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访人微博舆论动员的方式及效果研究
——以新浪微博“上访人群落”为例

2016-12-14吴镝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议程动员议题

■ 吴镝鸣 刘 宏



上访人微博舆论动员的方式及效果研究
——以新浪微博“上访人群落”为例

■ 吴镝鸣 刘 宏

本研究聚焦于上访人这一特殊群体是如何借助微博这一公共舆论场来表达利益诉求、进行舆论动员的,分析其微博舆论动员的方式、策略及效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上访人进行网络舆论动员过程中,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在上访人微博的“抗议性谈语”中,其微博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第二,上访人在微博中对其上访原因和诉求的表达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第三,上访人试图通过发布微博信息来引发社会关注,其目的在于推动信访议题转变为公众议题,促使问题获得解决,但收效甚微;第四,在上访人的媒介使用中,表现出对法治、社会、政治、反腐败、信访等议题较高的导向需求;第五,悲情和愤怒成为上访人微博进行情感动员的主要方式。

舆论动员;上访人;新浪微博;信访

信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或以走访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或提出投诉建议。国务院《信访条例》中将采用来信和来访的方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之为“信访人”。信访是反映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信访这个窗口,可以发现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所潜藏的社会矛盾。

比较来信和走访这两种信访形式,通常认为以走访的方式向政府反映问题的信访行为,其所涉及的社会矛盾冲突更为激烈。据此,本研究将采取走访方式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或诉求的信访人称之为“上访人”。在中国,上访人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研究即聚焦于上访人这一特殊群体是如何借助微博这一公共舆论场来表达利益诉求、进行舆论动员,分析其微博舆论动员的方式、策略及效果。

一、网络舆论动员的机制

所谓网络舆论动员,即指社会公众或组织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所展开的舆论动员行动。自2004起,博客等网络社交媒介的出现成为中国大陆最热门的互联网现象。2010年,微博开始崛起,且迅速成为社会公众进行信息获取和意见表达的平台,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都在微博的公共舆论场中得到广泛传播。网络舆论的动员机制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论动员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一些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络社交媒体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它们与主流媒体互动,共同推动了议题的传播。在突发事件的最初传播阶段,网络社交媒体反应迅速,能够快速且实时提供关于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资讯,微博尤其如此。

第二,通过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及议题走向。本研究认为,体现在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一系列传播策略是进行舆论动员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理论是在1972年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对于公众议程上的几乎所有的事情,公民接触的只是一种二手现实,这种现实是由记者关于事件与局势的报道建构的”(麦库姆斯,2008),媒体所具有的“影响各种话题在公众议程上的显要性的能力被称作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麦库姆斯,2008)。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为公众设置议程,“使之成为公众关注、思考甚至采取行动的重点”(麦库姆斯,2008)。议程设置的效果表现为议题的显要性从媒介议程转移到公众议程。互联网兴起之后,博客、微博、BBS论坛等社交媒体也逐渐获得了议程设置的机会,一些议题的显要性开始于网络媒体,然后转移到传统媒体,再由传统媒体转移为公众议程。因此,进入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议程并不意味着该议题已成为公共议题。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就是引起传统主流媒体的关注。传统主流媒体的介入,能够起到对公共议题进行“定义”的作用。

第三,网络意见领袖在推动议题从网络社交媒体转移到传统主流媒体的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是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于20世纪40年代在《人民的选择》(1948)中提出的一个分析概念。社会精英阶层,如知名学者、知名企业家、媒体记者、影视明星等是网络意见领袖的主要力量。例如,姚晨的新浪微博粉丝数超过1500万人,每天通过微博@她或者给她留言、私信的人多达四五千人,大多都是陈述各种冤情错案。姚晨戏称,她这里成上访办了。

