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拒斥采访谈政府公职人员的媒介素养

2016-12-14王怡然

采写编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职人员媒介素养

王怡然

摘要: “采访难”是困扰记者的一个突出问题。公职人员对采访的拒斥态度是原因之一。它反映了部分政府公职人员媒介素养的缺失。这种缺失不利于构建政府和媒体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对双方的工作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政府公职人员应自觉加强媒介素养,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引导舆论,澄清是非,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关键词: 拒斥采访;公职人员;媒介素养

经常听到媒体人士谈到“采访难”。 “采访难”难在哪里?不是难在采访内容的错综复杂,不是难在极端条件下的危险场面,不是难在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在很多情况下,是难在一些政府公职人员的拒斥采访。拒访的理由五花八门,但总括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拖延:“等请示领导后再说吧”,“管宣传的不在“,”领导 出差了“,”这周我们有活动,下周再电话沟通“等。过几天再联系,又有新的托词。结果是时过境迁,新闻变旧闻,不了了之。二是推诿,利用部门职能上的交叉相互踢皮球,办公室让找业务处室,业务处室让找主管领导,主管领导让找办公室,或者是发改委让找科技局,科技局让找工信局,工信局让找发改委……记者往往找了一圈,结果又回到了起点。三是拒绝,或委婉,或直接:“我们不需要报道”,“对此事无可奉告”……

公职人员为什么会对采访抱拒斥态度呢?一位在政府任职多年的工作人员道破了其中的缘由:

有人是怕误解,怕人误以为自己想出名,有野心;有人是担心抢了别人的风头,影响同事间的关系;有人虽然管宣传,但对相关情况不够了解,不知怎么说,担心说错;有人不屑和媒体打交道,高高在上,服务意识和公众利益意识淡薄;有人不愿抛头露面,认为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椽子先烂;有人觉得接受采访到没什么,但有时可能牵出其他问题,好事变成坏事,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陕西“表哥”杨达才,因不当表情受到抨击,更被网友据视频“人肉”,发现每次接受采访戴的都是名表,而且款式不同,结果因违纪被查;有人是想封堵舆论,觉得被采访的问题很尖锐,会影响到自身或所在单位的声誉、利益……

对采访的拒绝和排斥,一方面给记者带来诸多麻烦,使采访困难重重,同时也造成了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紧张对立,对政府的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政策宣传不到位,缺少与百姓的有效沟通,难以得到广泛的理解支持,工作不能很好地推进;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得不到推广,迟滞改革发展的步伐;缺少强大的舆论声势,不能很好地为干部群众加油鼓劲,干事动力不足;不能借助媒体澄清是非,引导舆论,致使群众猜疑重重,谣言、谎言满天飞,往往引发次生危机;政府的巨大努力和细致工作不能广泛被百姓所知,政府勤政为民的形象不能有效树立……

拒斥采访,反映了部分公职人员私心杂念作祟,缺少担当精神,公众意识淡薄,部门本位主义严重,也反映了部分公职人员对媒体认识不清,缺少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

所谓的媒体素养,既包括对媒体的职责使命的认识,又包括对媒体功能和作用的了解,既包括对传媒发展现状和传媒规律的把握,又包括对各种事件、信息的解读和反应能力,同时包括与记者打交道的策略及能力技巧。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作为公职人员,必须具备这种素养,才能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更好地推动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一、 要提高媒体素养,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媒体,做到“四个充分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到媒体和政府在推进社会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一致的。媒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舆论工具,是党的喉舌,是连接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导向,团结鼓劲,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媒体和政府的关系不是各自为政,更不是敌对对立,而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相互协作的关系。那些先入为主地认为记者采访是找麻烦,是曝光揭丑,从而要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观念是极端错误而有害的。

二要充分认识到政府公职人员不同于一般的个人,接受采访是其公职身份所决定的,在其位谋其事,身为公职人员,有义务通过媒体发布政务信息,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媒体涉及公众利益的采访,政府公职人员在工作时间,应主动提供相关信息,无权保持沉默,更不能随意拒绝,除非是保密的内容或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信息。

三要充分认识到媒体舆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媒体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好的媒体报道可以成为风险的“警报器”,矛盾的“减压阀”、舆论的“导向标”、发展的“推进器”。

四要充分认识到媒体发展正处在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要想封堵舆论,难上加难。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推动了媒体的发展,除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网络、微信、微博、QQ等蓬勃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方便,广大民众对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拒绝采访既不能封锁消息,又会适得其反,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甚至会引发意想不到的次生危机。

二、要提高媒体素养,就要学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首先要积极主动回应记者的采访申请,切忌敷衍塞责,推诿拖延。各单位最好成立一个宣传机构作为中枢部门,联络采访,统一对外宣传。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予以答复。拖延敷衍,不仅浪费记者的时间,也必将造成记者的反感,不利于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甚至会成为媒体批评的对象。2013年1月,河南兰考县7名孤儿火灾遇难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记者袁振喜对民政部门提出采访要求。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他前后打了15个电话,询问采访申请是否批准,但对方不是相互推诿,就是打不通电话。5天过去了,也没得到回应。他据此写了一篇报道《民政部采访记》,指出,“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记者筋疲力尽,但想要了解采访进度这么个简单要求,都未能实现。中央要求转作风,面对媒体采访,有关部门给个答复为啥这么难?“报道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民政部门也因此很被动。

