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鬼文化与魑魅魍魉
2016-12-15高菲
高 菲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辨风正俗】
中国鬼文化与魑魅魍魉
高 菲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生与死、鬼与神在任何国度的文化中都神秘莫测。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鬼”为“归”,与生死相接。人死后有归宿便是“鬼”。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魑魅魍魉”都与鬼的本义“归”相关。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从“魑魅魍魉”切入,一窥中国的鬼文化。
鬼;魑;魅;魍;魉
一、人之归处——鬼
钱穆在《孔子与心教》一文中指出:“人生最大问题,其实并不在生的问题,而实是死的问题。”[1]“鬼”有多种解释,许慎《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礼记·祭法》:“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即是说普通人死后不享受宗庙,死了就被称作鬼。《论衡·订鬼》:“鬼者,老物之精也。”综上,关于鬼有三种说法。一是人终有一死,人死形魄归地,而魂气化为鬼。人死有冥棺,即死有所归,故不会四处游窜;而死无所归则为厉鬼。二是鬼同“归”,即人死则终,乃归于生命之浩瀚长河,宿命所归也。三是年岁过长的生物为“精”为“鬼”。
二、魑魅魍魉
成语“魑魅魍魉”出自《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意为遇不到“魑魅魍魉”就说明国家受到了上天的保佑,政治稳定。民间传说“魑魅”“魍魉”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蚩尤请来的救兵,一个屎壳郎状,另一个蜘蛛状,后被黄帝用鹿角伪装成的龙角制服。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魑,鬼属。从鬼,从离,离亦声。”明确告诉我们“魑”是“鬼”,从“离”,所以我们可以从“离”说起。
“离、離”古通用,现代汉字简化后才将两字的意象合并为“离”。“离”本来就有山神兽的意思,而“離”有短尾鸟、遭受、分离等含义。与鬼神相关的“離”的意象我们没有找到,找到了与同训的“螭”作为理解“魑”的含义的参考。宗福邦的《故训汇纂》对“螭”的解释是像龙但没有角的怪物,“魑”也成为这一类鬼神的总称。
《说文解字》解释“魅”为老精物,魅还被解释为“百年老鸮”,如“百年老鸮成木魅”(李贺《神弦曲》)。《左传·文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史记·五帝纪注》:“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还有《淮南子·览冥训》:“其行蹎蹎,其视暝暝,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这都说明“魅”具有魅惑的特点。
关于“魍魉”的说法有很多,如《玉篇·鬼部》:“魍,魍魉,水神,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这里魍魉是水神。《孔子家语·辨特》:“木石之怪夔魍魉”。晋·干宝《搜神记》:“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说文解字》:“蛧蜽*段玉裁注:蛧蜽,俗作魍魉。,山川之精物也。”《淮南子·览冥训》中:“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也是说魍魉出入无时,有魅惑的特点。“魉”中的“两”指代上古时期的两轮车,初为劳动工具,后为战场上的战车。因此,“魉”可以理解为战场上的鬼或战士战死沙场后他的孤魂漂泊无依、不能返乡。
综合以上论述,“魑”即为山神兽等力气较大、像龙但没有角的鬼神的总结;“魅”为生存时间过久且具有魅惑性的精怪;“魍”为没有实体,较为虚幻的鬼怪代称;魉指战死的鬼,本应从属于魑的范畴,但却脱离魑独被称作魉,古人对战乱所带来灾祸的理解可见一斑。概因魉过于凶残,形体或庞大、或蛮壮,形态特异才独立于魑被称作魉。它们包含了古人对所有鬼的综合与想象。有文献可考的鬼文化,源自商周的甲骨文与青铜器,由此可知在商周时期鬼文化体系已发展得极为健全。商人也据此大行祭祀之礼。在此基础上,后人对鬼文化进行补充,不仅包括祭祀鬼神,同时有了固定的丧葬制度,更有鬼怪书籍记载四凶“梼杌”“穷奇”“饕餮”“混沌”等有别于魑魅魍魉、有自己名字的大鬼怪。佛教幽冥、黄泉、地狱、极乐世界等思想也由古代鬼神文化演化而来,至于清明祭祀,以及年兽、请神等习俗更是沿用至今。
古代鬼文化皆是先人对生命思考的体现,对于未知事物的敬畏,鬼文化发展史对于研究古人思想哲学理论发展变迁的作用可见一斑。
[1]钱穆著.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2]关长龙.“鬼”字考源——兼论中国传统生命理解中的鬼神信仰[J].中国俗文化研究,2012,(00):1-20.
[3]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0.
[4][宋]朱熹.周易本义[M].苏勇,校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0.
[5]钱穆著.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责任编辑:周 丹】
2016-07-10
高菲(1992-),女,山东泰安人,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研究。
H139
A
1673-7725(2016)09-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