网络社交媒体这种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也引起了底层社会抗争者的关注,他们期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来表达利益诉求,获得社会关注,促进个案的解决。这其中也包括上访人这一群体。每一位信访人都迫切希望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关注并获得满意解决。但是如果上访人的诉求没有在体制内的信访议程中获得关注,他们就有可能借助大众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动员。许多上访人在新浪微博表达利益诉求,为推动其利益诉求上升为公共议题寻找机会。与通过制度内的信访渠道表达诉求相区别,上访人微博的传播方式属于体制外的抗议活动。上访人的微博表达,亦属于梯利所言的“抗议性谈话”。①这一现象,值得研究者关注。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并未以事件作为切入点,而是以微博用户的上访人身份作为切入点,对聚集于微博上的上访人群落的舆论动员及媒介使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需明确判断微博用户中的上访人身份。许多上访人通过微博进行利益表达时,惯于在微博的昵称或简介中直接使用“上访”二字以表明其上访者身份。因此,可据此来识别微博用户中上访人的身份。当然,并非所有上访人微博用户都会这样做,只是说此类上访人微博用户的身份更易识别;其次,以发帖量的多少、粉丝数及关注度等指标来确定上访人微博中表现相对较为活跃的微博;其三,以上访人的活跃微博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微博的舆论动员的策略及效果进行研究。

2.研究样本的选择

首先,本研究以2014年2月6日以前的新浪微博数据作为总体样本数据;其次,在新浪微博搜索“找人”中以昵称中包含“上访”二字为关键词检索到889个上访人微博用户;其三,逐一检索发帖量超过30帖的微博用户,且剔除原创帖中未涉及上访内容的微博用户,共获得96个表现相对活跃的上访人微博用户。

接下来,对这96个上访人微博用户的相关信息分别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对上访人微博用户的性别、身份、关注人数、粉丝数量、发帖量、原创帖数量、上访原因、发帖内容、回帖数、媒介策略进行统计,以此分析考察上访人微博用户如何进行舆论动员并评价其效果。

三、主要发现

1.上访人微博用户主体构成分析

据统计,在本研究的96个上访人新浪微博分析样本中,女性占40.6%(39个用户),男性占59.4%(57个用户)。(见表1)这说明,男性上访者占比较女性上访者几乎高出两成。

表1 上访人员微博用户性别构成

在上访人微博用户社会身份的识别方面,在96个分析样中发现其上访者主体社会阶层分别为:农民占32.3%(31个用户);市民占15.6%(15个用户);工人占12.5%(12个用户);复转军人占6.3%(6个用户);企业主占4.2%(4个用户);大学生、教师、退休干部分别占3.1%(此三类分别拥有3个用户);医生和职员各有一个用户,分别占比1%;以及其他17个无法准确识别身份的用户,占总体样本数的17.7%。(见图1)

图1 新浪微博上访人用户社会身份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农民这一用户群体中,分别包括22个农民用户(占样本总数的22.9%)和9个失地农民用户(占样本总数的9.4%);在市民这一群体中,进一步可以区分为城市拆迁户(5个,占样本总数的5.2%)和普通市民(10个,占样本总数的10.4%);在工人这一群体中,可进一步区分为下岗工人(4个,占总体样本数的4.2%)、农民工(5个,占总体样本数的5.2%)和普通工人(3个,占总体样本数的3.1%)。

由此可见,农民、普通市民和工人这三个底层群体占据了上访人微博用户的六成以上。

2.上访原因分析

在上访事项方面,本研究根据上访人微博的发帖内容对上访人的上访事项进行分类,具体分为劳动争议类、农村土地维权类、城市强制拆迁类、涉法涉诉信访类、复转军人安置类、检举揭发类、城市管理类、医患纠纷类八个类别。详细见表1。

表2 上访原因分析表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涉法涉诉信访(24%)、农村土地维权(19.8%)、检举揭发(15.6%)、劳动争议(13.5%)和城市强制拆迁(11.5%)是五类当前较为突出的信访矛盾,共占八成以上。(见图2)。

其中,涉法涉诉信访事件在所有样本中占比最高,约占样本总数的24%。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由民商事纠纷引发的涉法涉诉信访是此类信访的主要原因。此类信访事件的上访主体构成也较为多样,既包括工人、农民、普通市民、私营企业主,也包括教师、复转军人和单亲妈妈等特殊群体的人士。这也说明,涉法涉诉信访所包含的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图2 新浪微博上访人用户上访原因构成

由农村土地维权引发的上访事项位居其次,占比将近两成,为19.8%。其原因主要包括农民或因农田被征收,或因个人承包土地使用权被侵害或农村宅基地被侵吞,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走上上访之路。其中,失地农民进行土地维权占主要原因。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是构成此类信访事项的主体。

