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2016-12-14刘雪君李肖岩李枫叶李鑫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32期
关键词:患儿儿童心理

刘雪君,李肖岩,李枫叶,李鑫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刘雪君,李肖岩,李枫叶,李鑫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目的探讨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该中心确诊的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患儿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其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并实施干预措施。结果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患儿发生因素主要与患儿自身因素、家庭及心理因素有关,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和躯体症状等。针对性对其实施药物及心理护理干预后,患儿痊愈64例(88.89%)、疗效显著8例(11.11%)。结论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其临床表现以情绪障碍及躯体症状为主,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临床特点;心理护理干预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在当前我国急速的变革和竞争中,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社会传统观念与新旧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和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的信念、道德、人生观以及相关的价值、行为取向也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诸多的变化无疑给人群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儿童青少年的心身发展带来许多紧张因素。随之,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养育观念和方法、对子女的期望值等也发生变化,对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及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出现心理失衡,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有些父母多关注孩子的营养状况、智力开发等,而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塑造,使儿童养成了娇横、自私任性、内向不合群、心胸狭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良性格。由于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完全,易受心理及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生分离/转换性障碍。其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分离型和转换型,分离型主要以精神症状为主,转换型主要以躯体症状为主[1]。该研究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儿童心理门诊首次就诊和儿童病房住院的72例分离/转换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为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72例患儿均来源于该中心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在儿童门诊和病房住院的患儿,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有关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诊断标准[2]。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癫痫、器质性疾病,经相应的有关检查均无器质性疾患。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①患儿性别、年龄、性格特征、在家表现、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是否在校寄宿、发病的原因及表现等。②父母情况:父母年龄、职业、学历、健康状况等。③家庭情况:精神疾病家族史、家庭养育类型、父母关系、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孩子发病后父母的态度等。

1.2.2调查方法对患儿父母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后,由工作人员逐一进行填写。所有的资料调查后进行统一处理。

1.3药物干预

由从事儿童心理卫生专业的医师,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干预。

1.4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①采用个别交谈,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愿意与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沟通,然后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暗示治疗等。

②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正确认识孩子所患的疾病、孩子发病时父母如何对待、父母如何避免对孩子的暗示作用、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等。

④干预结束后,由家长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不满意的家长,可再次进行咨询,直到满意为止。

④与患儿家长互留联系电话及微信,患儿出院后随时进行沟通及指导。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72例患儿中年龄7~14岁,其中年龄7~11岁为28例(38.89%),12~14岁为44例(61.11%),平均年龄为(10.44±2.24)岁,其中男53例(34.38%);女19例(65.63%),男女之比为2.79∶1。72例患儿中,独生子女34例(71.88%);非独生子女38例(28.13%)。0~4岁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家中12例(28.13%)。居住在城镇患儿20例(27.78%);居住农村患儿52例(72.22%)。父亲职业:务农28例(38.89%)、务工32例(44.44%)、工人10例(13.89%)、职员2例(2.78%);母亲职业:务农38例(52.78%)、务工12例(16.67%)、工人12例(16.67%)、无业10例(13.89%)。父亲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例(8.33%)、高中10例(13.89%)、初中40例(55.56%)、小学16例(22.22%);母亲文化程度:高中10例(13.89%)、初中22例(30.56%)、小学40例(55.56%)。

2.2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患儿发病的相关心理因素

主要有:①患儿自身因素,患儿存在不良的性格基础,主要表现性格内向、固执;性格外向、暴躁、暗示性强、以我为中心等。②遗传因素,72例患儿中父母三代有精神病史22例(36.11%)。③家庭因素,主要是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父母经常吵架、分居、离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多采用责骂、殴打的方式等;家庭抚养教育不当、对孩子过分溺爱、骄纵、过分关心保护而使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在家不听管教玩电脑、手机高达83.33%,当受到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殴打、父母离异、受惊吓等而发病。见表1。

2.3发病形式及临床特征

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病形式及临床特征主要为:①分离型42例(58.33%),主要表现为情感爆发,阵发性哭闹、冲动、摔砸东西、席地打滚、说神道鬼等。②转换型30例(41.67%),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多为感觉障碍(头痛、腹痛等)、运动障碍(瘫痪、抽搐、震颤、步态不稳等),见表2。

表2 72例儿童分离/转换障碍患儿发病形式及临床特征

2.4药物干预

患儿住院后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及感觉障碍,需要医师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使患儿情绪平稳后,再行心理护理干预。

2.5心理护理干预

2.5.1个别心理治疗首先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史、个性特征、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情况、发病诱因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热情、诚恳、温和、理解和尊重患儿。患儿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往往表现紧张焦虑情绪或抗拒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耐心介绍自己,解除患儿的紧张不安情绪,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然后鼓励患儿倾诉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内心矛盾,耐心地给患儿讲解所患疾病的原因[3],患儿所存在的不良性格,与患儿共同协商寻找症结,再与患儿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患儿增强自信心,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教会患儿如何调整情绪,当情绪不稳需发泄时,可以室外跑步或拳击沙袋等形式以发泄不满情绪。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性格、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家尊敬父母,有事与父母沟通,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批评,经受住挫折和委屈。当患儿有微小的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使良好的行为得以持续,当发现患儿不足使,单独与患儿交谈鼓励其改正。

