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兰芳画梅

2016-12-14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桂勇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6期
关键词:梅兰芳齐白石梅花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王桂勇

梅兰芳画梅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王桂勇

【内容提要】梅兰芳先生因得到国画大师吴昌硕先生赠《梅花》画作一帧,便萌发了画梅的兴趣,并一发不可收,先后拜王梦白、齐白石、汪蔼士先生为师研习画梅。所作梅花,融高古、孤傲和冷艳为一体,得美妙、逸气之高格。

兴趣 师从 冷艳

梅兰芳是一位家喻户晓、世界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其舞台艺术成就可以与世界任何舞台艺术相媲美。他的京剧表演名扬中外、享誉世界,但其在绘画艺术上的造诣却鲜为人知。自他在舞台艺术崭露头角开始,绘画艺术就伴随先生一生,并且为画界方家赞叹。然而,由于先生在舞台艺术的声誉和影响,其绘画艺术成就几乎被淹没在舞台艺术的荣光里。而今,掀开历史的尘封,从一幅幅注入先生心血又能体现先生绘画艺术天赋的图画中同样能够读出一个绘画大师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

一、梅兰芳绘画的缘起

早期的梨园界名角儿为提高文化素养,闲暇时习文弄墨,几成雅好。许多演员擅长书法,精于绘画。尚小云40岁生日的时候,梨园同好前来祝寿的贺礼中,引人注目的且最为尚小云视为珍宝的是由12帧书画合成的条屏。这12帧书画分别由10人所作,它们是:梅兰芳画的佛像;王瑶卿画的松树;王凤卿、余叔岩、时慧宝、程砚秋、马连良、金碧艳所作的书法;荀慧生画的山水;姜妙香画的菊花。可见梨园界吟诗作赋、书法绘画已成为盛行。

1914年,梅兰芳第二次到上海演出,吴昌硕送他一幅着色红梅图。这幅画上除了有吴昌硕的亲笔题词外,还有于右任题诗一首,诗云:“辉映天人玉照堂,嫩寒春晓试新妆。皤皤国老多情甚,嚼墨犹矜肺腑香。”可以说,这幅画是梅兰芳接触绘画的开始。

梅兰芳学习绘画是在1915年前后,22岁左右,从上海回到北京,他逐渐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作为业余爱好,便拿出祖父、父亲遗留下来的画稿进行临摹。梅兰芳曾讲:“祖父、父亲都能画几笔,所以有这些东西。”可见梅家有绘画的传承,梅兰芳有绘画的天赋遗传。他在临摹的过程中并未获得门径,只是信笔涂抹。罗瘿公见之,便提议为其请一位绘画老师。于是,王梦白便成了梅兰芳学习绘画的启蒙老师。每周一、三、五来教画。这便成为梅兰芳绘画生涯的开始。

起初绘画仅仅基于兴趣和爱好,但在从师学习的过程中,梅兰芳逐渐认识到绘画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在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之间找到相通之处。通过学习绘画,自己舞台艺术的表演和着妆都受到启发和产生灵感,更加丰富和提高了其舞台艺术的表现力。“我感觉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密,对于戏曲艺术有声息相同的地方,因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墨画。我很想从绘画中吸取一些对戏曲有帮助的养料。”

一时间,梅兰芳对绘画的兴致越来越浓,每天沉迷于绘画,一位老友提醒他说:“你学画的目的,不过是想从绘画里给演剧找些帮助,是你演剧之外的一种业余课程,应当有一个限度才对。像你这样终日伏案调朱弄粉,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这上面,是会影响你演戏的进步的。”梅兰芳说:“我听了这一番话,不觉悚然有悟,从此,对于绘画,只拿来作为戏剧上的一种帮助,或是调剂精神作为消遣,不像从前那样废寝忘食地着迷了。” 由此可见,梅兰芳对绘画的兴趣和痴迷已经达到忘我的程度,一种极具艺术天赋的专业画家才能达到的兴致和痴迷。

