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教材 关注差异 改进教学——七上科学教材与小学内容的比对及教学对策
2016-12-14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学胡巧玲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学 胡巧玲
着眼教材 关注差异 改进教学——七上科学教材与小学内容的比对及教学对策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学胡巧玲
由于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不畅,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难以较快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读懂学生小学三年来对科学的认识,立足中小学的自然衔接,关注中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异同,学习方法的异同,授课方式的异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将七上和小学教材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仔细作了比对,研究其中的衔接点,从教材的差异中,来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中小衔接教材差异教学对策
一、研究背景
由于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管理体制中,绝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分离开设,这部分基础教育的相互之间的教育教学研究少有交流。然而,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它们又同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相互之间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其各自独立性。因为中小学段的分离,使这种既属统一又各自独立的情况显得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每一个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又不尽相同,这就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
几年的教学中,我感到不少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要领把握不到位,达不到老师提出的科学规范,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不大,课堂上积极思考不够。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读懂学生3年来对科学的认识,立足中小学的自然衔接,关注中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异同、学习方法的异同、授课方式的异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将七上和小学教材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仔细作了比对,研究当中的衔接点,从教材的差异中,来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比对
1.教材编写特点的比对。
(1)小学教材的编写特点。
现小学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该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充分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内容特别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而且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样,活泼可爱 (出现了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图文清晰,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2)初中教材的编写特点。
初中选用的是浙教版的教材。教材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开始,逐步过渡到可观的“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以及较为抽象的“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等的自然图景,再进入动态地反映自然界演化的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了科学的、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内容呈现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并逐步引导学生向抽象的认识成功地迈进,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有利于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
2.小学、初中内容的比较。
七上的教材共分为4章,根据内容,我逐一地与小学教材进行比对,来探究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点。
章节 七上教材内容 对应小学的衔接内容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第2节观察和实验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三上第四章第4节比较水的多少(认识量筒及自制)第一章科学入门(共有30页)三下第三章第1、2节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体温计的特点出现在资料库中)第5节 质量的测量 三上第四章第7节空气有重量吗?(天平的使用)第6节 时间的测量 五下第二章分10块内容对各种计时器的探究第7节科学探究 分散在各章节中第4节温度的测量六上第四章生物的多样性分8节内容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常见的动物三上第二章分7节观察各种动物六上第四章第4节种类繁多的动物(侧重的是对脊椎动物的分类)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共 53页)三上第一章分7节观察各种植物六上第四章第3节多种多样的植物(侧重对种子植物的分类)第4节细胞 六下第一章第5、6节生物细胞的观察(没有对动植物细胞进行比对)第5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六下第一章微小世界分8节内容第6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3节常见的植物四上第四章第5、6、7节(没有完整的结构层次)第7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六上第四章生物的多样性分8节内容第1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五下第四章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共 39页)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没涉及第3节 太阳和月球 六下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卫星第4节 观察太空 六下第三章第6、7节在星空中第5节 月相 六下第三章第2节月相的变化第6节 日食和月食 六下第三章第4节日食和月食第7节 探索宇宙 六下第三章第8节探索宇宙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共32页)第1节熔化与凝固 三下第三章第3、4节水结冰了,冰融化了第2节 汽化与液化 三下第三章第5、6节水珠从哪里来,水和水蒸气第3节 升华与凝华 没有专门的定义第4节 物质的构成 在三下第三章的资料库中出现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四上第二章分7节探究溶解第6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没专门章节的区分
从中小学教材的比对情况来看,学生在七上学习的内容,在小学阶段都已经有所接触,教师急需要做的是:了解学生小学阶段掌握的程度,怎样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上落实新知识,在教学中做到同类知识点的自然衔接。
第一章测量:小学阶段各种测量工具在不同的章节中都已全部呈现,但他们侧重介绍工具的发展及工具的使用,另外概念陈述不是很严谨,很多名称源于生活,比如把“质量”称作“重量”。所以我想初中阶段内容上应该侧重规范各物理量的名称及符号,各物理量的单位换算、测量结果分析特别是错误及误差分析(比如刻度尺热胀冷缩对结果的影响,使用量筒俯视、仰视对结果的影响,砝码磨损或生锈对结果的影响等)、特殊测量的归纳。
第二章观察生物:小学阶段在不同的章节中仔细观察过很多的动、植物,但侧重的是观察,知道所观察生物的外形特点,对分类的思想渗透不多。所以初中应该侧重根据各生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根据构成生物体的结构理清结构层次,把纷杂的生物有序化。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小学阶段除地球仪和地图两种模型涉及不多外,其他内容相当丰富,甚至比初中内容更深,比如日食、月食教材中还出现了本影和半影(如下图),并由此让学生再画出月食形成的示意图。所以初中阶段侧重地球仪和地图的使用,其他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小学阶段三态的变化是以水为例进行探究的,变化过程的名称跟初中不是很统一:“熔化”称为“融化”,水的汽化只介绍了蒸发,没有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把霜的形成称为水蒸气凝固。所以初中阶段注意过程名称的规范统一,在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侧重应用。物质的构成这块内容小学是选学内容,分子概念出现在课后的“资料库”中。这是很抽象的一节内容,教师要在大量的宏观现象下去分析分子的特点。关于物质的溶解性这块内容,小学对溶解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及溶解能力都有很好探究,初中要侧重对这些因素的概括及应用。小学没涉及酸碱性,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归纳也没有,所以这应该是我们要提升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衔接点,改进教学