在96个分析样本中,检举揭发类信访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为15.6%,位居其三。分析此类上访行为,一个主要来源是农村基层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民选村长无法正常依法履职;盗采国有资源行为无人监管;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被干扰;村委会账户缺乏公开透明等。此外,还包括举报个别地方政府不依法行政等问题。与之相对应,此类信访的行为主体主要为民选村长、农民、国企职工、机关或国企退休干部等。

由劳动争议引发的信访事项居第四位,占比为13.5%。上访原因主要包括下岗工人与原企业发生劳动纠纷;国企职工与原企业间劳动纠纷或对企业破产安置不满;农民工工伤和农民工讨薪引发劳动争议等。劳动争议主要涉及的上访人群体包括下岗工人和农民工。

城市强制拆迁也是触发信访矛盾的一个主要受力点,占比11.5%。上访原因主要是由城市强拆引发的个人利益损失和人身伤害。例如,城市强制拆迁致私人财产受损;开发商强制拆迁致人身伤害;地方政府违法强制拆迁;公民私有住宅或历史建筑遭强制拆迁;企业因被征地停产停工却未获相应补偿;动迁款分配不透明引发的官民矛盾;市民对拆迁补偿条件不满等。涉及主体呈现多样化,包括教师、城镇居民、私营企业主、大学生等多种群体。但是,在经历强制拆迁后,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被拆迁户。

此外,复转军人安置类、城市管理类、医患纠纷等也是触发信访行为的导火索,但占比均不足一成,可见其矛盾的广泛性较前五种矛盾较小。

3.上访人微博用户媒介使用情况分析

本研究对96个分析用户样本的新浪微博注册时间进行比对,发现在微博发展元年的2010年注册用户最少,只有7个用户;有28个用户在2011年注册新浪微博;29个用户在2012年注册;有32个用户在2013年注册。

这表明,在微博刚刚兴起之时,上访人对这一新兴的社交媒体所给予的关注程度并不高,也并未将微博作为进行社会抗争和舆论动员的主要手段。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上访人利用新浪微博呼吁社会关注的人数明显增多。这说明,上访人对于微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96个分析用户样本中,8.3%(8个用户)的微博用户在微博帐户中公布了手机号码;5.2%(5个用户)的用户公布了QQ帐号;21.9%(21个用户)的用户将博客地址链接公布在基本信息中,他们在博客中更为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并描述上访经过;6%(6个用户)的用户公布了电子邮箱地址;1%(1个用户)的用户公布了QQ群号。这说明,上访人尝试构建一个由多种社交媒体组成的综合传播体,以期获得更好的舆论动员效果。

4.扩散度和影响力分析

通常,粉丝数代表微博用户的网络影响力,被转载与评论次数则在某种程度代表其所发信息的扩散度和影响力。在粉丝数方面,96个用户样本中,拥有粉丝数在100以下的有62个用户,占全部样本的64.6%;拥有粉丝数在100~1000的有28个用户,占29.2%;拥有粉丝数在1000~10000的,则只有6个用户,只占6.3%,占比不足一成。

这说明,绝大多数的上访人用户在微博中只获得了极低的关注度,这显然不利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将信访议程上升为公众议程。

与粉丝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访人微博用户的关注数。本研究也考察了这96个样本用户关注了谁以及关注的程度。数据表明,关注数在100以下的微博用户约占25%(24个用户);关注数在100~1000的微博用户约占61.5%(59个用户);关注数在1000以上的约占13.5%(13个用户)。

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上访人微博对其他微博表现出高度关注。通常,上访人微博用户更倾向于关注经过认证的主流媒体以及律师、名人的微博。

在微博使用中,发帖数量是衡量一个微博用户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分析了这96个样本用户的微博发帖情况:微博发帖量在100条以下的约占43.8%(42个用户);发帖量在100~1000条的样本用户约占40.6%(39个);发帖量在1000~10000条的样本用户在14.6%(14个);发帖量在10000以上的约占1%(1个用户)。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上访人微博的发帖量并不多。

仅考察样本用户的微博数量还不足以清楚了解上访人样本用户的微博活跃程度。因为,微博数量中既包括原创微博,同时还包括转发微博。看其活跃性主要还需考察其原创微博数量在全部微博数量中所占比重。因为,上访人通常会在原创帖中表达自己的上访原因和利益诉求,并呼吁社会关注。

