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邦曜评点《阳明先生集要》及其价值

2016-12-13张菁洲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值

张菁洲

摘 要:施邦曜与王阳明有深刻的牵连,施邦曜所编《阳明先生集要》不仅传播了王学,且体现了施本在评点上的意义及其价值,建立了新的诠释体系,创新评点内容的运用机制,意义非凡。

关键词: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4-15-22

一、施邦曜

(一)施邦曜其人

施邦曜,字尔韬,号四明,浙江余姚人。官至左副都御史。赠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谥忠介,清朝赐谥忠愍。《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1

(二)施邦曜与王门学者

施邦曜祖籍浙江余姚,是为阳明同乡,浙江作为王门学派的重镇,使施邦曜逐渐浸润于学术氛围中,与王门学者产生深厚的交集。明代万历四十年,王畿视学浙江,拔擢施邦曜乡举第一,可谓对施邦曜有知遇之恩。崇祯十五年,黄道周因刚直敢谏、触犯帝意而被迁戍广西。“崇祯中…黄道周以言杨嗣昌夺情事逮诏狱,太学生凃仲吉上书讼之,书抵银台门,邦曜大署其副封曰:‘书上无益。然此论不可不存,上知其副封署语,怒,并夺邦曜官归。”2施邦曜伸出援手,未能使其获救,自己亦被削去官籍。此事之后,施邦曜归家,日日与姚江书院学人研习阳明学说,切磋学问。施邦曜殉节,黄道周悲痛不已,做《两朝忠烈祠碑》缅怀。施邦曜与刘宗周感情十分深厚,《东林列传》曰:“邦曜少好王守仁书,以理学、经济、文章三分其集而读之。及刘宗周讲学蕺山,邦曜往复扣击,乃得程朱正学焉。”3施邦曜死后,刘宗周闻讣悲恸,为施邦曜作诗曰:“淮南一别燠垂寒,再拜班荆话屡酸。”二人深厚的友谊可见一斑。

(三)施邦曜与王阳明

施邦曜并没有受到王阳明的亲自面授,但王阳明一直是施邦曜崇敬的老师。《东林列传》曰:“邦曜少好王守仁书,以理学、经济、文章三分其集而读之。及刘宗周讲学蕺山,邦曜往复扣击,乃得程朱正学焉。”1仰慕王阳明,以刘宗周为师,成为施邦曜走上学术道路的契机。施邦曜在政治上也颇有功绩,《度支奏议》曰:“知府徐景麟,施邦曜,皆以师帅之权躬督催之劳,所当并行纪录擢用,以昭激励者也。”2明天启五年,施邦曜出任漳州知府,为人民抵御海盗倭寇,使得一方安稳,他廉洁奉公,锄恶豪铲劣绅,赈旱荒,恩威并行,被漳州百姓称作“施青天”,漳州人民为了感激他,在镇门立了生祠以纪念他的功绩。施邦曜在学术思想上颇以阳明为宗,王阳明的人格魅力和行事作风也深深影响了他,他秉持“良知”,尽量不让其受私欲的蒙蔽,正心诚意,刚直不阿。《学仕录》云:“施邦曜为福建左布政使,有馈之朱墨竹者,家人请受之。邦曜曰:‘不可。我受之,彼即得乘间以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当路而开可欲之门,则投之者众,为累不诚大哉。”3《流寇志》载:“左副都御史施邦曜闻变,作绝命诗有‘愧无半策匡时难,唯有微躯报主恩句,投笔自经死。”4这是施邦曜光明之心的升华。

二、施评《阳明先生集要》产生背景

《阳明先生集要》有三个版本,即:崇祯年间福建漳州初版,乾隆年间浙江重刻本,光绪年间贵阳刻本。崇祯闵刻本是最初刊刻的版本,由王立准付梓。清乾隆年间,浙江余姚学者朱培行、徐坤、黄璋、张廷枚等人,在杭州组织再刻,乾隆五十二年版成,版藏杭州济美堂。贵州刊刻本是在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在黎简堂、吴眉生和曾执民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刊刻而成,鲍庆林先生在《试论明末浙东施邦曜对王学的理论修正》一文中说:“光绪己卯年(1879)六月,书成,版藏于贵阳扶风山阳明祠内,是为流传于今的黔中本。”施邦曜对阳明先生著作的精准评说、中肯指点,使得《集要》与当时追求“反正”的时代思潮相契合,不仅具有文献价值,并且具有深厚的思想价值。

