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纪录:融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报道的新理念与新实践

2016-12-14赵如涵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纪录新闻报道纪录片

■ 赵如涵



互动纪录:融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报道的新理念与新实践

■ 赵如涵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环境变革与新闻从业者身份认同的双重危机中,作为沟通政府主导话语与多重民间话语的渠道,新闻话语生产中的多元主体合作渐趋频繁。具有新闻属性的“互动纪录报道”就是这种情况下开展的新兴新闻实践探索。它以新兴媒体技术为依托,以“互动纪录”为主要特质,在网络上再现传统媒体的诸多功能,更提供了重塑新闻报道结构、叙事方式、用户体验的另类途径。本研究认为,“互动纪录报道”以“隐性”方式建构社会议题,形成了降落伞式的叙事结构,并有潜力推动公民参与与社会互动的良好机制。

互动纪录报道;在线新闻报道;公民参与;新闻叙事

2013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专题报道《雪崩:特纳尔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获得普利策特稿写作奖。它在故事化叙事、文献呈现、数据可视化、交互式现场体验等方面展现了全方位的创新,将技术表现力与新闻价值完美结合,可谓是“全媒体新闻报道”的佼佼者。这种以技术逻辑为导向的新闻报道并非首创,它是欧美新兴的一种网络纪录片提供的“互动记录”功能与“新闻属性”的合理延伸产物。

2014年,新华社的团队也制作了我国首个具有“互动纪录”功能的报道《三北造林记》,讲述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防护林建造中护林员数十年的工作、生存环境和他们改造环境的历史故事。《三北造林记》从设计到呈现耗时约三个月,是我国官方通讯社在新媒介环境中进行的一次创新新闻报道尝试,体现了传统纪录片与长篇通讯报道的网络化融合。

此种互动式纪录报道形式及其带来的新闻实践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多重的媒体形式与平台融合;连贯的“叙事流”;以及优质的用户体验,这些特征共同建构了“互动纪录”的独特内核。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这个新潮流,标志着新兴媒体技术与新闻报道融合的探索实践,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互动纪录报道”的概念意涵、新闻属性以及实践方式进行研究,从而理解它如何推动公民参与,以及与社会阶层、群体间的互动,并为我国的新闻实践创新提供参照。

一、“互动纪录报道”的源起与动因

以《雪崩》为代表的此类新闻作品有多种名称,如“多媒体报道”“全媒体新闻”“新闻专题报道”“融合新闻”“视觉新闻”等,虽未在学界与业界形成统一概念,但已渐成重要类型。如果对此类型的新闻产品追根溯源,则要归于21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纪录片形式。

这一类纪录片的英文原称是Web Documentary,法文为Web Documentair,简称Webdoc,亦有多媒体纪录片(Multimedia Documentary)之称。自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将《北方的纳努克》等影片命名为“Documentary”(纪录片)至今,其概念本身已多有流变,当下的纪录片指代范围更广,体现出“泛纪录片”的内涵意义。而笔者认为,直译西方概念无法准确体现其本质,因此本研究试图将此类内容统称为“互动记录报道”(Interactive Documentary),指以交互性为基础,融合影像、文本、照片、音频、信息图(Info-graphic)与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新闻报道形式。它致力于提供非线性的、故事化的信息或报道,通过读者参与、评论、生成信息等方式的互动将报道本身建构成不断更新的、动态的媒体产品。

早期互动纪录报道作品较为简单,新闻时效性也较弱。例如,2009年,两位法国教授兼记者奥利维亚·兰伯特(Olivier Lambert)与托马斯·萨瓦(Thomas Salva)制作了一部名为《名人步道》(The Everyday Walk of Fame)的互动纪录报道。它聚焦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街头舞蹈家与艺术家、创业青年等普罗大众,记录其日常生活,通过多媒体呈现以及自我讲述的方式构建议题。它模仿好莱坞等地的“名人步道”,在其作品平台上以巴黎地图和街道为背景,通过模块化设置,以个人故事为单位构成整篇内容。简言之,早期互动纪录报道的特质主要是一种非虚构的、对现实对象进行镜像式反映,并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影像媒介。目前,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正在逐步与新闻议题进行更密切的合作,以时效性、客观性、参与性、融合性为基础开拓更具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效果的报道方式。

