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国内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计量学分析
2016-12-14刘亚
刘亚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最近十年国内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计量学分析
刘亚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中国期刊网(CNKI)上收录有独生子女心理相关的研究论文文献(2006-2015)共计115篇,本文对此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国内独生子女心理研究数量变化呈波浪形,总体有所减少;发表的期刊类型比较广泛,其中学报居多;发表在心理学类期刊上的文献不多、专业性不强;在校学生是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幼儿、老年人及各种职业身份的独生子女研究较少;研究队伍以高校为主;实证研究居多,大多采用问卷量表法;研究存在区域间不平衡现象;资助项目有限;心理健康状况是研究内容的集中点。
独生子女;心理;文献分析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逐渐放开,独生子女问题也将随着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始于1979年,自此独生子女就被认为是我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施计划生育的产物。国内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成果已经颇丰,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的研究也有相当数量。其中,栗文敏对国内外关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概况做了总结;王立菲等提出,现在所有关于独生子女心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发展研究;夏维海近来总结提出前人主要从两个视角研究独生子女:一是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独生子女的个性与人格、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恋爱婚姻等方面进行研究;二是作为研究的变量,发掘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诸般影响。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已然带有时代烙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收录的文献梳理分析,了解当前国内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现状,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取样
本文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数据源,最终检索日为2015年12月13日,在数据库“篇名”选项中以“独生子女”和“心理”为目标词进行检索,得到2006-2015年公开发表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的研究文献共计142篇。经过初步阅读和统计,剔除共计27篇重复收录、通知、征稿等与独生子女心理研究无关文献后,最终获得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研究文献115篇。
(二)分析类目与单元
按照研究发表时间、发表源、文献种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者信息等对115篇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对2006-2015年间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的研究文献加以分析统计,采用Excel2007软件分析处理,以频次和百分比作为主要统计指标。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论文各年度发表数量分析
由表1知,最近十年来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数量变化呈波浪形,但总体有所减少。其中,2011年最多,有17篇,2013年只有5篇,历年最少。这可能与此次文献取样检索条件限制有关,导致样本不足。为了进一步直观地呈现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的变化情况,做出论文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年份为横轴,论文篇数为纵轴,见图1。
表1 最近十年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论文年度发表情况
(二)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论文发表源分析
由表2知,论文发表的期刊很广泛,包括心理学类、教育类、医学类、学报,其中,大学学报最多,有29篇,占比25.21%;其次是医学类,有24篇,占比20.86%。相比而言,心理学类只有6篇,占比5.21%,数量较少。
(三)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文献类型分析
由表3知,独生子女心理研究文献主要以期刊类为主,学位类和会议类较少;学位论文皆是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没有博士研究生论文。以2014-2015年CSSCI或CSCD来源期刊目录为标准,整理发现,近十年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研究在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有1篇。这可能与大多数心理学核心期刊审稿较严、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图1 论文篇数年份变化曲线图
表2 发布源情况
表3 文献类型情况
(四)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研究对象分析
从图2知,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其中,大、中、小学生居多;其次,包括独生子女幼儿、研究生、孕妇、就诊患者(鼻炎患者、情绪障碍患者等)、新入伍士兵以及部分职业人员(护士、白领等)。排除图2中“其他”(不能明确判断研究对象的数量)所占比例,大学生占比最大,占总数的28%,是主要研究对象,可能得益于大学生样本易得、易统计、易研究。其他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
图2 研究对象情况
(五)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
根据研究性质可将独生子女心理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前者指采用文献综述法进行的研究进展、综述类研究;后者指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归纳独生子女心理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研究。表4显示独生子女心理研究中,实证研究占多数(51.3%),理论研究相对较少(48.7%)。而实证研究多数采用问卷调查,占45.22%;实验干预研究方法较少,占5.22%;临床研究方法最少,只占0.87%。
表4 研究方法情况
表5 研究队伍情况
(六)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研究队伍分析
表5显示,以作者所在的单位或学校为标准进行统计。通过分析研究队伍分布发现,高等院校出现72次,占比61.02%,是主要研究力量;医疗部门有25次;中小学(包括部分幼儿园)有12次;研究性的机构有6次。
(七)独生子女心理研究力量的区域分布分析
从图3知,最近十年来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力量主要分布于华东地区,出现53次,占43%;其次是华北、华中、西南等地区;华南地区最少,仅占4%。统计中发现,江苏、山东、北京等省份研究力量分布较多;而个别省份,如青海、西藏、宁夏等地没有研究力量出现。
(八)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科研项目资助分析
图4显示,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文献中,没有项目资助的出现103次,占比达到89.57%;有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的出现2次,省部级和校级各出现5次,共计占比10.43%。
表6 问卷使用情况
