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呼唤文学性的回归——以话剧《庄先生》为例

2016-12-14中国戏剧家协会张燕君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6期
关键词:戏剧节文学性庄子

中国戏剧家协会/张燕君

戏剧呼唤文学性的回归——以话剧《庄先生》为例

中国戏剧家协会/张燕君

文学性因素在戏剧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度强调戏剧剧场性的当今,呼唤戏剧文学性的回归迫不及待。庞贝的小剧场话剧《庄先生》是一部向文学性回归的好戏。

戏剧 文学性 《庄先生》

话剧《庄先生》剧照 1

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纪念,即使有些人仍在试图证明“威廉·莎士比亚”名下的37部剧作不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但这并不妨碍全世界的戏剧人仍以莎翁的名义上演这些作品。尽管现在对这位“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的宙斯”所知甚少,但人们尊崇的是以其名义留下的诸多文学遗产,以及属于所有时代的艺术瑰宝,因为它具有穿越广袤时空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对于当今戏剧,尤其是中国戏剧而言,纪念莎翁的意义应该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发人们进行必要的反思:莎士比亚的戏剧首先是文学的,而我们的戏剧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戏剧艺术领域,文学在今日戏剧艺术中的地位如何?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很多戏剧作品离文学越来越远。

文学性因素在戏剧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难发现,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别林斯基的诗学,在有关戏剧的理论上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诗学传统,那就是都把戏剧作为诗(文学)的三大基本类别中的一个大类。西方的所谓诗(文学),包括叙事诗、抒情诗与戏剧体诗三大类。在西方,由于受到19世纪下半叶发轫的现代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影响,戏剧被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来对待。在中国,将戏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的艺术门类的观念,则是在20世纪上半叶才得到确立。尽管如此,文学性因素在戏剧艺术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剧本是戏剧的文学脚本,是戏剧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这一观念在我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曾长期被奉为圭臬。当我们谈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汤显祖、曹禺、田汉等时,我们对他们的作品《哈姆雷特》《樱桃园》《牡丹亭》《雷雨》《关汉卿》等的了解,可能大部分是通过阅读剧本,而不是到剧场观看现场演出。

当今西方戏剧思潮的主流是强调戏剧的剧场性,“后戏剧剧场”之类理论被我们搬过来,照例又遭到了误读、误用,其结果便是形形色色“去文学化”现象的出现,许许多多背离戏剧文学精神的舞台作品被频繁地炮制出来。

话剧《庄先生》剧照 2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一方面是由政府奖主导的主旋律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左右着戏剧创作的总体走向;另一方面“减压”“有氧”之类的小剧场商业戏剧,也已成为一种戏剧的畸形“繁荣”。前者有些作品因其形象单薄、立意肤浅、语言粗糙的概念化倾向而饱受诟病;后者则大多是迎合市场“为搞笑而搞笑的泛娱乐化”,这两种急功近利的创作充斥舞台。在此情势下,真正具有文学性的戏剧新作,可谓是凤毛麟角。

令人宽慰的是,具有文学品质的戏剧作品依然存在,并以其艺术品质赢得观众和票房。最新的例证便是作家庞贝的小剧场话剧《庄先生》。

一、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当前贫瘠的戏剧文学状态下,《庄先生》这部戏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让戏剧重新回归了文学。戏剧的成功与繁荣,需要更多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一流的舞美等,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倘若戏剧的文学因素被过度地边缘化,将严重影响到戏剧的质量与发展。剧本对于戏剧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该剧的创作与演出告诉我们:除了剧场性,戏剧的另一条出路是对文学性的追求。

《庄先生》自2014年12月在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首演后的一年多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香港等大城市,以及韩国、法国等海外国家的各类戏剧节上演近百场,既被专家和观众誉为“向文学性回归”的好戏,也被媒体评为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成功例证。

该剧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活动场景多,矛盾冲突激烈,对剧本文学性的追求使得该剧更具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魅力,由该剧所引发的对人性、人生的哲学性思考也更加深刻。

《庄先生》在题材选择方面注重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表现出鲜明的本土化、民族化特色。《庄先生》以时间为序,依次将几个广为人知的有关庄子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庄子辞官、庄子试妻、庄子诈死、庄子借米、庄周梦蝶、鼓盆而歌、濠梁之辩等,这样,一个性格复杂、血肉丰满的庄周便活脱脱呈现在舞台上。同时,作者用一个荒诞的梦,闪回切换到现代社会,塑造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研究庄子的庄生副教授的形象,作为庄周的影子,将二者有机结合,让现实与梦境在不同的角色、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中往复穿梭。庄周辞官归家后为躲避官吏上门抓捕,诈死避祸,并无意中借机试探妻子是否忠诚,孰料妻子果然欲敲开庄周头颅、取其脑髓、来救治情人楚王孙,庄周惊醒,楚王孙携庄妻奔逃。在当代,研究庄子的副教授庄生,手捧毕生心血写就的专著,却无法藉此换来职称和优厚薪酬,更无力阻拦妻子与学院楚院长偷情,最后庄生甚至不得不用屈辱的的方式去迎合楚院长。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个人,都在自己生存与精神的困境中挣扎,寻求着精神上的自由……

