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尔雅集韵》”条辩证

2016-12-13史达宁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集韵尔雅民国

史达宁

摘 要: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著录黄彭年撰《尔雅集韵》一书。而追索《艺文志》著录的史源,并取其他史料相印证,推寻其致误的原因,证明黄彭年曾批校《尔雅》《集韵》二书,但并未撰《尔雅集韵》一书。此外,又据各家书目题跋,梳理了黄彭年批校《集韵》的经过及其批校本流传情况。

关键词:民国《贵州通志》 黄彭年 《尔雅》 《集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4-65-68

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后简称《艺文志》)著录清黄彭年撰《尔雅集韵》一书,自注谓其所据为《黔诗纪略后编》(后简称《后编》)。此后的贵州方志及研究贵州学术史和黄彭年的著作多沿袭《艺文志》之说,如《贵州省志·出版志》“贵州历代图书目录(部分)”即以之入录1,《贵州通志·社会科学志》第五章《语言学》云“对语言文字系统的专项研究成果中较重要者,训诂类的有……黄彭年《尔雅集韵》”2。198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通志·艺文志》标点本于此处未出校。《艺文志》该条据《后编》转录郑珍及莫友芝“题辞”。今考郑、莫二家“题辞”,征诸其他文献,知黄彭年仅有批校《尔雅》与《集韵》之举,并未撰写《尔雅集韵》一书;其《尔雅》与《集韵》批校本已不知所踪,但《集韵》批校本有莫友芝、绳孙父子过录本传世。

《艺文志》著录错误原因的推测

《艺文志》云,“尔雅集韵。清黄彭年撰”,谓出自《黔诗纪略后编》,并据以转录郑、莫二家“题辞”:

郑珍题辞:“黄子寿迻写段懋堂,钮匪石,吕鹤亭父子贤基、锦文,许瀚凡四家校曹刻《集韵》于其本,并自增校,甚详。命同儿汇录为校勘记。因系数语,即次郘亭《书后》韵:黄君校理秘文日,窈窕承明羡谢瞻。丁韵曹刊渍朱墨,满身疮孔愈精砭。我惭章邱正吴补,待子传钞突为黔。胜似观碁隅坐客,亦怜得暇续书签。”

莫友芝题辞:“黄子寿编修示所校《尔雅》《集韵》,书其后:涪翁磊落耽《苍》《雅》,细碎曾闻讶子瞻。夫子研经有家法,驳文随手见攻砭。戈船蹙浪犹悬楚。战格连云已突黔。何日两阶干羽格,却归东观理瑶签。”1

今检清宣统三年刻本《黔诗纪略后编》卷二十四《黄彭年传证》,言黄彭年“博学多通”,下引郑、莫二人诗,作双行夹注;郑诗录自《巢经巢诗后集》,莫诗录自《郘亭遗诗》。《艺文志》“战格连云已突黔”句,“突黔”二字《后编》及《郘亭遗诗》均作“塞黔”,当系《艺文志》排印错误。以《艺文志》及《后编》引文与《郘亭遗诗》《巢经巢诗钞后编》相校,尚有多处异文,因与本文论证无关,兹不详列。郑诗见《巢经巢诗后集》卷三,以“黄子寿……《书后》韵”句为诗题。莫诗见《郘亭遗诗》卷二,以“黄子寿……书其后”句为诗题。因本文为辩证《艺文志》而作,故仍依《艺文志》,称郑氏“题辞”、莫氏“题辞”。

郑云“次郘亭《书后》韵”,知莫氏“题辞”在先,郑氏在后。莫氏“题辞”所咏者为黄氏批校之《尔雅》,由首句可知。黄庭坚号涪翁,苏轼《跋黄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有“以磊落人书细碎事” 2句,即“涪翁磊落耽《苍》《雅》,细碎曾闻讶子瞻”句所用之典。郑氏“题辞”所咏为黄氏批校之《集韵》,“题辞”序已做详细说明。“丁韵曹刊渍朱墨,满身疮孔愈精砭”句中“丁韵”即《集韵》,《集韵》为宋代丁度等撰,故称;“曹刊”指《集韵》清康熙四十五年曹寅扬州使院刊本,或嘉庆十九年顾广圻重修曹寅刻本。据《艺文志》“《集韵正误合钞》”条引郑知同《自序》云其于“贵阳黄编修彭年家见顾补补刊本”3,知黄氏批校本底本为顾广圻重修曹寅刻本。“曹刊”为清代通行本,然校勘不精,顾广圻重修本亦不惬人意。有清一代,学者据宋本或影宋抄本校订者甚多。该句意为曹刊《集韵》为朱墨批校浸渍,其讹误之处经批校者之精确校订,得以改正。或许是因为撰者见到“黄子寿编修示所校《尔雅》《集韵》”句,遂误将“尔雅”与“集韵”连读,又改“校”为“撰”,致使《艺文志》出现了这一著录错误。