本研究选择上访人微博用户的原创微博进行重点考察,检验其被转载和被评论的情况。考察这96个样本用户的微博原创情况,本研究发现:发表原创帖总数在50个帖子以下的有42个用户,约占全部样本用户的43.8%;发表原创帖总数在50~100个帖子的有23个用户,约占全部样本用户的23.9%;发表原创帖总数在100个帖子以上的有31个用户,占全部样本用户的32.3%。

总体而言,上访人微博用户发帖量少,而且内容原创性并不强,表现并不活跃。

5.上访人微博用户上访媒介策略分析

为了更为细致地了解上访人在进行舆论动员时采用了哪些具体策略,本研究选择了一个较为典型的上访人微博帐户进行案例研究。

“爱心李××坚持上访走公道”是新浪微博上一个较为典型的上访人微博用户。该用户因为其父与原国营企业之间存在劳动争议无法获得满意结果,从而走上上访之路。该用户不仅拥有新浪微博帐户,而且还开设了博客,并创办了四份微刊,其中两份微刊涉及上访和打黑除黑等内容。

该用户共发表微博1004帖,其中原创帖数为787条。本研究对其原帖逐一浏览,确定535条原创帖作为有效分析样本。

图3 “爱心李××”微博原创内容分析

通过对“爱心李××坚持上访走公道”的535条原创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见图3),发现其中只有11条原创微博是在叙述自己及其他人的上访原因、诉求、经过和遭遇,只占2.1%;有6则原创微博以“上访信”或“控告信”的形式发布,提出上访原因及诉求;原创微博中有34则是该用户向媒体寻求帮助,其中有3条是找记者帮助自己,有21条直接向中央电视台寻求帮助,有4则是向新浪轻博客寻求帮助,有5条微博分别以“对它说”的形式对@人民日报、@人民网、@网络新闻联播(即央视网新闻官方微博)求助。在原创微博中,有18条帖子是直接向政府部门求助的,其中有8条向“中央领导”求助;有2条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全体领导”求助;有2条向“人大代表们”求助;有2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求助;有2条向全国政协委员求助;有2条向“国家信访局全体领导”求助。

在其原创微博中,有大量的帖子是用来发泄不满情绪和转发时事新闻的。发泄情绪的帖子共有101则,占原创帖总量的18.9%。其中有78则属于直接发泄不满;有23条是引用古诗词来抒发情感。

原创帖子中有251条帖子是转发时事新闻,占原创帖总量的46.9%。具体而言,这251则帖子中,有72条帖子转发法治新闻,有59条帖子转发社会新闻,有59条帖子转发与上访有关的新闻,有31条帖子转发政治新闻,有20则帖子转发财经新闻,有9条原创帖子转发与反腐败相关的新闻,有1则帖子转发有关能源政策的新闻。

其余帖子主要是推荐其所创办的四份微刊,其中主要推荐的是“专业上访人综合微刊”。

值得关注的是,此用户的原创微博和微刊鲜少有人关注和评论。

四、结论与讨论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上访人群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利益诉求。综合观之,本文发现,上访人群体所预期的舆论动员路径为: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不断集结进行利益表达,试图从虚拟空间发起社会舆论动员,进而发起政策辩论,促进个案圆满解决。但是,上访人试图借助微博进行网络舆论动员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上访人进行网络舆论动员过程中,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在上访人微博的“抗议性谈语”中,其微博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第二,上访人在微博中对其上访原因和诉求的表达呈现出碎片化(fragmentation)特征。在上访人微博内容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情绪化的表达,对上访原因及诉求缺少清晰客观的事实陈述,只是在只言片语中提及,且发帖量小,原创微博数量更少。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有些上访人在微博中发布个人博客链接,或将发布链接至其他网络论坛,例如凯迪社区猫眼看人、人民网强国社区法治论坛、猫扑网、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等,在这里往往能够看到上访人对其上访原因、诉求、经过进行较为完整的介绍。基本事实信息欠缺的上访诉求不能构成一个新闻事件,在海量的微博讯息中显然不能引起微博网友们足够的关注和扩散。因此,上访人发布的微博信息很少会有人来评论和转发,无法获得“微博围观”。事实上,我们自己的微博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我们的粉丝数增加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上访人通过评论来让我们关注他们的诉求。微博的传播方式本身就是碎片化的,所以,它很容易排斥完整的传播。