用舞蹈来演绎,更具仪式感和美学效应。“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出自《庄子》外篇的寥寥数语,在舞台上被作者演绎为一场生命与死亡的仪式,这是《庄先生》以古老的傩舞展现给观众的仪式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有着“宣泄”和“净化”两大功能。《庄先生》的这场原始祭仪给观众带来的正是情绪的宣泄和精神的净化,这是对人生之苦的宣泄,亦是对至乐境界的祈望。好的戏剧文本自然会为舞台呈现带来灵感上的启迪,我们在《庄先生》的剧本中看到编剧对于这场戏的舞台效果的描述:“这是跳丧者如醉如狂的舞蹈,这舞蹈伴着神秘而空灵的铃声。这是山鬼们的舞蹈,这舞蹈夹带着凄厉的叫喊,如呼告,如招魂……”舞台上的招魂是一种古老的祭仪,而观众在分享这种体验的同时,能真切感受到了另一种召唤,这是对于一种被遗忘已久的文化精神的召唤,而这也恰是《庄先生》的主题所在。

雅俗共赏,是此剧独特的文学品质。“庄周梦蝶,蝶梦庄生。”《庄先生》以“互梦”的结构形式呈现古人庄周与今人庄生,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而他们在不同时空中的叠影是以线性叙事来串联。在这样一种原创性的“历时性复调”叙事中,有对《庄子》文言原著的巧妙化用,还有雅俗共赏的精彩剧情:如有探讨庄子其人的当代视角,还有从“试妻”“劈棺”之类庄子传说生发的艳情故事。雅者见雅,俗者见俗,大雅大俗同构,增强了此剧的文学性色彩。对于小剧场戏剧来说,“雅”往往被视为小众艺术,但《庄先生》却以自己的演出实绩证明了雅艺术也可以有大市场。正如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人外表是儒家,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由而旷达的庄子。

从文学原著到舞台戏剧,《庄先生》带给当今观众的既是观剧的愉悦,亦是精神的养分。《庄先生》与同属“雅范畴”的某些所谓先锋戏剧作品不同,后者往往是孤芳自赏“为形式而形式”的实验,而《庄先生》则是既有独特的形式,亦有丰富的意味,这种意味既有戏剧的情节走向,亦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蕴,它的这种品质亦为文学界所赞赏。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教授称赞说:“这是一部荒诞和荒寒的戏,一部浪漫和诗意的戏,也是近年来所看到的一部深感震动的好戏!”

话剧《庄先生》剧照 3

二、满含对现实的关切

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庄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人离不开环境,而环境能塑造人、改造人和教育人。作品中的两个主角——古代哲人庄子和当下的知识分子庄生副教授,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时代风貌、现实境遇、社会本质等也各异, 但是他们身上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个人物,在特殊的戏剧语境里进进出出。他们共同为了生存而奔波,为了精神而抗争,为了自由而呐喊。对现实的关切始终是该剧的一个戏核,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迷思,而生活在当今的庄生副教授又引发我们无数的反思,这正是此剧深刻之所在。

借鉴历史,取材传统,又满含对现实的关切,这是该剧打动人心、赢得喝彩的一个有力的因素。华文戏剧节是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四地华语戏剧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今年第十届华文戏剧节由香港主办。由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推荐的《庄先生》是内地唯一获选的小剧场戏剧。《庄先生》不负众望,2016年4月8日至10日在香港艺术中心剧场连四场,座无虚席。华文戏剧奖评委会认为,《庄先生》的出现是中国原创戏剧向文学性回归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当今戏剧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的大趋势,本届大奖褒扬文学性强的高品质戏剧作品,亦是向所有经典戏剧大师和经典剧作文本致敬的一种方式。《庄先生》在港的演出吸引了众多香港文化界人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刘剑梅今年刚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新著《庄子与中国现代文学》,她认为:“《庄先生》以复调形式呈现庄子的古今两个不同形象,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叙事结构。《庄先生》这部戏非常棒!”

