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12-15隆元仙
隆元仙
(四川省资中县宋家镇中心学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隆元仙
(四川省资中县宋家镇中心学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其重要因素就是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激发学生努力思考,并从中发现一般性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后,我让学生任意找两个两位数,满足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之和为10,老师就能立刻口算出它们的积。这样,学生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的。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列出了一组计算题,让他们算出结果,再寻找其中的规律。
31×39=1209 32×38=1216 33×37=1221
34×36=1224 35×35=1225
43×47=2021 29×21=609
经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索,同学们得出了如下规律: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之和为10的两个两位数的积等于十位上的数字与比个位十位上的数字大1的数字的积,后面写上个位上的数字之积(个位上的数字之积为9时写成09)。如:53×57=3021,71×79=5609,等等。然后再让学生举例对此规律加以验证。这样,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
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巧妙的课堂语言,直观的教具模型,愉快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多解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考虑问题,对问题进行灵活处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广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对每一个数学问题,不仅满足于会教,而且要勇于探索,发挥创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入手,探求多种解法,从多解中探索解题规律,并对各种解法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其择优意识。例如:小明计划9天看完一本故事书,由于每天多看了4页,结果6天就看完了。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对于这道题,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得到了如下6种解法:
解法一:4×6÷(9-6)×9=72(页)
解法二:4×6×〔9÷(9-6)〕=72(页)
解法三:4×6÷〔(9-6)÷9〕=72(页)
解法四:把这本故事书的总页数看作“1”,可列式为
解法五:把实际每天看的页数看作“1”,则这本故事书的页数为“6”,则计划每天看,因而列式为4÷(1-)×6=72(页)
解法六:把计划每天看的页数看作“1”,则这本故事书的页数为“9”,故实际每天看,可列式为4÷(-1)×9=72(页)
最后,我再引导他们对各种解法进行比较,并告诉学生:今后遇到有多种解法可供选择时,应选用较简单的方法。
这样,通过对题目多解多变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解题规律,提高了解题的应变能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透表求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一定要透彻,要抓住实质,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使学生不迷恋于表面现象,看到事情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整体联系上去考虑问题,提示蕴藏于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完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下列各题虽然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就其基本数量关系而言,实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不必认为是几道题,而是一道题:
1.学校要用600元钱去购置一批桌椅。如果一张桌子需要30元,一张椅子需要10元,能买几套?
2.甲乙两车从相距6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千米,几小时相遇?
3.师徒二人共同加工600个零件。已知师傅每小时加工3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10个零件,几小时才能做完?
这三道题,从表面看,1题是购物问题,2题是行程问题,3题是工程问题,似乎各不相同,但就其基本数量关系而言,却是完全一致的。
事实上,学生的各种品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有意识地系统地加以培养。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