表7 研究内容情况
(九)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问卷使用情况分析
表6显示,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研究文献中共计使用问卷118次,其中,使用自编问卷最多,有24次,占20.34%;其次是SCL-90,有23次,占比19.49%;其他诸如SAS、SDS等量表使用频率较高。罗森伯格自尊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等也是重要研究工具。总之,研究中量表使用较多,且国内研究多借用或修订国外量表。
(十)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内容分析
整理发现,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内容可划分归类为认知活动、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心理特征、心理护理与保健和其他共五个方面来。表7显示,42.86%的文献内容涉及独生子女的一般心理特征,占比最大;其次是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占比38.10%;研究认知活动的相对较少。
三、讨论
国内关于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已取得相当成绩,但仍然存有问题。本文通过对检索到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最近十年独生子女心理研究出现以下情况:第一,研究重视程度略有下降,表现为论文数量随年份变化呈波浪下降趋势(图1);第二,研究专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心理学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多(表2);第三,研究水平较低,表现为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较少,而且缺乏著作和博士论文研究等(表3);第四,研究对象范围较广,但主要以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为主,研究对象所处环境比较局限,年龄限制于青少年阶段,缺乏幼儿、老人及各种职业身份的独生子女研究(图2);第五,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研究为主,缺少临床研究和干预研究(表4);第六,研究队伍多来自高校,缺乏协同研究(表5);第七,研究力量主要在华东地区,地区间研究水平不一,缺少跨区域研究(图3);第八,研究使用问卷国外居多,国内本土信效度较高问卷缺乏(表6);第九,研究内容集中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一般心理特征,其他方面有待发掘(表7)。在此基础上,未来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一)重视研究力量的合作性
最近十年,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数量较多,得益于不同专业研究者们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但来自于医疗卫生系统和中、小学的研究者们大多心理学专业水平较低,除部分医疗部门研究者可以做临床研究外,其他研究者多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理论思辨,无力进行实证研究,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导致94.8%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医药学类、护理学类等期刊上(表2)。因此,应该重视各种研究力量之间的合作,跨机构、跨专业、跨学科协同攻关。
(二)丰富独生子女样本类型
受经济发展、政策倾向、生育控制、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民族、职业、年龄的独生子女心理发展存在客观差异性。首先,最近十年来,有关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力量主要分布于华东地区,而诸如西藏、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和海南等其他地区的研究却存在空白,因此,需要研究者重视“研究空白区”,尝试研究不同区域、民族的独生子女心理,进行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对比研究。诸如廖全明等采用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MHT)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独生子女进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是不错的尝试。其次,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社会在不同行业从事工作,与在校学生相比,其心理变化巨大,且受职业特点影响,因此,对不同职业独生子女进行研究是有价值的。石彩秋、于静蕊采用护士工作压力量表和SCL-90对锦州地区四所综合医院的青年独生子女护士研究显示:独生子女护士存在较多心理问题,且其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P<0.05)。第三,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姚本先等提出,幼儿心理是生命每个阶段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幼儿独生子女的心理研究也理应得到重视。最后,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年龄不断增长并陆续进入老年,未来老年人口中独生子女的父母势必占有较大比重,独生子女将面临着严重的家庭养老问题,而他们是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因此,老龄化家庭独生子女心理可作为重要研究方向。
(三)转变研究态度,重新看待独生子女
根据维果茨基的历史——文化理论,研究者包蕾萍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产生了特定的历史影响和文化效应,公众对此政策也早已形成了潜在的抵制态度,这不仅会造成公众刻板印象和研究假设偏颇,影响每个人对独生子女的客观评价,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文化建构和参与社会的方式”,不利于独生子女心理的发展。不管是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心理等各方面,还是社会各界对独生子女的关注和研究,随处可见时代的烙印。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改变,二孩全面放开,公众意识也会逐渐转变。如此政策环境作用下,研究者所持态度也应该因“时”制宜,正如学者郑克岭等提出独生子女儿童不是“问题儿童”和“优势儿童”,而应该是大众眼中的“普通儿童”。因此,研究者们应该转变对独生子女固有的态度,重新审视、发掘新方向。
[1]林崇德.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栗文敏.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王立菲,郭成.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7).
[4]夏维海.我国独生子女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9).
[5]廖全明,罗瑞丽.渝东南民族地区独生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石彩秋,于静蕊.独生子女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
[7]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2).
[8]李淑云,张伟新,宋久存.辽西地区城市老龄化家庭独生子女心理压力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
[9]丁杰,郑晓瑛.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5).
[10]包蕾萍.独生子女现象的百年回顾与思考——一种集体心理的文化解读[A].中国的前沿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C].上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
[11]郑克岭,张庆霞,王秀娥.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G44
A
1673-0046(2016)10-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