(一)阳明文献的散乱

此前已有钱德洪整理的《传习录》,聂豹、薛侃、王畿、南大吉、王宗沐、欧阳德、宋仪望、谢廷杰等也刻有《传习录》,并且按照自己对王阳明学说的理解进行整理汇编,虽大同小异,实则加深了阳明文献传播的复杂程度。施邦曜编辑《集要》之时,阳明文献的编撰已成热潮,但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文献散乱亡佚者颇多,再加上文献版本及传播的复杂性,有必要进行整理。亦如王志道在《阳明先生集要·序》所说:“阳明先生之文大行于世百年矣。四明施公临漳海而叹曰:‘文成之起于汀、赣,自平漳寇始,今图潢池,何多日也!于是悉取先生集手评之。”5

(二)理解与诠释的矛盾

王守仁的“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之学说并非一蹴而就,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再加上武宗、世宗时期政治混乱,被皇帝控制的学术界万马齐喑,文人们小心谨慎、委曲求全,思想界掀不起半点涟漪,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的思想带来了黑暗中的一丝希望,然而这希望是未来的,无法很快实现的,所以时人对他的态度也有所保留,充满警惕,这种情况下,有人曲解王阳明的意思,有人只得皮毛便妄自夸大,而肃清曲意逢迎,拨开迷雾,就成为得王学意旨学者的当务之急。正如施邦曜在《序》中所说:“世于先生之学,未能窥其蕴奥,故慕先生之功,若赫然可喜,诵先生之言,若澹然无奇……人惟学先生之学,试升其堂焉,入其室焉,而后知先生之不可及也。后知不可及者,其则不远也。性命之中,人人具有一先生焉。人人具有一先生,而竟无一人能为先生,先生于是乎独成其不朽矣!”6

(三)阳明思想影响力的增强

颜继祖《序》曰:“今海内学士大夫,得先生片楮只字,不啻彝鼎,钦而蓍蔡肃之。吾漳僻在海隅,罕睹全书,闲拾残篇,仅啜一脔,殊为恨事。四明施公敏而好学,公余取先生全集而诠次焉,分理学、经济、文章,凡十五卷,付诸杀青,与世共宝,可谓姚江之功臣,闽南之教主矣。”1王阳明学说的吸引力及阳明个人自身的人格魅力,明代刻书业的发展、私家藏书的兴盛,以及程朱理学的式微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阳明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形成强大的学术思潮,于是,施邦曜的《阳明先生集要》应运而生。

(四)政治斗争的需要

施邦曜其时,宦官魏忠贤阴险毒辣,阿谀迎奉之间深得皇帝宠信,又借势扰乱朝纲,朝廷众官员因惧怕魏忠贤,趋炎附势,为虎作伥。面对这种情况,施邦曜不屈服于魏,保持自身忠贞。《明史》云:“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又使作兽吻,仿嘉靖间制,莫考。梦神告之,发地得吻,嘉靖旧物也,忠贤不能难。”2

王阳明本人与刘瑾党做过殊死斗争,王门弟子在宣扬阳明思想的同时,也对祸国殃民的阉党深恶痛绝,学派圣地的书院被逐渐政治化,讲学活动不仅是文化思想的传播,更成为政治活动的形式,后来东林党人结成,与阉党的殊死搏斗历历在目。在这种情势下,施邦曜对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就有了政治斗争的意味,他期望《集要》不仅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还要激发读书人内心的忠诚意识与斗争精神。