其次,要积极主动为媒体提供鲜活的有价值的信息,保持公开透明,不要因为懒政或其他原因而拒绝采访,封锁消息;也不能自作聪明,大耍“外交辞令”、无关的话一大堆,公众想知道的内容一句不讲。要知道,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报道,新媒体报道;境内不公开,境外公开;权威消息不披露,传言谣言就会甚嚣尘上。不公开,将付出很大代价。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特例。正因如此,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而且,新闻媒体一旦参与到某个事件中,不管有没有当事主管部门的声音,它都是要报道的。即使保持沉默,记者也会这么写:“截止记者发稿时,没有联系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当记者见到该负责人时,他拒绝接受采访”;“谈到关键问题时,该发言人闪烁其词”……记者的正当采访,为什么不接受呢?事关公众利益的事情,被采访官员为啥“打太极”?当读者看到这样的事实描述,可以想象,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和判断。

第三,对公众关注的突发事件或尖锐问题,要果断回应,既要有速度,还要有态度、有温度、有尺度。所谓速度,就是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时代,信息源众多,信息传播迅速,谁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谁就能在信息传播中占据先机,赢得话语权,占领舆论制高点。一件事情发生后,第一个描述它的信息往往能主导舆论的导向。如果政府公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失语,小道消息就会失控疯传,媒体有可能采纳在你看来所谓的“谣言”部分,这是一种排挤效应。当然,在开始时,对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全面,不深透,但知道多少就先发布多少,随着事件的进展,可以及时地进行滚动式补充更新。所谓态度,就是面对危机,政府工作人员要坦诚相对。很多时候,由于处理态度好,积极主动,往往可以化解危机,消除负面影响,赢得公众谅解,树立政府的正面形象。比如某地气象局的一名官员在气象台微博上发布了一个错误信息,发现后马上发微博道歉,获得了谅解。所谓有温度,就是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中,要着眼于政府的人性关怀,侧重收集发布政府对受影响群体的关照、对遭受损失人群的补偿和救援,要发掘灾难中的人性光辉,通过温暖人心的正能量消除事故的负面效应。所谓尺度,就是负责新闻发布或接受采访的公职人员,讲话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把握好讲话的时机和内容,不能主观推测或越俎代庖。超越职责的事情不要讲,不了解的事情不乱说。

第四,公职人员要主动与记者交朋友,保持和媒体的经常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公职人员和媒体的关系,归根揭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编辑记者的关系。加强日常的沟通,聊聊最近的新闻宣传,分享一下对热点问题的看法,沟通彼此工作中的难题等等,都有助于增进理解,培养感情,达到彼此支持。虽然媒体有自己的底线,但不可能没有协商和通融。比如,有的部门希望自己熟悉的媒体不要播发某篇稿件,这算不算违反原则?如果稿件可发可不发,那不发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是个批评监督报道,被批评者想把处理意见和态度一起登上去,做一下平衡,这也没什么问题。不仅如此,在面对棘手问题、事件时,政府的公职人员还可以向自己的媒体朋友咨询、请教,协商如何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和危机。美国“西雅图固体废物处理局”在工作中对待媒体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1988—1991年,美国西雅图市对该市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了一次大变革。局长盖尔认为,要推进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和城市环境形象的改革,除了合理的市场推广战略,还必须借助一个可靠的媒体宣传战略,要教育和培训员工学会同媒体打交道。她对下属说,不要把媒体看成敌人,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要求下属随着垃圾处理改革计划的实施,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通报情况,取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当改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因工作失误招来媒体批评时,盖尔局长又教育下属要正确对待媒体的批评:如果有负面报道,那么请你加倍努力改进,不要试图掩盖和解释什么,越掩盖解释越糟糕,也不要试图封堵媒体,而要向记者继续提供好的素材。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会有一个非常合作的媒体。可是,如果你不断给他们提供素材,他们也会在你为难时手下留情。正是对媒体的这种态度,西雅图固体废物处理局在盖尔局长的领导下实施的垃圾处理新计划,不仅得到了媒体的配合,也得到市民的理解支持,使西雅图的垃圾处理成了全美的典范。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政府公职人员和媒体交朋友非常必要。在操作中,负责宣传的公职人员可以建立跑线记者的QQ群和微信群,留下联系的方式,并定期发布一些本部门的信息和需要宣传的采访活动。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新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 体打交道的能力。公职人员只有切实提高媒介素养,才能与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利用媒体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宣讲政策主张,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现在台湾铭传大学交换学习)

猜你喜欢

公职人员媒介素养
公职人员进修政策应该向基层倾斜吗?
公职人员上班时间发朋友圈被诫勉,您怎么看?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公职人员结婚礼金不超600元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