根据前面对七(上)和小学教材衔接点的比对,发现中小教材中确实有许多可以探究的内容,研究中小学教材,可以对七年级的教学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衔接点的研究,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
1.明确学生的知识起点,准确处理教材。
通过对中小学教材的研究,可以从教材层面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储备,让我们更好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曾观摩过中小学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课题内容是“月相”。两节课虽然活动设计上有些差异,但中学教师却有很多在内容的设计上忽略了小学已有的知识储备。如对“月相”概念的理解,在小学里已经完成了,中学教师就没必要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做实验来得到这一概念。还有“为什么会产生月相”的假设,学生已经知道这是“月球绕着地球转”造成的,他们对“月球绕着地球转”已经有了认知,因为在小学里已经学过这些了,只是他们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转会产生月相。如果中学教师还在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就有点多此一举了!根据前面的分析,在七上的教材中有很多与小学有相关性的内容,如果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熟悉的知识作为准备题,为新知作铺垫,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揭示新的矛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了解中小学课堂特征,丰富教学形式。
虽然中小学内容有很多相关甚至重复,但小学内容中活动明显多于初中,教材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中小学课堂组织形式的不同。
小学科学教育很多时候是使用、实践体验一些科学事件,侧重的是定性的观察与分析,而初中阶段很多时候是解释、分析这些科学事件,侧重的是定量的测量与分析。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新知的探究,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学因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课堂上没有多少复习时间,因此知识就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加以掌握与巩固。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用归纳法解决问题,而初中阶段主要是用演绎法解决问题,同时初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环节简洁、教学素材指向明确,问题的思维含量高。中小学两种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刚进入初中的不适应。作为初中教师,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多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实验、科学探究等形式,利用一些形象的、具体的图片或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规律,做好衔接。
3.读懂教材的编写体系,理清教学思路。
纵观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编写内容、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每个内容的具体呈现,都体现出内容之间的环环相扣和紧密联系。作为科学教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体系,理清教学思路,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设计教学。
七上教材的体系是自然界由不同层次的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四章内容试图给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图像。不过虽然有小学知识的铺垫,但不能过难过深,所以内容上还是以比较直观的描述性内容为主,较少出现抽象推理的内容。
第一章“科学入门”的中小学衔接主要体现在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序地开始较为系统的科学教学。所以本章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第二章“观察生物”的中小学衔接表现为小学阶段已学习过常见植物和动物,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本章先从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引入,然后通过观察对生物进行外形结构描述和分类,再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来学习生物体的一般外形特征,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地球和宇宙”在小学阶段几乎都已接触过,这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中的第二次循环。不过初中阶段更多的是从原理上理解这些自然现象。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引导学生认识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到地球上的生物与非生物都是物质构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层次的物质。小学阶段用感观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以及物质的溶解和三态变化的现象,七~九年级借助显微镜认识细胞和单细胞生物,同时认识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本章仅仅学习熔点、沸点、溶解性、酸碱性,其他特性后阶段学习。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审视教材的编写体系,体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关注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问题,有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
4.理解中小学学习方式,做好学法指导。
从小学进入中学,并不是简单地改变称谓,需要我们老师理解学生中小学阶段学习方式的不同,在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自学。
预习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书本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初一的老师一定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让学生列出新课内容的提纲,找出预习中的难点。同时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或是根据已有经验易解答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逐渐过渡到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指导书写。
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对结论的描述不够规范。到中学后要求明显提高,不管是中考要求,还是后续学习的需要,都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在新初一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榜样,不能随意;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比如,数字后面必有单位,操作步骤的规范,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论的归纳等。
(3)指导复习。
小学阶段由于科学不是主要学科,师生对复习都不是特别重视,即使考前复习也是老师发些资料进行简单的识记,或由老师包办。而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断乳期,需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初一的老师尤其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章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原理、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
(4)指导纠错。
到中学后由于要求、难度、深度的增加,学习或作业中都会出现很典型的错题。同时有不少同学会一错再错,为更有效地掌握和积累所学内容,要指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纠错本,记录自己出错的原因,及解题的突破口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材研究,寻找中小学教材中的衔接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教材,用好教材,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学习。
[1]科学(三上、三下、四上、四下、五上、五下、六上、六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
[2]七上《科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