三、施邦曜评点内容及施本评点特色

《阳明先生集要》将王阳明著作分为文章、经济、理学三编,每一部分各自有其侧重点,文章编突出阳明诗文的文采,经济编彰显阳明政治上的才干,理学编则发挥阳明思想。

(一)阐发与辨正

施邦曜《序》曰:“余以蚵蚾之质,仰羡蟾蜍之宫,每读先生之书,不啻饥以当食,渴以当饮,出王与俱。然行役不常,苦其帙之繁而难携也,因纂其切要者,分为三帙。首理学,次经济,又次文章。便储之行笈,时佩服不离,亦以见先生不朽之业有所独重云。”3《年谱》记载六年丁亥阳明舟次广信,门人徐樾登舟,先生曰:“不是此体,岂有方所?譬之此烛,光无不在,不可以烛上为光。”施邦曜点评道:“读此可知道无内外动静之别。”4施邦曜评点《传习录》徐爱问“亲民”一篇道:“自知讲解,即服膺朱子‘新民之训为再无二义,今领先生之说,觉万物一体之意,更脉然有动。”5又评点道:“尧舜以精一相授受,若无光格诞敷之化,尧舜只成得一个佛祖道师,何以能开千圣道统之传。盖人心止此一个善,原是合天地鬼神,先圣后圣以为体的,稍有间杂,本体便亏,故学问到精而一,万事毕矣。夫子之所谓‘一贯即此。”6施邦曜在点评“博是约之功”一句时说到:“格物致知之解更无疑义,自儿童之洒扫应对,以至大圣之精义入神,总不离此博之工夫,第知识有浅深,工夫有难易耳。论到至一之处,其实初学所格之物,即生知安行所格之物,非生安方能格物,初学舍去格物别有一种工夫也。然得先生之说,可为学者躐等之戒。”7

施邦曜认同传统经学,这体现在他的评点中。“性即心所具之理,晦翁亦有是言,知先生与晦翁固同一宗旨也,第先生发得畅快耳。”1在《传习录一》中,施邦曜对王阳明“格物”诸说深有体会,评曰:“动心忍性以入道,千古圣贤皆然。”2《元夕》二首,“二诗一不忘亲,一不忘君,忠孝所发。”3施邦曜也说:“大哉,六经之道,经纬天地,纲纪人物,无微不徹,无显不贯,终日言之不能尽者也。然究之不外一心,《易》只是一个易简,《书》只是一个精一……故能见经于心,即千百言,浑无一字。否则,言仁言义,适为盗资。”4在承认儒家经典正统地位的同时,施邦曜也借评点的机会对佛学、墨家做了自己的批判,施邦曜认为:“佛氏认着体,墨氏认着用,均失之。”5又说:“墨氏之仁只是无条理。”6“要识墨氏亦是毅然以仁为己任者,但是他只看得仁之大规模,不曾晓得仁之真本体。”7正是在一正一反、一扬一抑之间,流露出他自身的观念与认知。

(二)辨正

由于阳明思想的渐进发展和社会因素,世人对王学极易产生理解与诠释上的矛盾,为王学拨乱反正,成为有责任感学者的义务。“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伐国之详?”8施邦曜评点道:“此是先生感慨文胜之意,学者不得因是便谓读书不必究其详。”9“先生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10施邦曜评曰:“人多疑先生致知之说坠于空虚,读到此处,却要人于实地上用功,特不得其解者自失之耳。”11 “先生知行合一之说,大意只是要人躬行。人若不去躬行,即讲究得道理十分明白,终是馋口空嚥,望程遥度,学者辨之。”12在《答顾东桥书》中,施邦曜这样说到:“闻见岂可废得?只是不可逐于闻见。先生此言,亦为逐外忘内者发,学者毋以辞害意。”13施邦曜用自身的力量进行辩驳,为王学发出声音。

施邦曜在辨正世人对王学的误解时,也进行了对王学理论的修正。例如他融合了朱熹与王阳明的观点,说明“物”包括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理”是不变之规律,如果把二者分开,就走上了虚无。另外,王阳明曾批评朱子的《格物致知补阙》,鲍庆林先生对此有详细的阐述:“施邦耀不同意阳明的看法,指出‘经传自遭秦火,鲜有完本,所谓《大学》古本其中宁无一二错误?朱子取程子之意以补传,亦宁必尽合古本之初。朱、王二先生因此见异,然物格、致知、诚意、经文之条理自明,格物二字是入道者着落下手处,故物格而后致知,先生不能与朱子异也,以不能与圣经异也。说明施邦暇支持朱熹的观点,认为朱子‘即物穷理之说、对《大学》古本的补阙是对的,王阳明不应与朱子为异。其支持朱子观点的目的,是想说明心性修养必须到事上去磨炼,与治国、平天下的事业联系起来考虑。”14

