严重挑战。首先,强势群体和利益集团凭借经济政治资源提前设置好媒介议题,占据媒介话语空间,导致普通民众话语权缺失。其次,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能力欠缺,致使“信息贫困者”很难建构充足的媒介话语空间,使其网络政治参与仍存有“数字化鸿沟”现象,进而加剧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格局。最后,网络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导向,削弱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集群效应,很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失语”“表达无用”“表达无门”等现象仍存在。

●网络虚假利益表达弥漫,执政党政策输导难度增大

首先,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加剧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的到来。网络议题的设置本身需要一部分带动整个互动平台的气氛,但当利益表达不畅并无法实现时,社会成员便借“麦克风”之势将网络当成情绪宣泄的工具,故意夸大议题,或断章取义,致使虚假信息辐射至分散的网民个体,形成“负面扩散效应”,由此产生“偏激共振”现象,使政治系统运行不畅,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对网络的管控难度,也不利于党和政府满足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其次,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分散的个体因共同的兴趣、价值观以及利益倾向容易发出虚假的群体化声音,这实际是“回声”现象的折射。凯斯·桑斯坦提出,“很多人至死仍生活在他们自己设计的回声房里”,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听不到或忽视了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导致“群体极化”②现象的产生。那么,网络利益表达就成为某一个方面或阶层的利益愿望,从而使真实利益表达被淹没,使得党和政府对数以万计的利益表达真假难辨,致使代表性、整体性的政治观点和政策诉求难以“浮出水面”,更致使弱势群体的的利益心声被边缘化和被遗忘,阻碍了利益表达的深化,致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滞后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损害了执政党的执政权威。

三、重视网络利益表达与实现,创新和谐党群关系

在网络日益自主化、便捷化的前提下,我们党接受网络利益表达应遵从人民群众利益为先的原则,以维护党代表人民利益的普遍性与各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的特殊性保持一致。网络利益表达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利益表达的行为、方式和内容,以实现网络利益表达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培养网络利益表达能力,缩小网络“知沟”,提升媒介话语权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蒂奇纳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首次提出“知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而非缩小的趋

势。”“信息富有者”借经济、社会、政治等资源优势向党和政府发声,有悖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宗旨。因此,提升网络利益表达能力,缩小“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的网络“知沟”,提升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有利于拉近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为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网络利益表达引导机制,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政治生态

网络的开放性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衍生了多元的网络政治文化,利益表达呈现分散甚至混乱的状态,也使利益表达主体的行为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利益表达引导机制,培育健康和谐的网络政治生态。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政治环境,实现监督与引导的良性互动。美国学者科赛指出:“如果没有发泄相互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4] (P33)因此,应努力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实现网络利益表达,将不理性的情绪发泄和积怨转变为合理、合法的利益表达,提升其理性化和影响力。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思想、政策、行动上引导弱势群体形成科学的利益表达理念。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有些人以利益导向取代了价值导向,部分网民为满足利益需求故意歪曲事实、编造谣言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底线思维”,用价值导向引领利益导向。

●建立网络民声搜集系统,提高执政党的政策输导能力

政府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为网络信息采集的高效有序提供条件。另外,网络议题各种各样、纷繁复杂,超越了政府的承载能力,应鼓励各种社会组织搜集、整合弱势群体的网络诉求并输入到公共决策体系中。同时,建立科学的整理、分析、概括、协调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机制,为制定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毛泽东曾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5] (P899)因此,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我们党应从不同的渠道充分了解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表达诉求,利用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功能收集、聚合广大社会民众对社会生活、民生领域的观点、看法和建议,制定更加符合民众利益、意愿的民生政策,实现党群关系的优化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美)戴斯·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 陈堂发.媒介话语权解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 (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注释

①“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4年提出,其主要观点是:社会个体在表达意见及态度前会对“意见气候”进行思量,当社会个体意见处于优势时,便会即刻表达;反之,则隐藏观点保持孤立。如此循环,就会形成强势越来越强,弱势越来越弱,转变为沉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②组织行为学中将群体中成员的行为动作和观点,将群体组织分为支持群体、中性群体和反对群体。当任一群体的社会效应大于其他两者群体的社会效应时,就会产生偏向于该群体的群体极化效应。

向鑫,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讲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姜杰

D091;D262.6

10.13784/j.cnki.22-1299/ d.2016.06.010

猜你喜欢

执政党利益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利益链与新垄断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