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美学发展流变

2016-12-14李骥

电影文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美学

李骥

[摘要]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至今已走过94个年头,从走向国际的黄金时期到一蹶不振的低潮时期,再到如今中国动画电影的重振崛起,创作方向、创作方式与美学特征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发展与时代显示出极度的贴合性,甚至每个阶段的中国动画电影所表现的美学价值都有着时代发展的印记。本文通过审视与梳理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美学的发展过程,总结分析不同阶段的中国动画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与创作倾向,进一步展望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美学;发展

中国动画电影从1922年诞生至今已走过94个年头,从走向国际的黄金时期到一蹶不振的低潮时期,再到如今中国动画电影的重振崛起,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向、创作方式与美学特征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中国动画电影与真人版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相似性和独立性。相似性是指二者的创作发展都与时代发展显示出极度的贴合性,尤其是每个阶段的中国电影所表现的美学价值都有着时代发展的印记;而独立性是指,中国动画电影有着独立的发展路线,并没有如真人版中国电影那般经历着常规的逐渐加速的发展路线,而是在诞生之初就逐步进入了黄金时期,将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成就推向了巅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审视和分析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特征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研究。本文通过审视与梳理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美学的发展过程,总结分析不同阶段的中国动画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与创作倾向,在当下中国动画电影生发出的新的美学特征面前,进一步展望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民族文化的单一性提取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条“逆生长”之路。在万氏兄弟和特伟等第一批中国动画人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动画从1922年诞生到1949年的蓄势待发,从1950年正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1976年,中国动画不仅俘获了国内观众,同时也将传播和发展的触角伸向了国外,这段时期的中国动画呈现出旺盛的创作激情、生命力和影响力。

碍于当时文化传播障碍重重,传播速度和信息获取速度也远不及现在,在1922年那样一个年代,万氏兄弟能够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甚至可以视作一个奇迹。也以此为标志,中国动画电影正式诞生,相较于美国迪士尼动画的诞生更是早了整整六年。可以说,中国动画的后期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诞生基础,这一切都源自中国动画人的艺术觉悟与创作意识的觉醒。

回顾中国动画电影的发端,从故事基础到创作素材和美学思想,无一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发展初期的中国动画电影真正体现了动画艺术的本质——综合艺术,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精华创作,艺术创作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20世纪20年代,鉴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传播环境,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电影技术与艺术文化的获取途径并不顺畅,因而当时的中国动画唯有从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中借鉴经验、提取创作灵感和素材,方可将动画这门综合性的艺术发展开来。

因此,无论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还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至1964年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影片故事基础都是源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国古典文学成为万氏兄弟动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和素材基础;1939年,中国首部木偶片《上前线》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拓宽了创作类型,木偶片成为其重要的类型分支,这种将民问艺术与动画艺术融合的创作方式,也成为日后中国动画的重要发展方向。此后,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皇帝梦》以及1953年上映的中国首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等,开启了中国木偶片发展的新时代。1958年诞生的中国首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诞生的中国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中国动画电影的重要类型片分支,都是根植于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整合式创作,闪烁着创新且独特的艺术光晕。

同时,在中国动画电影对于民族文化进行单一性提取的这个阶段,其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也极具中国特色,表现出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的深刻理解和二次创作。从画面色彩到画面构图,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都鲜少出现色彩明亮的画面,多数色调都是调和过的暖色调,且明度偏低,整体呈现出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质。无论是1950年至1976年的黄金时代,还是1977年至1985年的白银时代,中国动画人都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动画电影创作的融合,早期的中国动画表现出内蕴深厚的民族美学特征。

二、多元文化的伸展与整合

大多数观众和学者都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8年出品的水墨动画《山水情》,看作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拐点作品,这部作品为中国动画带来了最后的荣誉,精工细作的“中国学派”精品动画电影彻底成为历史,中国动画不可逆转地走向下坡路。

跨入发展低潮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从题材内容到美学风格都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对于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的结果。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影响下,众多国外动画影视作品低价流入我国,彻底改变了我国动画电影市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精神世界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国外的文化思想的大范围传播,加上题材新颖的国外动画作品的流入,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取向,求新、求异、求变成为观众的新需求。