(三)突出阳明军事战略的成功

施邦曜在《年谱》中,王阳明平横水、横岗寇贼,擒拿头目谢志珊部分评点道:“贼之用心如此,毕竟为先生所擒,益见先生方略之妙。”1平宸濠部分,施邦曜评曰:“思虑之深远若此,真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2王阳明在《陈言边务疏》中提出“简师以省费”、“屯田以给食”、“行法以振威”等军事策略,施邦曜对此大加赞赏,他评点道:“此法行,不独可以给边饷,亦可以清理京军,洵为良策。第必边上兵强将勇,方能行此。如近日之兵将,徒抛给种之费,秋成时适多一番犯抢耳。”3在《剿捕漳寇方略牌》中,王阳明阐述了剿灭汀、漳等地的详细方案,施邦曜评曰:“必侦探明白,知贼无伏兵后,可胜算在未战之先也。出兵须要慎终如始,此是要着。”4施邦曜对王阳明思想中经世治国的实际部分特别注意,究其原因,恐怕是明末社会流毒甚重,王学末流陷入空谈弊端,为了重振声气,施邦暇提出重视功利的主张,他希望社会能更加注重建功立业的实际,走出虚妄空寂的风气。

(四)多维材料的运用

施邦曜的《阳明先生集要》评点不仅立足于阳明文献及其著作,也充分运用了其他经典著作,体现出材料的丰富与辩证性。

1.《孟子》

阳明以“学须反己”劝慰常生气责人之友,施邦曜评曰:“此理获上、治民、悦亲、信友,莫不皆然,《孟子》‘治人不治章,即是此旨。”5又如,黄勉之问“思无邪”章,施邦曜评曰:“《孟子》云:‘思则得之。思恁的?得恁的?所云思者,无邪之谓也。得者,得吾心之理,即得天下古今圣贤所已言之理也。所云不思者,未尝不思,只是思有邪耳。”6“《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君子之学,所以动静皆有事,究之只成个内省不疚。”7

2.《论语》

例如在评点“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一句时,施邦曜便引用《论语》的话道:“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如不知昼,又安知夜?此理之必然者,说到此处,日用间尚容有一不慊心之事哉!”8王阳明游南镇,说出了他的著名格言:“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施邦曜评曰:“夫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于此可会所谓不在心外者,即此百物生生之理耳。”在评点“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一句时,施邦曜也运用到了孔子的言论,评曰:“夫子语颜渊为仁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只在视听言动上用功,此理可会。”9

3.朱子著述

王阳明言要用朱子格物之说,施邦曜评曰:“朱子解格物,曰‘在即物而穷其理。又曰‘欲其极处无不到。其所谓物理者,原是性命身心之理,非泛滥无穷之理也。”10在谈到阳明四句教时,施邦曜曰:“朱子云:‘行道而有得于心。舍行何以能得,舍事为何以见本体。”11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理,施邦曜评曰:“朱子曰:‘我非知外而不知内,已早言之,学者惟会二先生立言之意,其道自一。”1

4.兵法

施邦曜点评王阳明《浰头捷音疏》道:“兵法所谓,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者,此也。若止靠调兵为胜策,敌未灭而地方已受兵之害。近事可为殷鉴。知其谋而计之,兵法所谓佯敌之意也。”2 《擒获宸濠捷音疏》一篇中,施邦曜说:“兵法云,士轻其将而有归志,可邀而取。逆濠犯之,故先生迎敌急击。”3施邦曜评《牌行委官林应骢督谕土目》曰:“兵法曰:‘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又曰:‘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先生此论,恩威兼之矣。”4

