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2016-12-14孙建芳
孙建芳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扬州225127)
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孙建芳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扬州225127)
扬州具有传统特色的人文景观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和优势,通过对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可以采取对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总体定位,构建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多途径调控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继续完善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保障体系等对策。
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对策
生态文化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现有100多处园林和文物景观。这些具有传统特色的人文景观得以留存至今,是扬州人历代重视生态环境的结果,也是如今扬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和优势。“十三五”期间,扬州将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在此背景下,对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入手,进而对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扬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重视历史环境风貌保护
扬州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美国生态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强市”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扬州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更新,在建设生态市的过程中所有对老城区的环境改善工作,都是以保护老城区的传统格局与风貌为前提,做到把古城区作为人工生态进行保护,既对老城区的环境进行了改善,又使得扬州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很好地促进了扬州人文生态景观的建设。
2.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扬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优秀旅游城市,但近年多次出现的雾霾天气对扬州的旅游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扬州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污染排放、集中解决突出问题等手段,使2015年的PM2.5浓度较2014年下降7%以上。
3.努力进行水环境整治
扬州地处长江、淮河、大运河三大水系交汇处,是全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扬州瘦西湖、古运河是扬州水文化旅游景观的两大亮点,现有利用水资源开发的乾隆水上游览线及古运河游览线,扬州还有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丰富的水景资源,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好场所,因此水文化是扬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扬州十分重视对水环境进行整治,努力塑造亲水空间。2014年扬州市正式印发《扬州市城市“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对8条黑臭河道进行整治,同时对城市主干河道进行活水沟通及清淤整治,确保达到V类水标准。目前,扬州“清水活水”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已取得了明显成绩。
4.持续狠抓城乡绿化造林
绿化造林具有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是非常经济的城市生态建设措施。2005年扬州市启动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建设,保持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2011年扬州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9.3%,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3平方米。
二、扬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市政府重视
扬州市政府领导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改造,并通过以创佳促建设的方式,不断优化扬州生态环境。自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扬州为生态示范市试点,经过“淮河治污、长江治污和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三大战役,扬州生态环境取得非凡成效,宝应县以“湖泊湿地生态农业体系”为特色;江都市以“城乡一体化”为特色;高邮市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仪征市以“绿色化纤、生态修复、生态农业为一体”为特色;邗江区以“古城新区”为特色,建成了全国生态示范区。2005年7月29日,扬州市成为江苏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的全国生态示范市,为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扬州为了巩固国家生态市的创建成果,开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等途径,力求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循环发展,并将此写入了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决议》,成为扬州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优先发展的行动指南。
表1 2002-2013年扬州生态环境方面城市荣誉
2.人文资源丰富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名胜古迹也很多,古典园林兼具“南秀北雄”的艺术风格。2006年扬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仅有何园、个园、唐城遗址、高邮盂城驿、普哈丁墓、龙虬庄古人类遗址等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至2014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1处,在原来基础上新增了古墓葬类的仪征庙山汉墓和古建筑类的史可法墓祠,汪氏、贾氏、卢氏盐商住宅,逸圃,扬州重宁寺,汪氏小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达到45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有特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传统音乐、戏剧、曲艺、美术、技艺、医药6类1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类24个项目。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质量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度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潜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扬州保持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砝码。见表2。
3.休闲文化独具特色
历史上,扬州是一个著名的消费型休闲城市,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菜以口味清淡、南北皆宜而闻名,被誉为四大菜系之一,其中扬州炒饭更是声名远播、驰名世界,这足以说明淮扬菜的历史渊源和深远影响。扬州的茶馆文化和沐浴文化也比较发达,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之说,以“三把刀”为主要代表的休闲文化更是影响深远。扬州丰富的休闲文化独具特色,并且符合现代文明对休闲的迫切需求。
4.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
《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显示,2013年扬州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于第44位,“可持续竞争力”位于第29位,“生态城市竞争力”位于第6位,“宜居城市竞争力”位于第28位。另外,《蓝皮书》还公布了宜居、宜商、生态、知识、文化、和谐、信息、全域城市等8个分项城市竞争力排名,扬州在宜居竞争力中表现突出,位列第15位。2010年和2011年扬州还在企业创新能力、社会性服务业、科研机构、幸福感、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经济制度等方面竞争力跻身全国前10强。
5.旅游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扬州市现有旅行社130家,5A级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12家,三星级酒店41家,二星级酒店9家。为提高高端旅游市场接待能力,扬州近几年还先后引进了皇冠假日、华美达凯莎、香格里拉等集团管理模式酒店。
(二)制约因素
1.空气质量或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短板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一直以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努力打造“绿扬城郭”,着力提升城市形象。但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给整个城市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破坏了旅游者心目中蓝天、碧水、秀丽的旅游城市形象。