因而,当我们反观20世纪末的中国动画,毫无疑问,粗制滥造和照搬模仿成为其重要的风格标签。中国动画人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茫然无措,曾经相对封闭的动画电影市场环境,在被国外动画迅速击破的同时,中国动画人并没有一个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积极乐观的应对态度。因此,照抄和模仿,粗制和滥造,都是中国动画电影迅速商品化的标志,中国动画的精品艺术属性被彻底抹去。在此期间,199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动画电影《宝莲灯》,被视作民族创作和精品艺术的回归之作,但是该片在故事结构、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上的缺陷无法回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宝莲灯》仍旧是对好莱坞动画的一次模仿,美学特征的模糊造成了美学价值的缺失,使该片迅速被观众遗忘。

直到21世纪初,中国动画虽不可避免地依旧受到国外优秀动画的影响,从故事结构到角色造型、场景塑造等美术设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模仿的痕迹。但是,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动画人所做出的多元化创作上的努力。从21世纪至今,题材内容、美术设计、审美倾向等,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向,究竟何种美学风格的中国动画电影能够符合观众的期待和市场的需求,中国动画人在反复的比对和实验中探索前进。因此,新世纪开始至今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可谓异彩纷呈,在“回归民族化创作”的口号愈演愈烈之时,中国动画已经不可避免地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前进,并不能对这一处于加速发展期的中国动画有一个泛指性概括,对多元文化的铺展、吸收和整合,让中国动画产生一种多元文化融合式的美学特征。

如今,中国动画也在尝试以故事内容和美学风格,将受众群体做出细致的划分,无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针对低龄幼儿群体的可爱和幼稚;还是《秦时明月》针对青少年的受众群体所做出的融入日本动漫美学特征;抑或是《龙之谷:破晓奇兵》和《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好莱坞动画做出的整体模仿,企图复制一个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票房神话,涵盖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在泛娱乐化的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千差万别,多元化的创作发展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必经之路,上述提到的中国动画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攫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虽然美学价值的缺失造成大多数的中国动画无法谈及艺术性,但是中国动画在分析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完成了多元化创作发展的蜕变。

三、展望:关于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之路

2015年,由田晓鹏执导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打破了沉寂已久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该片从题材内容上再一次回归文学经典《西游记》,主题内容上并没有融入西方文化思想,而是深入思辨并展现了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是,该片在美学风格上终于符合了观众所期待的民族化。可以说,电影《大圣归来》的诞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社会的产物,中国动画沉寂多年,回归民族化创作的呼声愈演愈烈,如何能够既做到回归“中国学派”的民族化创作,同时又融入与当前文化相吻合的美学思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符合了观众期盼多年的审美预期,该片甚至在上映之初就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肩负着破解中国动画发展多年不得志的困局、重振新世纪中国动画民族化创作的历史使命。从《大圣归来》我们看到,剧本故事是对于经典文学《西游记》的二次改写,甚至存在后现代主义的意味,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环境的设计都脱离了日本动漫和好莱坞动画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原创。但是,该片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在于艺术价值的提升和审美价值的回归。《大圣归来》创造了一种属于新时代的美学风格,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如色彩、文化图腾、服装、建筑等,同时也兼容并包地有着现代美学元素融入其中,从人物造型和色彩上都能管窥一二。而这也正是众人所期待的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扎根民族文化,以兼容并包的融合法,生成符合观众审美视角和审美方式变化的美学价值。

如今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早已不再是那个封闭自守、闭门创作的状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市场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接受这种冲击和融合,如何能够把握观众的审美取向,创作出符合电影市场生态环境的作品是今后不变的课题。结合《大圣归来》的成功经验,将创作灵感的获取和创作素材的提取停留在中国民族文化是唯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从动画创作的根基上就保证了其民族性格和艺术独立性。进一步提取符号化的中国文化图腾,将其应用于动画创作当中,任何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色彩、服装、家具、建筑等,作为人物形象和场景设计的线条、元素融入,都能让看似陈旧保守的民族文化生发出新的光彩,产生符合时代审美倾向的美学价值。而不断冲击中国动画创作发展的诸多外来因素,不断产生的新观念和新技术,观众审美视角的不断转化,都是推动中国动画发展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探寻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美学发展脉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在当前电影市场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做出的审时度势的历史反思。中国动画电影唯有在扎根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切实有效地实行融合式的创作方式,并使作品具备独立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影市场中重拾竞争力,获得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动画电影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白美学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论美日动画形象比较研究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