四、施本价值及影响

(一)诠释与理解体系的建立

正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说,教化是一种极其深刻的精神转变。基于文本的教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理解与诠释上的矛盾,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作品与读者,作品与作者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同一文本作为某一瞬间创造性的表现,又从属于其作者的内心生活整体。”5王阳明的作品既是他创造力的迸发,也属于他的内心生活,施邦曜以内心生活为切入口,从文本进入内心,再由内心折返文本,尽量减少与文本对话中的冲突与摩擦,然而这还只是第一步,他需要在理解下进行诠释,并通过诠释构筑起理解。“理解不是一种心灵间的神秘交流,而是一种对共有意义的分有。”6施邦曜将自己的理解与《集要》一起付梓传播,这不是对阳明思想的自私占有,而是对意义的分享,于是在无数意义的分享中文本的意义渐渐超过了它的作者,理解成为了意义分享者的创造性活动,这其中最关键的又是语言,“语言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式是解释。”7从王阳明的语言到施邦曜的理解,再到施邦曜的解释,最后要建立起尚未达到的或被打乱了的一致性,理解中获得内容上的一致性。一个王阳明学说的诠释体系便被建立起来。从内部来看,阳明之学从钱德洪与王畿的辩驳中开始走向“上根”与“下根”的分殊,即“本体”与“工夫”的分野;从外部来看,理学与心学的对峙,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冲突,朝廷控制的严密与背理越制的社会潮流等二元对立的矛盾推动,使得阳明学的阐释产生多元但不精准的阐释,极度需要一个正确的疏导,施邦曜便做到了这一点。

(二)评点体制的突破

“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夹批等方式,是在经学的评注格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施邦曜的评点一方面承接传统的余续,受经学评注及明代科举八股文“破题”、“承题”等规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旧瓶注新酒,在明代诗文评点盛行的风气下,施邦曜开了评点多维运用的先河。胡建次先生说:“明代诗文选编之风昌盛,伴随诗坛论争的加剧和诗学不同宗系间的相互驳辩,诗文选本不断出现。此时,承传选评批点之体的著作主要有:徐献忠《唐诗品》,李贽《初潭集》,袁宏道《韩欧苏三大家诗文选》……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唐诗归》 ”1在复古口号的感召下,明代文学流派致力于时代文风的纠设,是以各种形式的评点纷至沓来,围绕文学作品的风格、手法等艺术特色展开激烈的争论,然施邦曜的评点却并不局限于文学艺术性的辩驳,而是从政治、军事、学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对阳明其人及其作品进行深入思考,这既是对阳明文献的贡献,也是评点学上的创制。

(三)基于评点的文学性反思

早在《二程语录》中,便有“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的说法。朱熹《朱子语类》曾言:“文是文,道是道,文只是如吃饭时下菜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其后作文者皆是如此。”2在理学家看来,文人言道,几无所得,故讥笑文人之失。但朱熹的指责是不无道理的,正如他所说:“今人所以事事做得不好者,缘不识之故。只如个诗,举世之人尽命去奔做,只是无一个人做得成诗。”3于是宋代文学作品中都愿意添些理学作为调剂,然而在明代,情况则大为改观。

理学在明代逐渐式微,“理学家一味‘尊朱、‘述朱,谨守其矩矱而未敢逾越半步,也就丧失朱熹的创新精神,而陷于保守僵化的状态。”4取而代之的,是个体意识极度张扬的心学,与此相适应的,是复古的兴起和市民文化的壮大。明代文坛流派纷繁,大体以七子、公安、竟陵执牛角,文学与学术思潮的相互影响使得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各方面发生迅疾的变化。“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不仅是文本体制的变革,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转换,诗歌创作上各个风格的尝试,杨慎《升庵诗话》、谢榛《四溟诗话》、王世贞《艺苑卮言》等著作的出现,不可不说是学术思潮及思想观念的解放。施邦曜的《集要》存有大量对王阳明文学作品的评点,而这些评点处处彰显出对阳明至真性情的赞叹,对文笔风格洒落简凝的肯定,更重要者,施邦曜跳出了宗派的拘囿,以自由流畅的评点衬托王阳明诗文的特色。王学兴起之后,思想及学术思潮空前解放自不消说,尤其是在小说领域,明末出现了大量通俗小说,心学感召下文人才子纷纷加入到通俗小说创作和批评的行列,实现了通俗小说作者成分的历史性转变;小说题材从帝王将相的经国之事转变为市井小民的闾巷俗事,这是因为王阳明心学“人人皆能成圣”的观念促进了平民阶级的觉醒,故而小说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小说由重故事情节到重人物性格。文学家并不再如理学家一样把文学作为贬斥的对象,而是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加以改造和利用。