1923年《黔南丛书》样本目录著录“《尔雅集韵》二卷,清贵筑黄彭年著”4,似实有其书,然《目录》卷首云“本目录除收集黔人著述外,其他省外名人有关我省的记载,均收集在内。该目录共分二十集,其中我馆收藏的明代黔人著作极少,而清代较多。现将该目录附后,以供参考”5,又考此后主事者曾发布启事,希求将“所载各籍未见之本……告知本局”6,知该《目录》著录之书并非均为撰者所亲见,其中一部分应系据文献勾稽而出。《黔南丛书》与民国《贵州通志》同为任可澄等人编纂,则此时将黄彭年批校《尔雅》《集韵》二书误为黄彭年撰《尔雅集韵》的错误已经出现了。

黄彭年批校《集韵》的经过及其流传

黄彭年藏书概况及其流散情形,郑伟章先生《文献家通考》“黄彭年”条论述详备,7此不赘述。郑氏据傅增湘致张元济书札,谓黄氏藏书“散于民国三、四年间”8。《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前言》云:“辅仁馆藏中还有清代学者黄彭年的后人黄襄成捐赠的藏书……其中有黄氏三代黄辅辰、黄彭年、黄国瑾的手稿、批校题跋本十数种。”8据此可知,民国初年时尚为黄氏后人所有的藏书后归于辅仁大学。但检该书目,未见黄氏批校之《尔雅》与《集韵》,或早已流散。黄彭年批校《尔雅》,除莫友芝“题辞”外,未见其他文献记载;《集韵》批校本原本亦不见诸家书目题跋等著录,均已不知所踪。莫友芝、绳孙父子过录并增校之《集韵》批校本则流传有序,保存至今。现依据相关记载,对黄氏批校《集韵》的经过及其流传情况做一梳理。黄彭年批校《集韵》,据其跋,自“道光三十年五月……借陈元禄藏袁校本”1始,于“(咸丰)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录毕”2。《艺文志》“《集韵正误合钞》” 条录郑知同《自序》云:

前乙卯冬,于贵阳黄编修彭年家见顾补补刊本,手录数家订误之文,朱墨相间。询其原委,则增改于字势(按:据文意疑当作旁)者,为段氏玉裁得周氏锡瓒重抄毛氏宋本以校曹本。而正其脱误,书于上方云宋作“某者”,意以曹本、宋本义得两通,偶有曹本是者,亦于上方出宋本而正之,然仅什一耳。又,每卷末记宋本若干翻,每翻若干行。其详审若此,而间有以己意更正之说。时为乾隆甲寅,其年有袁氏廷梼即依原式录去。乾隆五十九,钮氏玉树复从袁本录之。缘已先有校语,用墨书,遂易以朱书。编修于咸丰壬子在京邸从陈氏元禄处假钮氏本移写,仍用两家朱墨之旧。编修又得凌氏树屏,吕氏贤基、子锦文,许氏翰四人校本。凌氏初校而得多,吕氏两世即凌本重校,而皆不著名。编修移写时莫能别,故独称吕氏。若许氏只就吕本校《先韵》至《唐韵》而已。编修为余述其详若此。……余家无《集韵》,爰以五日力,抽字草就一本。先标曹本,大字;注文其下分注宋本及诸家校语(“大”原误作“人”,据民国排印《巢经巢全集·附录》本正。该句意为先标出曹本字句,以大字书之,后于注文之下分注宋本及诸家校语异文);而宋本得失,段氏分两例出之,兹则概云‘某字宋作某,然后定其是非,目为《集韵正误合钞》,衍箧已七年矣!今年秋,乃克真书成本,以便省览。录竟,为序颠末如此云。壬戌中秋后三日”3