第三,上访人试图通过发布微博信息来引发社会关注,其目的在于推动信访议题转变为公众议题,促使问题获得解决,但收效甚微。那么如何使得信访议题获得大众媒体的关注呢?上访人在使用微博时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向大众媒体发出求助信息,例如以“@昵称”信息的方式向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微博新闻客户端发布求助信息;二是以“@昵称”信息的方式向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如影视明星、知名学者、商业名人、律师、媒体记者等发布信息。但是,这两方面的努力都收效甚微。其实,上访人所提出的议题,在当前转型期中国的传播领域中并不鲜见。只不过,再次启动类似议题,需要有特殊的或偶发的新闻事件作为引擎。麦库姆斯认为,“突发事件与情况的新闻价值在塑造媒介议程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深思熟虑的社会价值”。(麦库姆斯,2008)这也可以称之为公民利益表达的新闻化或者是媒体化,就是把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转变为一个新闻事件,这样更容易引起媒体关注,从而解决问题。

第四,在上访人的媒介使用中,本研究发现上访人表现出对法治、社会、政治、反腐败、信访等议题的较高的导向需求。例如在“爱心李××”的案例分析中,不难发现她对于法治、政治、社会、信访等议题的新闻报道表现出高度关注,并在其微博或微刊中予以转发。其原因在于,“对于一些个体来说,在某个议题方面的亲身经验不仅不能满足导向需求,而且还会刺激他们使用大众媒介,进一步获得更多信息,验证问题的社会重要性”(麦库姆斯,2008)。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上访人希望获得“政治正确”,以有利于上访。

第五,悲情和愤怒成为上访人微博进行情感动员的主要方式。上访人利用微博的表达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传播,带有“悲情的情感动员风格”(杨国斌,2009)。但是缺少新闻事件的情感动员在网络舆论中很难获得关注。而且,上访人在微博表达中并没有将情感框架提升到更为理性的对公共政策的讨论上来,难以形成社会共识。

现如今,如何进行有效的互联网治理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阻断网络抗议性话语的传播。“上访人微博群落”的存在应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在此提几条加强对上访人微博引导和治理的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上访人微博群落”这一现象足够重视。尽管上访人的微博表达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但是上访人开设微博已渐成规模,且彼此联结,已构成了一个微博上的“信访群落”,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处境和上访经历使得他们更易形成集体共识。在某一事件的触发下,易形成集体抗争行动。

第二,政府在网络舆论的治理方面,主要是要增强回应性,合理沟通引导,与上访人进行理性的对话协商。面对上访人微博上的抗议性话语,相关政府部门不应采取压制或回避的态度,而应以“谈话者”和“倾听者”的姿态主动与上访人进行沟通和回应。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有约107家信访机构在新浪微博开设了实名认证的官方微博。但是,许多信访机构的实名微博所发表的内容与信访无关,多转发一些生活常识、社会新闻等内容,较少获得网友回应与互动。不过,在这些信访机构的官方微博中也不乏成功的范例。其中,“海南信访群众之家V”与“银川信访督办V”等表现得较为突出,粉丝数分别达到13万和7万之多。

第三,情感因素对于社会运动的影响应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一方面,要正确看待上访人通过微博的情感宣泄。微博是一个很好地进行情感宣泄的渠道,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这种情感宣泄足够重视,策略性地引导上访人的情感宣泄进入理性沟通的渠道。因为,“集体行动中的情感,不是简单的资源或工具,而是斗争的动力”(杨国斌,2009)。政府需要重视社会抗争中表现出来的情感逻辑,在与上访人的互动中要强调公平、公义、公正的价值取向,同情弱者,反对腐败,崇尚法治,增强政府与访民在政策过程中的共识,化解上访人的悲情与愤怒情绪。

注释:

① Tilly,C.(1988)ContentiousConversation.Social Research,Vol.65,No.3,pp.491-510.

(作者吴镝鸣系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宏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潘可武】

猜你喜欢

议程动员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会面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