(四)空疏制度下的调和

明代科举以《四书》《五经》为考试标准,兼考策论。科举是士子们进入仕途的重要手段,是官僚机构的统治策略,同时也起到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政府企图以此收束思想,统一学界。然而由于明代学术的衰微,教育内容的空泛,故收效甚微,这也能解释为何此时私下修史者颇多。士人们以科举为工具,内心服膺心学者甚众。施邦曜即是一例,他虽步入仕途,身为朝廷命官,熟读《四书》《五经》,但这并不影响他对阳明的拜服,甚至可以作为阳明学与朱子之学实质上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证据。反观施邦曜的《阳明先生集要》,流露出“五经皆史”的观念,并且直言:“人若不于身心上实体,即读尽天下书,终是空花。”5施邦曜又说:“所谓穷理者,要就心中穷究此根底。”6“顾诚者,不但实有其心,要实有其事,故须格物,惟格物方是躬行体验,道能实有诸己,成得内圣外王之学,否则,即是真实存心,终成不谙事之凡民。”1朱熹强调通过格致求得天理,王阳明则是省略了格物,达到更高一层的求心,施邦曜综合了两家的说法提出折中的意见,这明显是与官方的要求相抵牾的,然而明代主流意识形态及其科举已经疲软不堪到如此地步,百般挣扎之下只能以工具的地位苟延残喘。这说明明代制度与官僚体制逐渐失去正常机制。

五、总结

《阳明先生集要》将王阳明著作分为文章、经济、理学三编,文章编突出阳明诗文的文采,经济编彰显阳明政治上的才干,理学编则发挥阳明思想。施邦曜在自我构筑的评点机制中试图调和理学冲突,创造新的诠释体系,游刃有余的发挥了评点模式的多维功效,使得《阳明先生集要》成为阳明文献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

ShiBangYaos Comment to Mr Yang Ming Volumes and its value

Zhang Jingzhou

(Gui 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 Zhou Gui Yang 550000)

Abstact:ShiBangYao and wang yangming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Mr Yang Ming set to”in ShiBangYao are not only spreading the learning of Wang yang-ming,and reflecting them on the tip of significance and applied value,which sets up new interpretation system,the content of innovation on the use of the mechanism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ShiBangYao,Mr Yang Ming Ji Yao,value

1〔清〕张廷玉《明史》,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清〕陈鼎撰《东林列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13页。

3 同上。

1 〔清〕陈鼎《东林列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10页。

2 〔明〕毕自严《度支奏议》,明崇祯刻本,第1157页。

3 〔清〕戴肇辰《学仕录》,清同治六年刻本,第813页。

4 〔清〕彭孙贻撰《流寇志》,清抄本,第124页。

5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6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页。

1〔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页。

2〔清〕张廷玉《明史》,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页。

4〔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2页。

5〔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2页。

6 同上。

7〔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5页。

1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7页。

2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页。

3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90页。

4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9页。

5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2页。

6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3页。

7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1页。

8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1页。

9 同上。

10〔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7页。

11 同上。

12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3页。

13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7页。

14 鲍庆林《试论明末浙东施邦曜对王学的理论修正》,《贵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四期。

1〔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页。

2 同上。

3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5页。

4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55页。

5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4页。

6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5页。

7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0页。

8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7页。

9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9页。

10〔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5页。

11〔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0页。

1〔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0页。

2〔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93页。

3〔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39页。

4〔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37页。

5(德)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

6 同上。

7(德)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

8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

1 胡建次《古代文学评点体例与方式的传承》,《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月。

2〔宋〕朱熹撰《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

3 〔宋〕朱熹撰《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

4 郑师渠主编,陈梧桐编,《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32页。

5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1页。

6 〔明〕 王守仁撰、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9页。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