抗战爆发后,梅兰芳迁居上海。蓄须明志,潜心作画,这段时间画了大量的梅花,表现了梅兰芳凝霜傲雪,宁折不弯的坚强意志。为躲避日伪的侵扰,长期不演出,没有收入,戏班人员生活日益困顿。朋友提议让他卖画,为了生存,他决定一试。 1945年春,梅兰芳和叶玉虎的画展在上海福州路的都城饭店开幕。梅兰芳画作近百幅,有佛像、仕女、翎毛、松树、梅花等。画展结束,售出大半。加上订件,收入颇丰,因此对梅兰芳整个戏班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同时,使得梅兰芳在绘画艺术上更增加了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迁居北京,此时梅兰芳成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行政工作以及演出频繁,绘画仅仅成为梅兰芳闲暇时的消遣,据梅家后人讲述,这段时间梅先生作品极少,仅为雅好,偶尔为之。

《梅石图》

二、师从及交友

梅兰芳师从王梦白学习绘画以后,又陆续结识了陈师曾、金拱北、凌植支、齐白石、姚芒父、徐悲鸿、张大千、吴湖帆、汪蔼士、陈半丁、汤定之、叶玉虎、李拔可、陈陶遗、叶恭绰等著名画家。亦师亦友,对梅兰芳绘画技巧以及人生都有重要影响。

梅兰芳在绘画上真正拜师的大概有三人:第一位是经罗瘿公介绍的王梦白,祖籍江西丰城,擅长花鸟猿禽,重视观察写生,不拘泥于传统,笔法多创新。民国时期跟齐白石、陈师曾、吴昌硕等齐名。每周定期教画,并收取学费。为梅兰芳绘画的启蒙老师。

第二位是经齐如山介绍的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先生。他擅画花鸟、虫鱼,用笔雄劲有力,墨色浓艳,用简练生动的造型勾画出淳朴意境。所作鱼虫虾蟹,妙趣横生,脍炙人口。齐白石绘画草虫对梅兰芳有重大影响。梅兰芳拜师后,细心观摩齐白石作画过程,领悟极深,并有梅兰芳尊师轶事传为佳话。

第三位是经齐白石介绍的汪蔼士。梅兰芳在绘画方面各位老师和朋友艺术成就各有千秋。唯独汪蔼士专攻梅花,一生爱梅、植梅、咏梅、痴心画梅,终生不厌。齐白石称汪蔼士为“近代画梅第一人”,认为梅兰芳姓梅,理所当然要画好梅花。于是,经齐白石先生推荐,梅兰芳拜汪蔼士为师,学画梅花。汪蔼士阅历资深,博学多才,人文与绘画融于一体,笔墨逸趣,形神兼备。所画红梅,造型活泼逼真,树干用笔老辣,枝梢繁茂,点花用色红而不媚,艳而不俗,浓淡相宜,画面秀雅中透着清气。在梅花的玉姿暗香中显示人的清逸心境和淡泊、高雅的君子气质,却也应和了梅兰芳温良敦厚的性情。

梅兰芳 《春消息》,76cm×34cm,1945年

三、品梅

在梅兰芳存世的绘画作品中最能够体现梅兰芳性情和人文情怀的作品当属《梅花》。梅兰芳存世的梅花作品形式多样,中堂、条屏、斗方、扇面等,有红梅、墨梅。许多作品展现出梅兰芳在绘画中的个性特点和大师风范,又将浓厚的人文精神、时代特征寓于其中。

梅兰芳因一个“梅”字与梅花结下天然之缘。正是前文所述他在上海演出时,吴昌硕赠送的一幅红梅图成了梅兰芳与绘画结缘的开端。之后,梅兰芳研习绘画,拜师访友,成就非凡。正像他的秘书许姬传说的:“梅先生最爱画梅。”梅兰芳将自己在上海的书屋命名为“梅花诗屋”。可见对梅的喜爱。

梅兰芳所作梅花大有“无求于世,不以赞毁绕怀”的胸襟。格调高古冷峻,用笔平稳而朴拙,用墨素淡而有节奏,用色冷艳清俊。梅兰芳尽阅古人画梅图谱,集金农、汪士慎、陈半丁、汪蔼士于一身,兼收并蓄,兼有“士气”和“逸气”的文人性情,可谓集大成于一身。

吴昌硕先生夸赞梅兰芳相送的绘画时说:“畹华之贻画尤美妙。” 吴昌硕用“美妙”一词赞许梅兰芳的画,可谓是极高的褒奖了。因为,绘画的极高境界就在于“美妙”之处。梅兰芳将戏曲的意象之美与绘画结合,并同时将二者的“美”发挥到极致。尤其先生的墨梅可为能够体现梅兰芳绘画至高境界的代表之作。