2.5.2暗示治疗对于30例转换型障碍的患儿暗示疗法:对患儿进行言语及药物暗示治疗。其中言语暗示主要是通过加强与患儿沟通,使患儿了解自身病情,帮助患儿面对致病原因,提示患儿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克服患儿对疾病和致病原因的恐惧。抽搐发作时,应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体位,指导患儿放松肢体、均匀呼吸,用温和的语言告诉患儿很快就会好转。出现感觉障碍时,应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与其讲解患儿喜欢的故事等。药物暗示治疗是指注射生理盐水、或是口服维生素等安慰剂,告诉患儿通过这种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5.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调查资料较详细了解患儿父母的个性心理特征、文化程度、亲子关系、教育抚养方法、患儿患病后父母如何应对等。①要给父母讲解孩子所患疾病的原因、临床特点、父母如何应对、如何预防疾病复发等。②注意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从小培养儿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孩子拥有积极、乐观、豁达的品性;良好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的坚韧性;同情关心他人的品质,善于与人相处,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4];具有坚强的性格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③应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注意家庭变故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当家庭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尽量使孩子理解家长的所作所为。④家庭气氛、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个性塑造和心理行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作用[5]。父母应给孩子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孩子犯了错误,不应肉体处罚,应耐心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⑤父母应注意自身的修养,在孩子面前起到榜样的作用。

2.6疗效

经药物治疗及心理护理干预后,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患儿痊愈64例(88.89%)、疗效显著8例(11.11%)。

3 讨论

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在以往传统用词为癔症,在ICD-10中改为分离/转换性障碍。主要由心理因素如环境因素而导致的强烈的情绪变化,临床根据症状将其分为分离型和转换型。分离型主要以精神症状为主,如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等;转换型主要以躯体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缺少器官器质性病变的肢体功能或者内脏功能障碍[6]。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因该年龄段儿童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气质,心理承受能力各不相同,行为反应也各异,在情感上常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情感调节能力弱,应变能力低,心理稳定性差,性格特点往往表现任性、固执、偏执、敏感、善效仿、爱引人注意。如果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过分严厉、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当受到挫折后易发病[7]。此外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气氛、父母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父母患精神疾病等因素及某些学校因素均可诱发孩子发病,所以心理因素是导致转换型癔症发生的重要原因[8]。

该文揭示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患儿,主要发生于学龄期儿童,男孩多于女孩,其原因可能是,在农村中传统的性别偏见有关,对男孩而言,由于父母和祖父母的骄纵惯养,养成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依赖心重、独立生活能力差的不良习惯,父母对女孩的特别关注和保护,而易养成胆小、退缩、情绪苦闷不乐、易发脾气等。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患儿在农村居住的占72.22%,父母的文化程度多在初中以下,对孩子的心理发育知识匮乏,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百依百顺,无正确的家规和家训,使孩子驾驭父母之上,有63.33%的患儿,整日手机、电脑不离手,一旦他们的需求受到父母的拒绝后,则出现情绪爆发或躯体症状。当患儿出现以上症状时,父母对孩子过分关注、百依百顺,使患儿的病情加重。此外72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患儿中,父母三代有精神病史22例(36.11%),父母经常吵架、分居、离婚占77.78%;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多采用责骂、殴打的方式占83.33%;家庭抚养教育不当、对孩子过分溺爱、骄纵、过分关心保护,当受到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殴打、父母离异、受惊吓等而发病。总之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于患儿不良的素质因素、家庭环境和心理因素所致,患儿发病后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1]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4.

[2]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译.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2-128.

[3]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260.

[4]余毅震.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主要内容[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6,27(3):274-276.

[5]彭迎春,倪进发,陶芳标.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9(3):192-193.

[6]士琴.癔症的急诊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7(19):366-367.

[7]朱妍妍,张京京.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3):282.

[8]颜美霞.癔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1,1(11):358-359.

Clinical Features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72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eparation/Conversion Disorder

LIU Xue-jun,LI Xiao-yan,LI Feng-ye,LI Xin
Shandong provincial mental health center,Ji'nan,Shandong Province,250014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paration of children/the common caus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onversion disorder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Methods 72 cases of children in our center were separated/conversion disorder children investigation,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causes and intervention.Results 72 cases of children's separation/conversion disorder children occurrence factors and children's own factors,family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s for mood disorders and somatic symptoms.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rug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64 cases were cured(88.89%),effective 8 cases(11.11%).Conclusion The separation/conversion disorder i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ood disorders and somatic symptoms,the drug therapy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can receive satisfactory results.

Children;Separation/conversion disorder;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R473.7

A

1672-5654(2016)11(b)-0036-04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32.036

2016-09-06)

刘雪君(1963.6-),女,山东济南人,大专,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护理工作。

李肖岩(1968.12-),女,山东济南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护理工作,邮箱:1395608862@qq.com。

猜你喜欢

患儿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