笔者认为,这种新颖的互动纪录报道得以产生并发展,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技术动因,媒介呈现发生了由单一到融合的改变。互联网日渐成熟,各种硬件、软件工具与技术得到广泛开发,其中不乏可用于记录与再现人类生活行为的新型表现手段,为互动纪录报道的内容呈现提供了技术可能;其次是市场动因,融媒体时代的受众需要被重新激活,市场策略也需要重新调整。传统媒体在新媒介环境中遭遇挑战,为度过经济危机而不断进行创新探索与策略调整,需要创新性的产品,这促成了包括互动纪录报道在内的融合媒体产品的大量涌现。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从“读者”到“用户”的转向;最后是机构动因,媒介机构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寻求更多的可持续性发展。公众对传统媒体日渐丧失兴趣,对新型媒介的体验要求不断提高,而传统新闻与信息的单向流动已不能满足其要求,必然会产生互动性更强的媒介产品。

二、互动纪录报道的新闻属性

目前,互动纪录报道的发展融合了更强的新闻属性,也为多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实践探索了一条新路。互动纪录报道的创作主体主要为专业新闻记者,他们试图通过新兴媒体技术进行新闻探索。

传统新闻报道具有新鲜性、真实性、时效性和趣味可读性。相比之下,互动纪录报道的主体是被数字化技术分解并重构的纪录片式叙事,其性质是纪录片式自身特点与数字化呈现方式的整合,其主要特性是纪实性。传统新闻报道的读者可在互动纪录报道的非线性叙事中自主掌控接受信息的次序,并将获取的知识自主整合。新闻首先是事实,在此之上,它还需要成为一个价值事实,即具有新闻价值才能进入专业传媒实践者的视野。而在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中,新闻价值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纪录片以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边缘获得存在意义,互动纪录报道与新闻在真实性原则中重合,但在新闻价值层面却需另当别论。①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新闻改革,于1996年创办了《新闻调查》,它便力图在媒介环境变迁中进行话语转换,比如借鉴美国“调查性纪录片”《60分钟》的成功要素。②因此,互动纪录报道是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性与新闻价值在新媒体的多元判定中进行的“内部协商”。

2009年,法国24电视台(France 24)③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合作,创立“互动纪录报道奖”。该奖旨在鼓励新闻从业者展现革新精神,探索现代新闻呈现方式。同时,该奖项也体现了法国媒体将技术变革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敏锐观察与大胆尝试。“互动纪录报道奖”评选规则要求作品具有如下特质:1.新近发生的新闻议题;2.议题的报道以新闻分析为视角;3.新闻报道需多媒体呈现,主要指在线发布的视频、文字、图片、音频。需注意的是,简单的图片浏览并不能被称为多媒体呈现;4.作品质量;5.新闻报道需提供真正的、创新的互动性。从这个评奖准则不难发现,在拥有传统纪录片的特质之外,互动纪录报道更加强调独特的新闻属性。随着新闻属性的融合,互动纪录报道的探索更趋深入,也产生了更多优秀作品(参见表1)。

表1 近年来优秀的互动纪录报道作品一览

三、互动纪录报道的叙事结构

作为一种运用文体,新闻话语有其自身特质。④著名学者梵·迪克提出的“倒金字塔新闻叙事树形图示”在实践中被许多新闻从业者推崇。信息与传播技术(ICTs)时代,为探究新兴媒体新闻叙事的规律,保罗·布拉德肖绘制了互联网语境下的“菱形新闻叙事模式”。曾庆香也总结了新媒体语境下的三种新闻叙事模式。第一种是以中央电视台对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为例的“蜂巢型新闻叙事模式”,报道依赖信息的实时更新并以蜂巢结构的聚集为主要特征。第二种是以昆明暴恐事件中的定制新闻为例的“菱形新闻叙事模式”,此种模式由速度与深度两个维度构成,包含七个具体步骤。第三种是以《雪崩》为主的“钻石型新闻叙事模式”,此种模式叙述某一完整故事,在丰富的数据及信息中形成连贯“叙事流”,产生强大的传播效果。⑤