郑知同亲闻黄氏批校过程于其本人,其言自当可信。“乙卯冬”为咸丰五年冬日,即郑、莫二氏做“题辞”之时。前引莫友芝“题辞”,陈定祥《黄陶楼先生年谱》因“‘战格连云已塞黔之句当指杨凤乱时而言”4,谓作于此年。郑珍“题辞”当亦同。

其时黄彭年、莫友芝、郑珍均在贵阳,交往频繁,详情可参《莫友芝年谱长编》。5据莫友芝跋,其于“咸丰己未(九年)岁……假得黄子寿编修手钞段、袁、钮、吕、凌诸校本……庚申(咸丰十年)正月十日肇功,迻写毕第一卷”6。后数卷由其子绳孙过录,至“咸丰十年正月二十日”7录毕。此本后归刘承幹嘉业堂,详情可参王欣夫先生《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现藏上海图书馆。赵振铎先生撰《集韵研究》,曾利用上图藏本,谓有嘉业堂藏书印。《研究》一书据校本录诸家跋语,与王欣夫先生所录全同,知其当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著录之“《集韵》十卷。宋丁度等撰。清康熙四十五年曹寅扬州使院刻嘉庆十九年重修本。清莫绳孙校并录清袁廷梼、钮玉树、陈庆镛、黄彭年校(四八六八号)” 8。《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又著录“《集韵》十卷。宋丁度等撰。清康熙四十五年曹寅扬州使院刻嘉庆十九年重修本。清周锡瓒跋并录清段玉裁校跋。清莫绳孙校并录清袁廷梼、钮玉树、陈庆镛、黄彭年校。叶景葵跋(四八六三号)”9, 亦藏于上海图书馆,当为王欣夫先生云“陈君澄中有周香岩临校段校本,并经郘亭父子汇录诸家校。……一九三五年冬,叶揆初先生假读,曾共鉴赏”10之本。香岩为周锡瓒号,揆初为叶景葵字。叶景葵先生跋见《卷盦书跋》。1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证明黄彭年撰《尔雅集韵》系子虚乌有,其《尔雅》批校本及《集韵》批校本原本或已不传,而《集韵》批校本则有莫友芝、绳孙父子过录本流传至今。现莫氏父子过录本校语已由赵振铎先生采入《集韵校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校勘记中,得以广为学者利用。《艺文志》撰写者于黔地可谓极一时之选,然仍不免有此千虑之一失,足见书目编纂不易,及其影响之大。利用书目时凡遇可疑之处,当详考其原委,以免为之所误。

An Emendation to the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on Eryajiyun in General Chronicle of Guizhou Province

Shi Da Ning

Abstract:General Chronicle of Guizhou Province(1948Edition) describe a book namedEryajiyun of Guizhou which was written by Huang Pengnian who lived in Qing dynasty.This article searches for the reason of this error,and proves that Huang Pengnian did not write a book named Eryajiyun of Guizhou,and just collated two books,one is Erya,and another one is Jiyun.Then studying how Huang Pengnian collated these books,and how his emendation was recorded by other scholars and spreading.

Key word:General Chronicle of Guizhou Province(1948 Edition),Huang Pengnian,Erya,Jiyun

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出版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222 页。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社会科学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400页。

1 〔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影民国三十七年贵阳书局铅印本,成都:巴蜀书社,2006 年版,第十册,第523 页。

2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2195 页。

3 〔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影民国三十七年贵阳书局铅印本,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十册,第531页。

4 康恒基辑《贵州省地方文献目录(第二辑)》,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贵州省图书馆,1984 年版,第153 页。

5 同上,第151 页。

6 转引自陈琳《任可澄与黔南丛书析》,《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四期,第107页。

7 郑伟章著《文献家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54页。

8 同上,第955页。

1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 转引自王欣夫撰;鲍正鹄,徐鹏标点整理《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1162 页。

3 〔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影民国三十七年贵阳书局铅印本,成都巴蜀书社,2006 年版,第十册,第531页。

4 陈定祥撰《黄陶楼先生年谱》,第13页,载《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32 年第三期。

5 张剑撰《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147 页。

6 转引自王欣夫撰,鲍正鹄、徐鹏标点整理《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1162 页。

7 转引自王欣夫撰,鲍正鹄、徐鹏标点整理《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1166 页。

8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第461 页。

9 同上。

10 王欣夫撰,鲍正鹄、徐鹏标点整理《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1166 页。

猜你喜欢

集韵尔雅民国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