该剧从一个普通人不太关注的古代哲人——庄子身上,引发现代人的反思和对自身命运的关切,足见编剧的功夫和思考。如何生存?怎样摆脱精神困境?获取精神上自由的出路在哪里?该剧带领大家去叩问,去追寻。《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评价本剧:“从庄生梦蝶的哲学诗意,到对权力嘲讽的现实残酷,庞贝编剧的《庄先生》展现‘人性没有断层’的时代叹息,也让现代的舞台发现神州大地拒绝消逝的古典情怀。”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郭海妮在港看戏后说:“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迷思,这些迷思又构成了《庄先生》这出好看又有深度的戏。庄子是智者,《庄先生》将庄子的智慧化为台词,用典自然而接地气,这是当今很多戏剧作品所欠缺的高级幽默。”

欣赏话剧《庄先生》的过程,是一次反思当今,反思自己的过程。观众既能体会此剧的古典情怀,也能更关注其对当今的反思。这样的诉求其实在香港主办方为此剧所精心设计的海报中也有体现:摩天轮与穿过摩天轮的蝴蝶,明暗过渡的蝶翅。摩天轮是生死轮回的象征,蝴蝶是人生困境的隐喻。

话剧《庄先生》剧照 4

三、国际语境的哲理性思考

《庄先生》所呈现的古典情怀不独为华人所认同,在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的韩国,此剧也获得了良好的反响。韩国人迷恋中国古典文化,这些年韩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出现最多的古代人物便是中国的道家先哲庄子。2016年6月,《庄先生》应邀参加首届韩国戏剧节,此乃本届戏剧节唯一受邀的非韩国戏剧。

文史哲兼备,是话剧《庄先生》备受国内外推崇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7月,《庄先生》获邀在第70届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25场,成为中国戏剧参加该戏剧节演出场次最多的戏剧之一,这次演出也被誉为中国戏剧“走出去”的又一成功范例。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是当今最顶级国际戏剧节,这个戏剧节也以其对文学性的坚守而赢得世界戏剧人的尊崇。对于《庄先生》这部文史哲兼备的戏剧作品而言,若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演出有以“文史”取胜的因素,那么,在法国,面对欧洲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文史”的优势不复存在,因为有着巨大的语言障碍。为了得到更好的观剧效果,编剧不得不大量压缩台词,而复杂的中国历史背景也难以为外国观众所理解,剧情也需有一番简化。尽管如此,文史元素的弱化并未伤及剧情,因为此剧还有哲学,且契合当今法国乃至欧美观众价值理念。《庄先生》国际演出版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庄子形象,而剧中包含的复杂而深邃的中国式哲思也能被西方观众所接受。“庄子哲学其实是与古希腊文化、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弗洛伊德的梦学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都有着某些神秘的感应。”编剧庞贝说,庄子的“齐物论”讲的是平等,“逍遥游”讲的是自由,这都是当今国际语境中能够引发共鸣的思想元素。

不出所料,欧洲媒体评论说,中国哲学家庄子与法国哲学家加缪有相似之处:庄子也是一个加缪式的“局外人”,其行为所构成的戏剧冲突也如加缪笔下角色的“反抗”,都具有某种悲剧感和荒诞感。英国诗人西蒙·狄金森看完演出说,他虽然跟不上法文字幕,但仍可“凭感觉”看懂故事。“ 《庄先生》像我的诗歌一样,探讨的是在物质社会如何保持个体尊严的主题,也有一种流浪的情绪。”

作为中国戏剧阿维尼翁演出的见证人,法国戏剧编导朱利安·哲拉斯亦有自己的评断:“《庄先生》以戏剧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来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中国戏剧中最好的一部。”

戏剧不能没有灵魂,戏剧的灵魂来自戏剧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而这亦是文学品质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文学品质,《庄先生》在剧场空间实现了东西方艺术的对话,这也是国际语境中的哲理性对话。此乃有灵魂的戏剧才能生发的对话。

《庄先生》 编剧庞贝曾以长篇小说《无尽藏》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并入围茅盾文学奖终评,剧本《庄先生》与《无尽藏》一样对语言品质有着极致的追求,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掘独到而深刻。庞贝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追求着戏剧的文学性,为戏剧舞台涂上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一部好的戏剧文本应该具有双重特征——文学性和可表演性。戏剧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强调文字的美感和艺术性。孙惠柱教授曾说:“提高中国戏剧的质量,必须强调和提高戏剧的文学性,缺少文学性,是对戏剧最大的误解!”

《庄子》是中国文学的不朽经典,话剧《庄先生》以戏剧的方式还原和再现了被其漫长历史所遮蔽的真精神。以贯通融会文史哲的戏剧文本呈现出来的《庄子》原著的现代启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呼唤戏剧文学性回归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振兴今日的戏剧艺术,我们应该呼吁:戏剧艺术,文学些,再文学些吧。

(责任编辑:康海玲)

猜你喜欢

戏剧节文学性庄子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第8届中国儿童戏剧节7月开幕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演出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