表2 扬州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列表
图1 2011-2015扬州市空气质量达标率情况
2012年2月29日国家颁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 633-2012),现扬州已采用新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因为在新标准中增加了评价指标数量和部分项目浓度限值的变化,按照新评价标准,扬州的空气质量达标率明显降低。新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更切合市民的主观感受,说明这一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和客观,同时也表明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大气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2.生态文化建设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一直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相结合,在凸显扬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展示了扬州独特的文化魅力。但随着时代发展,文化旅游不仅要能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态文化日益增长的的需求。但目前扬州对生态文化建设内涵、标准等尚缺乏系统的调研和认识,生态文化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
3.旅游产业缺少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够完善
扬州旅游产业比较分散,旅游企业规模也是以中小型为主,产业结构比较粗糙,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旅游产业集聚和空间布局都不太理想,在资本上投入较少,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同时还缺乏能够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旅游产业链尚不够完善。
4.城区停车服务限制城区旅游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的代步工具也发生了变化,汽车进入了普通家庭,这种变化对旅游交通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多短途旅游者更愿意选择自驾游。但扬州是古城,城区交通压力很大,另外因为旅游资源密集,景点附近开发停车场的条件有限,既没有大的空地建设停车场(就是有足够大的空地也会利益最大化,开发其他项目),也不能建高建筑型停车场,对旅游资源造成视觉污染。目前对景区噪声控制是造成宾客不满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个矛盾在旅游黄金周和小长假时更为突出。
三、扬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对策
1.对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总体定位
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是一个涉及生态、文化、旅游三方面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但其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各要素还同时与外部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对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总体定位之前,首先要剖析发展要素,确定发展目标,并搭建发展模型框架。根据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可采取政府主导,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的发展思路,做好统筹规划,突出扬州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体系,规范政策制度。
2.构建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扬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将扬州旅游发展空间规划为一城、一轴和四片。“一城”是指扬州主城区区域,其具有旅游资源集中、文化价值高的特点。“一轴”是以古运河和大运河沿线优美的河岸风光为特色。“四片”则是根据各区域旅游发展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东片主要发展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南片临近长江主要发展时尚休闲度假旅游,西片则以发展运动、健身、休闲、体验旅游为主,北片因自然环境资源丰富,主要发展自然生态旅游。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要在扬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扬州市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市场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核心—边缘理论,以核心区域旅游发展带动边缘地区发展,以边缘地区旅游发展充实整个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3.多途径调控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扬州市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市场环境不够完善,体制机构仍需优化的条件下,保障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统筹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在此情况下,需要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组织战略,尽一切可能为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建良好环境。
扬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不乏精品、名品,但这些资源的培植和发展,最好的策略就是通过项目来带动发展。因此,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通过项目来规划建设。
尽管扬州市有着优良的资源基础并初步形成了集宗教文化、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和现代休闲体验文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但从目前产品市场号召力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考虑到扬州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城市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扬州市可采取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发挥协同效应,将其与其他省市旅游景点的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如今旅游市场竞争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旅游产品是否具有主题特色是提高其旅游市场认知度和感召力的重要方面,品牌效应是以旅游主题和形象为依托的,这是扬州市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突破口。
4.继续完善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任何经济体系发展都应有良好的保障体系,这是扬州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无论是对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生态文化旅游要素,都应有相应的政策法制给予保障。扬州市需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目标定位,从体制、机制、科研、法律、意识等多视角构建全面的保障体系。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扬州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为扬州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扬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又可以使生态环境建设更加得到重视。因此,扬州文化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发展,无疑可以使扬州旅游达到内外部性叠加的放大效应。扬州文化旅游发展要实现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发展,一方面要制订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同时要注意分地区分等级递进发展,通过核心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带动边缘区域发展,达到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发展效果,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达到既要发挥文化资源经济作用,又要保证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历史文物的有效保护的目标。
[1]潘长宏.浅谈扬州水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J].经济师,2009(12):258-259.
[2]陈谊,施洁新,张超.建立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探讨[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2):38-42.
[3]郑娜.郧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106-107.
[4]尹世杰.关于发展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83-87.
[5]卢丽,李海军.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生态文化[J].焦作大学学报,2008(4):49-5l,79.
F59
A
1673-0046(2016)10-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