新闻报道本身是为事件发生“缺席”的读者提供“再现”,而互动纪录报道试图将这种“再现”转化为“在场”,营造出了强烈的参与感。这就使得互动纪录报道拥有了与传统新闻报道相当不同的新闻叙事结构。互动纪录报道兼具传统纪录片画面解说、访谈与解说、动画与解说的传统新闻叙事的等诸多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叙事结构。笔者十分认同曾庆香的“钻石型新闻叙事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钻石型模式”中更细致的结构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笔者的“互动纪录报道降落伞模型”

将其称为“降落伞模型”的原因是相对“钻石模型”他的重心是“新闻话语”,所有的情节与互动都以“新闻话语”为总结,且因互动带来的更新,不断构建新的新闻话语。以新华社制作的《三北造林记》为例,独立网址展开的第一页面为新闻故事的简短视频呈现,随后是报道主标题“英雄史诗”。整体报道由英雄史诗、壮士悲歌、生命色彩、大漠逐梦、心灵绿洲四个模块构成。在四个不同情境中,包含新闻文字报道、图片报道与人物访谈等,细究其具体呈现可发现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内嵌其中。另外,网络读者可以通过参与议题讨论的方式与互动纪录报道制作者和相关人物进行互动。通过多元媒介手段的呈现,口语与文本的双重共建产生了新的新闻话语。

再以《监狱谷》做简要分析,其引入画面为新闻标题“监狱谷”,点击进入后为连续短纪录片视频集合,在跳转主页面前,网站还提示进行“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账户链接以便进行互动。主页面为如图所示的“虚拟生活情境”,读者可在房间里有图标提示的模块中点击查看隐藏的信息,带有强烈的“现实”感的“媒介情境”。

相比其他新闻叙事结构,互动纪录报道体现出平行性、互动性、口语与文本共建等特点,通常由多个平行情节共时叙事,并尽可能提供参与式互动平台。读者可通过自主选择进入新闻情境,并在提供的导航系统中回至主页面。互动纪录报道的生产和制作区别于单纯的新媒体新闻叙事,包具体含如下关键概念:“项目”(Project),互动纪录报道多以“项目”为单位,而非传统新闻报道的“篇”“条”;“呈现”(Presentation),互动纪录报道区别于日常的新闻报道与传播活动,强调内容、文献的可视化呈现;体验(Experience),互动纪录报道提供感官化的体验式报道。

在这种新型的叙事结构之下,新闻话语也发生了革新性的变化。互动纪录报道所使用的符号体系、编排方式、语言风格、新闻规则都与传统媒体颇为不同,从而制造了新颖的“认知图式”。例如,《名人步道》这部作品将“名人”符号进行二度使用,在其原有能指“精英阶层”的基础上进行了话语转换,转而指代为技术时代的“所有人”(Everyone),从而瓦解了一个“神话”又对之进行再造。⑥与此同时,《名人步道》在技术维度上也赋予用户生产、参与、交互的更多可能,从而摒弃了传统纪录片所分割的“他者”。

具有新闻属性与互动纪录功能的互动纪录报道需在用户体验中同时满足操作逻辑和叙事逻辑的双重任务。在此基础上,界面的创意设计、用户交互方式与新闻信息的呈现都是“互动纪录报道”的重要考量因素。最为值得关注的是,与其他技术平台相比,互联网、移动数字终端更强调用户的感官刺激和阅读快感,这使得互动纪录报道格外强调互动要素,也赋予它进入社会公共讨论更大的可能性。