黄宾虹先生在论何为好画时说:“画者深明于法之中,能超乎法之外,既可由功力所至,合其趣于天,又当补造物之偏,操其权于人,精诚摄之笔墨,剪裁成为格局,于是得为好画。”

又说:“多读古书,多看名画,更须多求贤师益友,以证其异同,使习工细者,不入于俗媚,学简易者,不流于犷悍,渐积日久,不期于美而美在其中。”

梅兰芳所绘梅花正是应合了黄宾虹提出的一幅好画的“美”。所作墨梅,可谓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既有宋元扬无咎、王冕的高古、孤傲,又显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的奇绝、冷香。一幅在他43岁时所作的《梅石图》,题款为:展文先生雅属,丙子夏日,梅兰芳。画中之石丑陋奇特,斜倚画中,用笔疾驰奔放,苍润朴拙,富有变化,皴法和点苔尽显怪石之美。石缝中数笔草草显示出石头的古意和生机。纤细柔弱的寒梅不乏遒劲坚韧,用笔老辣、洗练,润泽清秀,以简胜繁。淡墨画梅的枝干,构图疏朗,尽显清气。丫字布局,更显奇绝。整幅画面淡雅而高古,冷艳中透着清香。即应物之天趣,画之格局,人之性情,尽显大家气象。形成了雅致而高古,疏朗而冷艳的格调。

梅兰芳所绘梅花儒雅中透着股清气,既有古人清高之“士气”,又兼只求神似之“逸气”。齐白石先生说:“梅兰芳跟我学画草虫,学了不久,他已画得非常生动。” 这说明梅兰芳在绘画上有着极高的才情和悟性。往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简约数笔,即得神韵。正如陈简斋《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抗战爆发后,梅兰芳“蓄须明志”以卖画为生,创作了大量的梅花。这些作品或冷静,或内敛,或雅致。冷艳中透着几分冷眼看世界之感,这既应合了文人画的“画如其人”之论断,又展现了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的感受和态度。在这段时期内,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不仅蓄须而且不惜自毁身体对抗日伪。绘制大量的梅花图,以梅花的傲雪凝霜、清雅高洁的气节,表达自己铁骨铮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日本投降后,他作折枝春梅一幅,并题款:“向暖一枝开”,表达了抗战胜利的喜悦之情。此画后来被文学家周瘦鹃所见,欣然作一首七绝诗赠与梅兰芳。诗曰:“梅君歌舞倾天下,余事丹青亦可人,画得梅花兼画骨,独标劲节傲群伦。”颂赞梅兰芳在抗战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民族气概。

一幅仅为三平方尺的《春消息》竖幅,布局中梅花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居于显著位置。下方重墨题款,右上、左下共钤印三枚,画面均衡稳定。梅花主干墨色稍淡,重墨点苔,并略施石绿,花瓣用胭脂色,没骨画法,加之浓淡变化,冷艳中尽显春意盎然。题跋:“春消息,甲申腊月浣华题于梅花诗屋之南窗用色虽滞而老干峥嵘尚可取也。”时值一九四五年初,一枝春梅表达了梅兰芳得知抗战即将胜利的消息后的喜悦之情,题跋又借老干峥嵘直抒胸怀,寄寓了待抗战胜利后为国家、民族多做贡献的期待。画中梅枝挺拔有力,枝梢恰似雄鸡昂首,文人画的借物抒怀在这幅画中被梅兰芳表达得淋漓尽致。

参考书目: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述,许姬传、许源来、朱家溍记,团结出版社。

《梅兰芳艺术年谱》,谢思进、孙利华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梅兰芳的艺术与情感》李伶伶著,团结出版社。

《梅兰芳画集》,秦华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岳麓书社。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葛路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参考文章:

《梅兰芳与绘画艺术》,王染野,中国知网。

《文史精华》,徐振保,《文化天地》2000,8,总123期,5页。

(责任编辑 张晓东)

猜你喜欢

梅兰芳齐白石梅花
齐白石
梅兰芳评传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梅花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梅花
梅花引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