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数形结合解题的重要性
2016-12-15丁冬青
丁冬青
(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中心校城北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数形结合解题的重要性
丁冬青
(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中心校城北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入形象思维,注重数形结合,创设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中间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并形成活泼的教学局面,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直观;重要性
“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是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于数形结合的精辟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形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理解也做了这方面的努力,下面具体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以形助数,形象直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见到这方面的试题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借助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让数学语言直观化,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难,变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通过直观的图形揭示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懂,从而爱上数学课。
例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单纯的死记硬背,灌输概念一定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局面。所以,我改变教学方式,把概念化的东西直观化,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开启学生的数形思维。
首先,借助直观,孕伏概念。让学生自带小圆片,自己动手,感受分数,把概念直观化,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从分数意义的角度对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有初步的感知。其次,继续动手操作,感知概念。让学生在自制的圆片上涂色,通过分类,感受分数的不同点,再运用“形”与“数”的关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分数,通过直观感受感知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抽象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抓住概念的内涵,明确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不同,让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
又如,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已知圆锥与圆柱的体积比是,圆锥的高是3.6厘米,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初步学习的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之间变化关系”理解不是很深刻,解决问题较为困难,为突破这个难点,我把问题直观化处理,设计了下面的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圆柱 圆锥底面积 1 1体积 1 1 6高1 7.2厘米 3.6厘米1 6 ÷1 3 =1 2
让学生根据对图表的观察、分析、联想(先分别去求高的份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圆柱的高)使问题一目了然。这样用“形”帮助来解决“数”的问题,避免繁杂的计算,获得出奇制胜的解法,因此,这种方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数解形,细致入微
“以数解形”就是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蕴含着的数量关系,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借助“数”的运算解决有关几何问题,用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和特征等。这样让学生在“见形”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思数”,在“思数”的过程中利用“数”来解释“形”,既体会到用数解形的细致入微,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一个正方形边长10厘米,A、B分别是两边的中点,(如图)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让学生学会这个解题方法后,我继续引导学生:再仔细看图,分析“中点”的条件,我们还发现更简单的解题方法。①和②的面积相等,都是正方形面积的,③是正方形面积的,阴影部分面积正好是正方形面积的,即(平方厘米)。以上通过数的运算,使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因此,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数形结合,彰显神奇
小学数学中虽然没有学习函数,但还是慢慢地开始渗透函数的思想,为初中数学学习打好基础。如,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在确定位置中,用数对表示平面图形上的点,点的平移引起了数对的变化,而数对的变化又对应了不同的点。还有,在六年级下学期学习“比例”时,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线来表示变化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图象,发现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关系,画在坐标图中就是一条直线,数形在此成为一体,从而体会到图形与函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彰显了数形结合的神奇。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领域,我们要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季晶.数形渗透 思维开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4(8):70.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