四、互动纪录报道的社会功能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发展的自觉体系,转而成为媒介间融合的巨大推动力。互动纪录报道与新闻报道间呈现出“整体分离,部分相连”的关系,因此其社会功能亦有共性。从独立团队制作的《监狱谷》到媒体组织制作的《雪崩》与《三北造林记》,都是新闻从业者在大数据时代进行的新闻实践与新兴媒体技术结合的探索。近些年,包括“另类媒体”“网生新闻网站”“众筹新闻项目”等新形态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机遇,一方面也揭示了当下新闻生产中的危机。公众信任度降低、公民社会参与受限、少数族群/群体诉求无法发声等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被唤起,亦正是新闻从业者与公民寻求多元传播渠道的重要因素之一。

纪录片在整体上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再现系统”。在社会实践中,纪录片是自由话语和个体动机的张扬,它生产并复制着社会文化的意义、观念和意识。⑦我们通常认为,纪录片在本质上是主观的,而新闻报道是客观的。互动纪录报道的制作人多为专业新闻记者,他们尝试将纪录片与新闻报道的特性融合,提供记录新闻现实的“新闻记录”,这也是互动纪录报道双重属性的主体性基础。

作为独特的新闻实践探索,互动纪录报道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趋势与社会功能的实现。首先,互动纪录报道的议题填补了媒介报道的盲点。互动纪录报道的选题多为主流媒体无法完整呈现的议题,而在网络及新媒体中,此种议题可以在时间与空间维度得以扩展,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或充分补足背景知识;其次,互动纪录报道以“共识”“共需”为结合方式,是社区化的多元扩展。与其他网络论坛与网络社区不同,互动纪录报道以独立议题、独立网络地址构成独立存在的媒体单元,关注者与参与者多为对该议题或社会问题具有共同兴趣的人士。互动纪录报道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共同需要,而且将他们聚合在一起,通过公共讨论达成社会共识;再次,互动纪录报道促进公民参与社会议题讨论以及关注社会问题,并对社会进行反馈。互联网络使即时数据分析引导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多数互动纪录报道都能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和即时更新,这种公开信息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当然,互联网并非一定能推动所有议题的关注度,或一定能成为底层表达的公正渠道,也存在民意挟持的风险。民众的自语需要在意见领袖的推动下上升为公共表达,最终产生社会影响,也需要被置于社会整体治理体系之内才能发挥良好作用。

五、小结

目前,整体观察“互动纪录报道”的发展,其成品不足,批量有限。欧美国家的影像研究与实践开展较早,我国的影像制作与新闻实践常常在多年之后才开始模仿与自制。近些年,我国纪录片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缺失。例如,首先,现实题材创作有限,即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没有更具时效的联合;其次,在纪录片创作中,严肃性、专业化的内容如何更好的向大众传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⑧与此同时,中国新闻业也需要在挑战中寻求革新。互联网和新媒体使得世界变平,互动纪录报道这一在世界范围内尚处探索阶段的影像类型,业已获得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关注,其相关实践也正在展开。

互动纪录报道兼具传统纪录片与新闻特质,在提供新鲜的新闻议题报道的同时,借以纪录片制作技巧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新兴技术提供补充知识,用数据、资料可视化的方式为获得大众接受的可能。虽然其生产模式、技术支持、呈现内容还待完善,但如能获得更多重视,从而集合专业团队、选择恰当议题并保证资金投入,这一新兴事物在中国新闻实践中的未来值得期待。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网络互动纪录片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UC14A41〕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65、268页。

② 常仕本:《新闻调查:游走于新闻与纪录片之间》,《中国电视》,2005年第9期。

③ 法国24电视台(France 24)属法国国际广播集团,以提供时事新闻为主,其媒体理念为“超越新闻”(Beyond the News)。

④ Fowler,Roger(ed.).ADictionaryofModernCriticalTerms.London and News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1987,p.10;转引自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⑤ 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1期。

⑥ [法]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屠友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⑦ 钟大年:《怎样理解纪录片》,《中国艺术报》,http://www.cflac.org.cn/ys/xwy/201305/t20130524_192241.html,2013年5月24日。

⑧ 刘俊、胡智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收获与缺失》,《光明日报》,http://news.ifeng.com/opinion/sixiangpinglun/detail_2014_01/18/33133553_0.shtml,2014年1月18日。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纪录新闻报道纪录片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